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存在主義淪為信仰,我也要和他說再見

當存在主義淪為信仰,我也要和他說再見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美國學者Julius Seeiye Bixler 在他的《論存在主義者》文章中就存在主義熱潮發表過自己的見解:「我認為存在主義者之所以會引起這麼多的注意,其真實原因是在於他們幫助我們做了今日所亟需做的事情——把哲學從象牙塔里搬出來放到市場上和戰場上去。」

現代存在主義的創始人,19世紀的丹麥人克爾凱郭爾對黑格爾及整個德國理性哲學進行批判。不論他究竟批判得怎樣,上句話的句式在哲學界司空見慣。克爾凱郭爾曾用不同筆名發表過自己的文學作品,間接傳達他所認為的重大真理,激發人們對於真理的意識。存在主義與生俱來富有藝術氣質。

陀思妥耶夫斯基,馬克思和尼采被認為是在19世紀形成過存在主義衝力的人物,雖然他們之中沒有一個自稱為存在主義者。

「大家都殺人,在世界上,現在殺人,過去也殺人,血像瀑布一樣地流,像香檳酒一樣地流,為了這,有人在神殿里被戴上桂冠,以後又被稱作人類的恩主。」

——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與罰》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都知道是誰說的

「對要憑一步,關鍵的一步就想登峰造極的厭煩,不想再有任何欲求的可憐而無知的厭煩,這是所有神和來世思想之源。」

——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就算有如此激烈的存在主義因子,存在主義在哲學中一直不是一個惹人注意的部分。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戰爭顛覆了安分,絕望而不安的社會環境挑撥著人的尊嚴。存在主義在戰後發揮出極大的感召力。

海德格爾

《存在與時間》

「不是分析非人的存在,而是一開始就研究人的存在。特別是研究憂慮、暫存性以及死的意識等經驗。」

「個體自我的每一次偉大的提高,都源於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觸。當這個世界被遺忘的時候,野蠻狀態總是重現。......語言對於人的實存的基本意義,由於人們注意力的轉移而被轉變成幻影。」

——雅思貝爾斯

接下里上場的便是法國人了。薩特的《存在與虛無》看不太懂,這裡就不瞎說他。但是加繆的手段溫柔迷人,我曾把他的話當真。清醒過來始於對荒謬一詞的模糊理解,在劃清這種模糊時竟然發現了領域的不同。

就《局外人》為例:

《局外人》的兩種荒謬

荒誕之一:默爾索對待世界的(態度)荒謬

荒誕之二:世界之於默爾索的(存在)荒謬

無論哪種學派,對加繆早期存在主義文學代表作的理解都離不開荒謬這個詞。而且庸於荒誕淪為片面。

不如看一下這本小冊子對加繆作品的總結:

——摘自李元《加繆的新人本主義哲學》

可以看出,加繆自身完成過轉變,可是我們卻更願意看向他的荒謬,並沉迷在荒謬里不想自拔。這種由一個辭彙集不同學術上爭鋒相對的學派的現象十分令人驚訝和好奇。「荒謬」一詞對《局外人》這部作品有總體感受上的統攝作用,雖然在此我暫且規避了使用不同種語言的人,但是從中可以窺見一個值得重視的現象: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作為生理上和心理上彼此獨立的個體在認識一個事物的時候都不約而同或者是殊途同歸地使用了同樣的辭彙?在這裡我首先採用了柏拉圖對世界的粗糙構建並將人從物質世界和理念世界中剝離出來,來幫助我個人完成一種思維上的嘗試。這樣我的問題似乎可以轉化為:在特定的 個人——物質世界——理念世界——個人 三者之間 ,到底存在著什麼因素使得這種特定的關係的結果可複製。

對《局外人》這部作品的認識只是多種上述關係結果複製的一例。毫無疑問在上述關係中我們不容忽視「語言」的地位和作用,人對語言的使用即言語使得個人表達自己同物質世界的關係成為了可能,我們可想而知言語與物質世界或者理念世界之間確實是存在著縫隙。我們所關注的:不同的個體認識同一個事物選擇了相同的語言。相同的語言是結果,不同個體認識同一事物是一個過程,認識之後對語言的選擇又是一個過程。我們必須關注"不同個體認知事物"和"個體認知事物之後對語言的選擇"這兩個過程才有對結果進行分析的可能性。

然而就大多理解來看,並不用涉及到語言云雲心靈云云,在加繆的作品中,本體論的荒誕感直接解釋了充滿了荒誕感的認識論,這真的是理所當然的嗎?

對於薩特加繆他們來說,「存在主義」這個名詞本身也是權宜之計,因為懸而未決或懶得理,這個詞沿用至今。我們今天所認為的存在主義代表人薩特,波伏娃,加繆,他們自身都有否認過自己是存在主義者。大家的理由有一點是共同的:個人的思想變成公共的主義,必然侵犯他們的本意。有趣的是,在學校規定的閱讀書目老是和這個詞掛上鉤,有些煩躁,似乎還指望我們能讀出什麼不得了的東西。去年讀書筆記我將之命名為「拋開存在主義談《局外人》」,一是自己對存在主義知之甚少,二是我覺得把默爾索當做一個有血有肉的人好過當做主義的附庸。存在主義者所承認過的,我們所接受到的「存在主義」思想就是:「存在先於本質」「人的自由選擇」云云。治療二戰後人們的消極情緒,以薩特為代表的「存在主義」收到了世界的重視;而這種「存在主義」在上世紀與中國結緣,還要「感謝」文革對人心的殘害。「存在主義」首先就承認了世界本質的無意義,但是仍然鼓勵人們進行鬥爭用自我的選擇和行動改造世界,創造價值,可以說「存在主義」是人們在悲哀的現實面前的一根救命稻草。也很容易看出,人們對稻草本身不執念,能救命就行,「存在主義」自身存在的矛盾不是大眾關注的焦點,解釋它留給了願意干這些事的哲學工作者,我們早在歷史的過程中放棄了這種主義,但時不時又有人撿起它,企圖解釋什麼,啟迪什麼,號召什麼,但是我們為什麼將它冷卻過?「存在主義」本身究竟有多大的說服力呢?這些問題都不應該被忽略。

活在21世紀看過去,看到存在主義在文學與哲學的試試探探,存在主義的第二代思想家把存在主義從哲學裡扯出來示人,20世紀過去了,他似乎正在被重新塞回去。我也一度認為這膨脹開的存在主義威力巨大,但是卻發現被他的表象迷惑了不少。有趣的是,迷惑不一定是壞事,存在主義的議題又被哲學給接過去,實用主義與現象學仍是不開玩笑的哲學。現在對我來說,存在不能成為主義了,它頂多是一種信仰。

如果真實,荒謬,虛無是都是不變的存在,n+2次元+真實=n+1次元+荒謬=n次元+虛無。一旦n+2次元的我承認真實>荒謬>虛無,我就貶低虛無,但是我忽略了n>n+1>n+2。原來只是次元的不同啊。

一種自我的救贖,那種感覺就好像你孤獨跋涉,疲憊掙扎,遍尋良醫,最後發現自己什麼病都沒有,沒有尋醫的必要。但是如何這段時光對你而言的意義是什麼?它不是荒唐,不是痛苦,它讓你堅信自己是對的,無論怎樣,永遠都是。魔幻地說,因為我只屬於自己存在的次元。

信仰從來不會被事實所打倒。嚴密的邏輯論證往往輸給了我願意三個字。康德說他為理性劃清界限,為了給信仰留地盤。啟蒙時代對理性和自由的崇拜,使康德產生了懷疑:當哲學家把科學理性貫徹於人類知識的所有的領域的時候,不僅自由而且人本身的價值和尊嚴都成了問題。在康德而言:知識問題和自由問題最終指向是形而上學,他的問題可以概括為」在一個嚴格遵守自然法則的世界上,人究竟有沒有自由,有沒有獨立的價值和尊嚴?"但是存在主義似乎直接跳過了探討人類自由的可能性問題,直接把自由選擇自由行為當成準則。「存在先於本質」的基本出發與哲學問題似乎就不在一個層次,至於後來存在主義中出現越來越多的二律背反也是情理之中,因為它誕生之初就和傳統形而上的探討不在一個維度。康德確信,人具有普遍目的,人之自由意志可自我立法,並形成有普遍約束力的道德律令。薩特從絕對自由,存在先於本質等理論 出發,反對康德道德規範對人之成為的限制。這種批判為我們展示了不同的思維視 角,但和康德一樣,薩特並未能為人之發展尋找到理想的解決途徑。我覺得這可能也是存在主義至今在哲學界缺乏說服力而在文學中大行其道的原因。仔細想一下,文學作品才是存在主義最好的承載,它關心的並不是哲學界的問題,而是致力於現實的改造。談到人的行動,我們重視的是實踐,但是存在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一些不同好像是存在主義更信賴人,而馬克思更信賴實踐。所以,存在主義更偏向唯心主義,竟然與當今馬克思主義是背道而馳的。無論存在主義如何否定普遍的道德律令,它同樣應該與康德一樣對理性之外的信仰寄予希望,帶著人類不可或缺的信仰在理性之外開拓一片天地,造就自己的存在。

但是就信仰來說,哲學不是最好的對象。信仰的東西越簡單越妙,中國人深諳此道。我也不覺得像加繆那種人有多麼重要了,說了拜拜以後,怎麼看待他帶給我的主義?

吾本來此土,傳法救迷情。

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存在主義就像翩翩起舞的少女,她被看做肉體,她就終將老去,但在她垂暮之時,也不要是一張僵硬的撲克臉。

畢竟我也不仰仗自己有何理性,接下來的,相依緣起也是個不錯的解釋吶! 唔,到飯點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誰活著未靠感覺做人才可悲
地暖循環泵多少錢,地暖循環泵價格,地暖管道鋪設越密越好嗎?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