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何是祂》讀書筆記

《為何是祂》讀書筆記

用恆久忍耐的心,追隨信仰尋求愛

彼得前書 5:10

那賜諸般恩典的神,曾在基督里召你們,得享他永遠的榮耀,等你們暫受苦難之後,必要親自成全你們,堅固你們,賜力量給你們。

- 今日經文美圖 -

全高清圖片,歡迎下載

橄欖頁子 專欄

到了晚上,鴿子回到他那裡,嘴裡叼著一個新擰下來的橄欖葉子,挪亞就知道地上的水退了。 (創世記 8:11 和合本)

編輯寄語

試問,平日的閑暇,周末的假期,你會用什麼來填充你的生活?這世界給了我們很多豐富美好的選擇,但今日,以及藉著以後的每個周六,我們盼望『橄欖頁子』這個專欄,能夠喚醒一場閱讀的熱情,喚起思考與寫作的一份堅持,如果我們能忘了好與不好的標籤,只記下你與上帝的故事,你會驚嘆你比你所認為的還要能成就大事,而這一切皆因為我們仰望這位獨一的神來動工。正如《渴慕神》所寫:神啊,願你動工。我們是如此渴慕你顯明你的大能。藉著我們一切思考、一切寫作、與一切行動,我們禱告、我們禁食。願你來,彰顯你的榮耀。」

作者潘禕,編輯亮亮

配圖史蒂文 Pixabay

「教會被人憎惡如果單單因為所傳講的信息冒犯人,就如同耶穌一樣,那是我們可以接受的。但如果他人的拒絕是因為覺得基督徒缺乏理智和思考,卻是我們應當反思的。」

提摩太凱勒的《為何是祂》就如他在書中所描繪的紐約救贖主教會一樣,給人的印象是知性的。很多不信主的人提到基督教通常認為這群人是不理智的,竟然相信一些老掉牙的傳說故事。在當這個世界的潮流都在引導人去尋找世界上的成功,就是名利和金錢的時候,基督教信仰更顯得格格不入。在凱勒居住的紐約這一世界中心城市當然也存在這樣的不和諧,但他們卻能在這個主導世界潮流的核心區域曼哈頓建立了一間如此保守的教會。這無疑讓人感到驚訝,這離不開凱勒深入地去了解城市的文化與挑戰,並積極組織與當下的紐約客們的對話機會是分不開的。譬如凱勒提到每次主日聚會結束之後,他都會留一個環節:可以讓台下的紐約客們對教會提出各樣的問題,然後由講台上的人來回答這些疑問。《為何是祂》這本書中很多內容正是收集了人們那些最無法認同和理解基督教的疑問,而從理性思維上去回應這個時代的人們。

凱勒的目的是幫助那些質疑基督教的人士,可以有機會重新來審視自己的問題,並且公正公平地去質疑基督教。因此他在書中會分析這些主流的質疑聲音,讓人去查驗檢視其中的邏輯,並揭開質疑者他們自己所真正所相信的事物究竟是什麼,以及他們如此相信的原因。

所以總的來說,這本書也是一本前設護教學理論框架下的作品。在教會和質疑者溝通的過程中,應當說,凱勒和他所在的紐約救贖主教會做得非常出色。當許多生活在曼哈頓的人歸信後,都選擇加入到這間教會,而他們共同認可的正是這間教會的基督徒在成熟和才智上並不輸給紐約市中的任何其他人。這讓教會在這個時代作了一個很好的見證,讓人看到我們的上帝絕不是沒有智慧的神,而祂的智慧是超越萬有的。這很像保羅在羅馬傳道的時候,他一邊回答羅馬這個世界城市中各樣慕名前來的人,一邊與他們探討關於神的智慧,宣告基督的信仰。

Timothy Keller 提摩太凱勒

回到我們當下中國本土的處境下里,這無疑是我們所缺乏的。我們教會在過去的很長時間裡更多地是在從情感層面打動非信徒,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從我們自己的信主見證中我們就能夠發現,用得最多的詞是「被感動了」,我們很少聽到一個人信主的時候會說到最初是「被說服了」。這也影響了教會的文化,通常我們不光在信主這件事上,在之後的基督徒信仰生活里的許多事情也會一路尋求這種「感動」驅使,甚至有一些基督徒選擇排斥理性和知識。而這一切會影響到教會在當今時代里的見證,而被世人視為缺乏智力和迷信的人群。教會被人憎惡如果單單因為所傳講的信息冒犯人,就如同耶穌一樣,那是我們可以接受的。但如果他人的拒絕是因為覺得基督徒缺乏理智和思考,卻是我們應當反思的。讓我們回到聖經看當時的眾人是如何看待耶穌的呢?認為耶穌是缺乏理智的嗎?當然不是,相反他們認同耶穌的拉比的知識能力,只是極端厭惡他所傳的道,因為這些話語直接指出了當時人的罪,顛覆了他們自以為義的宗教依靠。但無論是當時的人們還是現在的人們提到耶穌時,很少會把耶穌當成智力上有欠缺的人,而是尊重他的智慧和見識。

通過本書的閱讀,我們可以在護教學方面更好的裝備自己,在第二部分,凱勒也通過對上帝,對罪,福音與宗教等議題,讓讀者看到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是什麼,並在書的最後要求人去回應。我認為這本書能成為一本很好的傳福音的訓練手冊,其中的許多話題和例證都值得我們學習和應用。

回應科學

我們國家的國民教育是一種無神論的唯物主義教育,一直使用科學來解釋宇宙間所有的一切問題。而且在很長的時間裡,在政治和經濟層面里「科學發展觀」「科學是第一生產力」也都深深烙印在我們這個國家民眾的腦海中。換句話說,很多時候我們將科學作為定義和解釋其他一切事物的前提,科學往往充當很多普通大眾的「聖經」,雖然和基督徒一樣,他們實際的做法也常常會違背這本「科學經」里的話。我們面對的第一個高頻問題正是來自科學思想的方面的質疑——「這聽起來不科學」是我們首先需要預備回答的問題。這種疑問主要集中在「宇宙的起源」「神跡」「進化論」「無法被(科學實驗)驗證」。我們需要看到,對於很多慕道友來說,科學和基督教的信仰彷彿是一對天敵水火不容的存在。

凱勒在處理這個棘手的問題,首先提到科學和宗教應當有的四種關係「1. 彼此衝突;2. 相互對話;3. 協調整合;4. 各自獨立」。其中,他指出「彼此衝突是被人所注意的」(109頁)。而凱勒指出這是19世紀末才開始有的情況。凱勒也在最常被質疑的「神跡」部分回應到,如果因為科學研究至今尚未發現任何超過自然規律的現象發生,就否認聖經中由耶穌或者他人行使出來的神跡,這本身也是一個信心層面的認識。面對質疑者提出的「從本質看來,科學不能夠查驗或者測試超出自然的因素,因此,那些因素就是不可能存在的。」(105頁)凱勒的回應是「然而這個陳述是基於一種『信心的跳躍』(leap of faith)」科學在與這方面的問題是將自己並沒有參與的工作——驗證神跡,作為了自己已經完成的工作。但事實是這樣的驗證根本沒有發生過,更談不上結果。另外,如果存在一位超過物質世界的神,那超自然的事件顯然是合理的,因為祂可以按照自己的旨意管理祂所創造世界的規律,而僅因為「聖經記載了神跡,所以聖經就不可靠」本身就是已經把它準備證明的結論當做了前設,就是神已經被預設為不存在。所以找到這個關鍵的「信心的跳躍」之後,我們便會發現一些有意義的部分。雖然在討論中,基督教並沒有佔上風,因為指出這個「信心的跳躍」只能讓雙方都回到一個共同的起點就是依靠信心。不過這也的確讓真正秉承這種科學思想的反對者開始意識到科學是無法解決信仰這個問題的,科學在這方面也從來不是終極的答案。而相對來說,因為基督教至始至終就強調信心,但是科學主義卻試圖讓民眾認為相信科學不是出於信心,所以由此看來,基督教反而是更為自洽的。

不過凱勒在這裡也提醒了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他們應該專註在探討基督教的核心信念,而且唯有在對基督耶穌這個人、祂的復活,以及基督教的核心信念有了結論之後,才需要好好地思想關於創造和進化的各種不同看法。」(116頁)凱勒這句話主要在針對的是關於創造論和進化論的部分,不過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提醒。那就是當我們基督徒與非信徒,以及基督徒與基督徒之間就聖經中有衝突的時候,我們應該首要的關注的是什麼。基督信仰的核心信念是雙方都需要認識的,畢竟創造和進化的具體細節不是基要的教義。反觀我們自己的信仰生活中,常常和非信徒探討過多的細節,而這些細節其實聖經沒有給出我們答案(比如恐龍的問題),而有時候我們卻將這種爭論取代了傳福音的本身。在基督徒與基督徒的交流中,也常常因為這些次要的教義而遮蔽我們雙方對於基要教義共同的看見,比如如果一個人不認為創世記中的「日」指的是24小時,好像看這個人對於聖經的信仰是不信的一般。即使在教會內部,我們在分辨什麼是大事什麼是小事上,也的確是需要智慧。

回應苦難

在我們文化處境里的福音對話中,苦難可能就是排第二的問題了。一些朋友會問我們這樣的問題「為什麼一些看上去很善良的人會遭遇不測?」「為什麼中東的無辜孩子會被炸彈炸死」「為什麼我會遇到XXX這樣不幸的事情」。就像凱勒所說的「對很多人來說,他們最大的問題並不是基督教的排他性,而是世界上有邪惡和苦難的存在。」(27頁)畢竟邪惡的事件讓人很容易首先去質疑這位造物主的良善,良善的掌權者竟然允許罪惡發生,這是連一些基督徒都無法在內心中處理和接受的問題。又有時候,我們聽到的一些基督徒離棄信仰,往往不是發生在困難臨到了他人的時候,而是當苦難發生在他自己身上的時候,他便無法接受了。苦難對於非信徒和基督徒來說,都是一項巨大的挑戰,通過凱勒的書,在我們預備思考這個問題不僅可以幫助到慕道友,同樣也可以幫助預備我們自己的內心。

凱勒首先指出的透過苦難話題來反對上帝的人常有的錯謬言論是關於「無意義」的論調。「這理論中藏匿了一個前提——世界上充滿了沒有意義的邪惡;如果邪惡對我來說沒有意義,那麼它就必定是無意義的。」(28頁)凱勒指出這也是需要信心的,這個信心的起點在於如果我們無法在宇宙深處探尋到苦難的答案,那麼這個答案就不存在,這在本質上也是一種信仰。所以當人有這樣的信心的時候,他也很難相信苦難背後有良善的旨意。之後凱勒提出的視角不由地讓人眼前一亮:「如果能有證據來證明上帝的存在的話,那麼邪惡和苦難可能會是其證據。」(31頁)我自己從來沒有想到過苦難竟然是可以用來回應福音對象,探討關於神存在的證據,而常常做的是急著試圖讓對方接受苦難本身。當我們看到邪惡的真實,內心有聲音說這是不應該發生的時候,實際上恰是我們看到了這個世界的本源本應該是良善的。不然我們去排斥邪惡和期待良善本身就變得沒有根據,也沒有意義。對於不相信上帝的人來說,這個問題是更大的,因為面對苦難和邪惡,他們將失去最終的解釋,只能告訴別人,這一切就是無意義的。基督教的答案或許不能讓他滿意,但是他們自己的答案則更讓人無法接受。之後,凱勒提出了一個激勵基督徒去面對和思想苦難的議題,那就是基督的樣式讓基督徒看到苦難的榮耀。雖然我們的苦難和基督的那種宇宙性的苦難有天壤之別,不過只有基督教的上帝是成為完全的人並承受苦難,他能真正能夠理解我們人世間的拒絕、絕望、孤單、貧窮、被虐、被殺,並且耶穌基督所經歷的遠超任何人的痛苦。但是通過基督的受死和復活,我們明白上帝如此的關切人的痛苦和現狀,甚至願意道成肉身為我們承擔罪的刑罰,這讓我們看到邪惡和死亡不能去怪罪於上帝,因為「祂自己也承受這一切。」(37頁)基督徒因此對待待苦難的時候,多了一層意義,那就是與基督的苦難所聯結,更像耶穌的樣式。那是榮耀的樣式,那是勝過黑暗苦難的勝利。

對於我們自己應用的時候,我們也需要了解到當我們這樣去說的時候,仍將面臨巨大的困難,如果一個母親剛剛失去孩子,我們能去和她說「這是好事」嗎?我們需要知道苦難背後的本質,但是聖經也叫我們「與哀苦的人同哭」,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智慧和愛靈巧地在合適的時候說合適的話。在合適的時候,用苦難的意義去帶給人對神的盼望。

回應教會歷史的罪惡

回想一些經歷過的福音對話,通常在回應了關於科學,關於苦難之後。馬上排第三個遇到的問題會類似是「為什麼我看到過有一些基督徒,做著我都覺得非常違背道德的事情」「那麼你怎麼解釋十字軍東征呢,那是一個不可能去美化的暴行」「我聽到過甚多牧師性侵兒童的事件」。確實這些問題都非常棘手,因為它們似乎在扯掉基督徒的冠冕堂皇,告訴我們基督教並不是美好的,基督徒們也在給人類帶來了許多深重的災難。這些問題也通常是在福音對話里會產生一些爭吵的問題,通常福音朋友拋出這些問題的時候,是帶有明顯的攻擊性的,彷彿在質疑我們自己是不是也是這樣的人。

凱勒的回應也是讓我眼前一亮的。他首先不試圖去為那些所謂基督徒帶來的邪惡行徑遮羞,而是首先去肯定非信徒的許多道德觀。這和我們通常的論調是不同的,我們通常認為他們就是全然錯誤,他們在罪里全然敗壞,需要福音拯救。這在一方面是沒有錯的,但是凱勒從另一個層面提出了「普遍恩典」也是上帝賜下的禮物「每一個良善、智慧、公義和美好的行為「都是出自上帝所賜的能力。上帝「出於恩典」地賜下智慧、才敢、美麗和技藝等美好的禮物,完全不是因為人有什麼配得這些禮物的功德……為的是要使這個世界更加豐富、明亮並得以維持。」(65頁)凱勒真的把普遍恩典當成了「恩典」,在向慕道友敘述這個教義的時候的措辭是和「無條件的揀選」類似的。而我們很多時候通常是無視這部分,甚至否定神的普遍恩典的。比如當有的人提出有一些良善的人品行比基督徒更好的時候,我自己經常的論調是說,這些人其實他們的道德表現背後都有不好的動機。這種提法往往就會遭遇慕道友的強烈反對,而關上溝通的心門。其實我的這種回應把神的普遍恩典完全否定了,並且去論斷他人的動機。凱勒這裡很好的地方就是,首先謙卑地承認有的時候基督徒和教會的確在道德上不如非信徒,但是他又把話題帶回了福音的元素上「教會是罪人的醫院,而不是聖人的博物館」(66頁)。

「教會是罪人的醫院,而不是聖人的博物館。」

他也分析了宗教的暴力也是源自很多民族原生文化,而被代入基督教並升華到了宇宙性的「善與惡」的鬥爭。如果我們公平地指出事實,任何宗教信仰都有這種宗教暴力的歷史或當下的現實,這並不是基督徒的特色。所以這一點上更加讓人看到的應該是,人類整體就是全然敗壞的。他也從福音的角度拆穿了那些「狂熱者」的謊言:「那些會成為狂熱分子的人,不是因為他們過度地委身於福音,而是因為他們委身地不夠。」(70頁)這種指責是深刻的,他指出這些人其實並沒有效法基督,他們對自己行為的迷戀讓他們覺得自己高人一等,這種驕傲會帶來更多的後果,驕傲的罪「衍生出了暴虐、排斥和壓制。」(70頁)

我們可以說,基督徒的道德不應當是這樣的。但是人又從何知道教會應當有的美德?還是回到聖經,回到基督教信仰本身而得之的,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否定了基督教的信仰,這樣的指責便沒有了依據。而關於那些邪惡的基督徒的問題,我們或許可以說,正是因為他們將自己的「老我」與真信仰混雜了。比如歐洲民族古老的榮譽傳統讓他們在皈依基督教後也試圖用十字軍來保衛上帝的榮譽,而這種回應不是從聖經的教義得出的而是更多融匯了原生的民族傳統文化。同樣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看到教會歷史上的邪惡時,也同樣看到了很多基督教會自我歸正的例子,比如宗教改革,比如廢奴運動,比如民權運動。凱勒在此書里對我最大的幫助就是,提醒我們可以常常去思考從這些教會的邪惡事件和自我修正中帶給福音對象的是怎麼樣的信息?「使人成為基督徒的不是那些宗教的行為,而是...悔改。」(81頁)我們回顧教會不光彩的歷史的時候,可以有的視角就是帶慕道友看到,這如同回顧我們自己個人不光彩的歷史,我們仔細反省教會歷史上的邪惡如同我們反省我們自己生命里的常常發生的邪惡。我們自己是如何如同歷史中的教會一樣真實的沉迷於罪,而如何又悔改從中得到基督的恩典和釋放,而這能夠幫助他人明白真正的基督教所信仰的福音到底是什麼。

小結

或許我之前對這三個90%的非信徒會問的問題也有自己的答案,但是通過閱讀《為何是祂》,我認為凱勒的回答在各方面都更符合聖經的教導,不光從知性上回應,也觸動人心。並且凱勒指出那個「跳躍的信心」的方法是實用的,幫助我們回應不同的挑戰。問題是層出不窮的,而這個回應原則是一種很好的裝備。

同時我也能從他的書中感受到一份謙卑的心態。他即使指出對方理論荒謬之處的時候,也沒讓人感到他的輕蔑和譏諷。而我們缺乏的,正是這樣一顆謙卑愛人的心。

書的最後部分,凱勒也重新宣告了真正的福音是什麼,在這麼多的質疑和錯誤言論後來以正視聽。包括其最著名的福音和宗教的對比。本書幫助讀者找出對方的「跳躍的信心」不是終點,最終還是要回到我們對於這個福音信息本身的回應上。他在此書的最後部分又花了整整一章來討論「現在該怎樣行」,也讓我們看到不論多有力的辯駁,最終還是為了挽回人靈魂。

【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迴轉TurnAround」整理髮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蒂文 的精彩文章:

TAG:史蒂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