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懷園語解說清景無不有 領會從道義
嘯園叢書
澄懷園語卷之四
桐城張廷玉硯齋
【原文】
王荊公《鐘山官床與客夜坐》詩曰:
「殘生傷性老耽書,
年少東來複起予。
各據槁梧同不寐,
偶然聞雨落階除。」
蘇東坡《宿餘杭山寺》詩曰:
「暮鼓朝鐘自擊撞,
閉門欹枕對殘缸。
白灰旋撥通紅火,
卧對蕭蕭雪打窗。」
《冷齋夜話》云:
「山谷嘗言:
『天下清景,
初不擇貴賤賢愚而與之。
吾特疑端為我輩設。』
觀荊公《鐘山夜坐》詩,
與東坡《宿餘杭山寺》詩,
則山谷之言為確論也。」
余謂天下清景,無在不有,
但能領會,則似專為我輩設矣。
此從道義中來,不可強也。
【解曰】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臨川區)人。
宋仁宗趙禎慶曆二年(1042),王安石進士及第。歷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神宗趙頊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寧七年(1074)罷相。一年後,神宗再次起用他,旋又被罷相,退居江寧。哲宗趙煦元祐元年(1086),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於鐘山,追贈太傅。紹聖元年(1094),獲謚「文」,故世稱王文公。曾被宋神宗趙頊封為荊國公,故稱王荊公。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被譽為「通儒」,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在哲學上,他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字說》中的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王安石文學成就突出,他的散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他的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於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其詞寫物詠懷弔古,意境空闊蒼茫,形象淡遠純樸,營造出一個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著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王安石所作《鐘山官床與客夜坐》詩,又稱《鐘山定林與客夜對》,還稱《示公佐》,詩云:
「殘生傷性老耽書,
年少東來複起予。
各據槁梧同不寐,
偶然聞雨落階除。」
神宗趙頊元豐六年(1083),六十三歲的王安石住在南京鐘山定林,與青年才俊公佐促膝夜談,相與啟迪,情投意合。該詩大意是說,自己暮年餘生,傷心傷感傷性,晚歲終老沉溺書籍;有一位少年從東邊來到,重新啟發了我。兩人依靠案幾,同樣都無睡意,碰巧聽到雨點落到台階發出的聲音。
宋代或名或字叫公佐的人,有好幾位,這個青年才俊公佐究竟是誰呢?
第一種可能是江公佐,此時約三十歲左右。
據宋人鄭瑤與方仁榮撰《景定嚴州續志》卷五《建德縣進士登科記》中所載,江公佐為神宗趙頊元豐二年(1079)巳未科時彥榜進士。王安石曾有七言律詩《外廚遺火示公佐》,又名《示江公佐外廚遺火》,可知與江公佐交情非同一般。
第二種可能是錢公佐,此時約五十歲左右,年齡偏大。
仁宗趙禎至和二年(1055),王安石三十七歲撰《永安縣太君蔣氏墓志銘》記載,「毗陵(常州)錢公餗、公謹、公輔、公儀、公佐,以皇祐六年(1054)三月戊子,葬其母永安縣太君蔣氏。」錢冶(982-1033),字良范,常州武進人,錢寶七世孫。娶蔣氏,初封樂安縣君,又封福清。子男五人,曰錢公餗、錢公瑾、錢公輔、錢公儀、錢公佐。蔣氏有賢行,自君之卒,日以君所為勖其五子以學。蔣氏後君二十年以卒。此中提及錢公佐。
另外還有兩個公佐,蘇公佐和朱公佐,不能確定有沒有可能。蘇寀(?-1079),字公佐,磁州滏陽人。宋進士、兗州觀察推官、侍御史、度支副使、知雜事御史、兗州觀察推官、大理詳斷官、審刑院詳議、御史台推真官,知單州,知鳳翔府,提點梓州益州路刑獄、利路轉運使、入判大理寺,為湖北、淮南、成都路轉運使,擢侍御史知雜事,判刑部、進度支副使,以集賢殿修撰知鳳翔。知潭州、廣州,給事中,知河南府、知審刑院。英宗趙曙治平三年(1066)使遼。朱公佐,真宗趙恆大中祥符進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朱台符(965-1006)子,以父蔭賜同學究出身。
蘇軾(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欒城。
仁宗趙禎嘉祐二年(1057),蘇軾進士及第。神宗趙頊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神宗趙頊元豐三年(1080),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哲宗趙煦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徽宗趙佶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趙構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蘇軾是北宋中晚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啟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著作傳世。
蘇東坡所作《宿餘杭山寺》詩,又稱《書雙竹湛師房》二首,詩云:
「其一
我本江湖一釣舟,
意嫌高屋冷颼颼。
羨師此室才方丈,
一炷清香盡日留。
其二
暮鼓朝鐘自擊撞,
閉門孤枕對殘缸。
白灰旋撥通紅火,
卧聽蕭蕭雨打窗。」
宋神宗趙頊熙寧四年(1071),蘇東坡上書談論新法弊病,王安石頗感憤怒,讓御史謝景在神宗面前詆毀他,於是蘇東坡請求出京任職,被授為杭州通判。熙寧六年(1073)時年三十六歲的蘇東坡,在餘杭廣嚴寺住持湛師和尚禪房寫下了這兩首詩。該詩描寫詩人游宿山寺的情景,前一首表達了詩人羨慕寺僧的禪房清香,後一首展示出詩人夜宿寺院的平靜心境。
該詩大意是說,我本是來自江河湖泊的一條釣魚小船,自由自在,瀟洒自如;內心意識嫌棄厭惡冷氣颼颼的高大朝廷宮殿,勾心鬥角,耍弄陰謀。羨慕湛師您這個小小的禪房,才一丈見方,大約十平米,一炷焚香的清香終日長留。晨鐘暮鼓報時聲響來自僧眾的撞擊,閉門獨卧面對即將熄滅的油燈。撥開燃盡的燈芯白灰,立刻亮起通紅火苗,躺在床上靜聽疾風驟雨吹打著窗戶的聲音。
黃庭堅弟子釋惠洪所著《冷齋夜話》卷三,「荊公鐘山、東坡餘杭詩」條目,對此有所記載評價,黃庭堅曾經說過,天下清靜光景,本來就不是按照富貴貧賤、賢良愚昧的差別,來選擇是否與它相遇,然而我特別懷疑,清靜光景到底是不是為我們這類人設計安排的。看王安石《鐘山夜坐》詩,與蘇東坡《宿餘杭山寺》詩,那麼黃庭堅所說的話,人們認為就是確切的評論。換句話說,有此品味境界的這類人,才能享受到如此清靜光景,無論貴賤賢愚。
釋惠洪(1071-1128),字覺范,後易名德洪,俗姓彭,北宋筠州(今江西宜豐)人。少年時嘗為縣小吏,黃庭堅喜其聰慧,教令讀書。後為海內名僧。以醫識張天覺。徽宗趙佶大觀中入京,其得祠部牒為僧,往來郭天信之門。政和元年(1111),因張天覺、郭天信得罪,釋覺范被發配海南朱崖。著有《冷齋夜話》《天廚禁臠》《石門文字禪》《筠溪集》等書。
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蔡正孫《詩林廣記》、魏慶之《詩人玉屑》、何汶《竹庄詩話》等書籍,對此均有類似記載。民國趙元禮《藏齋詩話》中說:「聽雨,聽雪,本尋常事,必如兩公清超之筆以詠之,方不負此清景。」大意是說,聽雨,聽雪,本來都是很平常的事,必須有象王安石、蘇東坡這樣的兩位高人,用清新高超、儒雅脫俗的筆調來吟詠歌唱,才能不會辜負如此美好的清靜光景。王安石哀嘆老病,蘇東坡排擠外任,這樣無奈的狀況,尚能保持平和的心境,享受寧靜的環境,並不是每個普通人都能夠做到的事情。
張廷玉大學士說,天下清靜光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但是如果能夠心領神會,那麼好像專門為我們這類人設計安排的呀!環境清靜優雅以致於心寧神安,這是從求道中得來,從取義中得來,從境界中得來,從修鍊中得來,不可強求啊!
【參引】
附1:宋代李壁《王荊公詩注》卷四十三
示公佐
殘生傷性老躭書,
年少東來複起予。
各據槁梧同不寐,
偶然聞雨落階除。
【莊子《天運篇》:「儻然立於四虛之道,倚乎槁梧而吟。」
梁元帝讀書事曰「憑几據梧」。
柳詩:
「髙樹臨清池,風驚夜來雨。
余心適無事,偶此成賓主。」】
附2:唐代柳宗元《雨後曉行獨至愚溪北池》
宿雲散洲渚,曉日明村塢。
高樹臨清池,風驚夜來雨。
予心適無事,偶此成賓主。
附3:宋代王安石《外廚遺火示公佐》
題註:張本題作示江公佐外廚遺火
刀匕初無欲凊人,
如何灶鬼尚嫌嗔。
翛翛短褐方煬火,
冉冉青煙已被宸。
邂逅焚巢連鳥雀,
倉黃濡幕愧比鄰。
王陽幸有囊衣在,
報賞焦頭亦未貧。
附4:宋代王安石《外廚遺火》二首
其一
灶鬼何為便赫然,
似嫌刀機苦無膻。
圖書得免同煨燼,
卻賴廚人凊不眠。
其二
青煙散入夜雲流,
赤焰侵尋上瓦溝。
門戶便疑能炙手,
比鄰何苦卻焦頭。
附5:宋代王安石《臨川集》卷九十九
永安縣太君蔣氏墓志銘
毗陵錢公餗、公謹、公輔、公儀、公佐,
以皇祐六年三月戊子葬其母永安縣太君蔣氏。
方是時,太君年七十矣,
公謹為鄭州新鄭尉,公輔為太常丞、集賢校理。
五子者卜明年之三月壬午,
祔於皇考府君屯田員外郎、贈兵部員外郎諱冶之墓,
而具書使圖所以昭後世者。
敘曰:
蔣氏常之宜興人,世以財傑其鄉,
而其族人有以進士至大官者。
太君年二十一歸於錢氏,與兵部君致其孝。
兵部君沒,太君進諸子於學,惡衣惡食,
御之不慍,均親嫡庶,有鳲鳩之德,
終不以貧故使諸子者趨於利以適己。
既其子官於朝,豐顯矣,
里巷之士以為太君榮,而家人卒亦不見其喜焉。
自其嫁至於老,中饋之事親之惟謹。
自其老至於沒,紉縫之勞猶不廢。
子婦嘗諫止之,曰:「吾為婦,此固其職也。」
子婦化服,循其法。
嗚呼,不流於時俗,而樂盡其行己之道,
窮通榮辱之接乎身,而不失其常心,
今學士大夫之所難,而以女子能之,是尤難也。
女六人,皆有歸。
孫七人皆幼雲。
銘曰:
《詩》始《關雎》,士莫不知,
孰能其家,內外無違?
聞豈在多,善成於好,
於惟夫人,孰輔而告?
婦功之修,母道之行,
宜休而勸,不耄以明。
紹良配淑,式谷爾後,
勖哉其興,以克有廟。
附6:宋代釋惠洪《冷齋夜話》卷三
荊公鐘山東坡餘杭詩
山谷云:
「天下清景,初不擇賢愚而與之遇,
然吾特疑端為我輩設。
荊公在鐘山定林,與客夜對,
偶作詩曰:
『殘生傷性老耽書,
年少東來複起予。
各據槁梧同不寐,
偶然聞雨落階除。』
東坡宿餘杭山寺,贈僧曰:
『暮鼓朝鐘自擊撞,
閉門欹枕對殘紅。
白灰旋撥通紅火,
卧聽蕭蕭雪打窗。』」
人以為山谷之言為確論。
附7:宋代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卷三十三
《冷齋夜話》云:
山谷嘗言天下清景,初不擇貴賤賢愚而與之。
然吾特疑端為我輩設。
荊公在鐘山官床,與客夜坐,作詩云:
「殘生傷性老躭書,
年少東來複起予。
各據槁梧同不寐,
偶然聞雨落階除。」
東坡《宿餘杭山寺》詩云:
「暮鼓朝鐘自擊撞,
閉門欹枕對殘釭。
白灰旋撥通紅火,
卧聽蕭蕭雪打窗。」
人以山谷之言為確論。
附8:宋代蔡正孫《詩林廣記》卷二
鐘山官床與客夜坐
殘生傷性老耽書,
年少東來複起予。
各據槁梧同不寐,
偶然聞雨落階除。
《冷齋夜話》云:
「山谷嘗言:
『天下清景,初不擇貴賤賢愚而與之。
然吾特疑端為我輩設。』
觀荊公此詩與東坡《宿餘杭山寺》詩,
則山谷之言為確論也。」
【附】東坡宿餘杭山寺
暮鼓朝鐘自擊撞,
閉門欹枕對殘缸。
白灰旋撥通紅火,
卧聽蕭蕭雪打窗。
附9:宋代魏慶之《詩人玉屑》卷之一七
清景
山谷嘗言:
天下清景,初不擇貴賤賢愚而與之,
然吾特疑端為我輩設。
荊公在鐘山官床,與客夜坐,作詩云:
「殘生傷性老耽書,
年少東來複起予。
各據槁梧同不寐,
偶然聞雨落階除。」
東坡宿餘杭山寺詩云:
「暮鼓朝鐘自擊撞,
閉門欹枕對殘釭。
白灰旋撥通紅火,
卧對蕭蕭雪打窗。」
人以山谷之言為確論。
(冷齋夜話)
附10:宋代何汶《竹庄詩話》卷十七
《與客夜坐》王安石
《冷齋夜話》云:
「山谷嘗言:
『天下清景,初不擇貴賤賢愚而與之,
然吾特疑端為我輩設。
荊公在鐘山,與客夜坐,作詩云雲;
東坡《宿餘杭山寺》詩云雲。』
人以山谷之言為確論。」
殘生傷性老耽書,
年少東來複起予。
各據槁梧同不寐,
偶然聞雨落階除。
《宿餘杭山寺》(集中云:書雙竹湛師房)蘇軾
暮鼓晨鐘自擊撞,
閉門欹枕對殘缸。
白灰旋撥通紅火,
卧聽蕭蕭雪打窗。
附11:民國趙元禮《藏齋詩話》
荊公在鐘山官床,與客夜坐,作詩云:
「各據槁梧同不寐,
偶然聞雨落階除。」
東坡《宿餘杭山寺》詩云:
「白灰旋撥通紅火,
卧聽蕭蕭雪打窗。」
聽雨,聽雪,本尋常事,
必如兩公清超之筆以詠之,
方不負此清景。
【影印】
【往期】


TAG:有義方家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