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緬甸為什麼成為南明最後的棲身之所?

緬甸為什麼成為南明最後的棲身之所?

原標題:緬甸為什麼成為南明最後的棲身之所?


繼續南明歷史的下半部分。上半部分鏈接如下:


南明悲歌:全球史視野下的「永曆西狩」


接下來繼續去跟隨南明的顛沛流離吧。


主講人 | 李伯重(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據三聯書店裡的大學公開課現場實錄整理


來源:「三聯書店三聯書情」(ID:sanlianshutong)



三、雲南為什麼成為南明政權


最後指望的「復興基地」?


今天雲南是一個邊疆省份,除了煙草、風景和好天氣,大家對於此地知道得不多。但是在歷史上,雲南是曾經的地區超強,居於控制中國西南地區和中南半島的關鍵地位。在明朝時,雲南在經濟和戰略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唐朝最強盛的時候,周圍是回鶻、吐蕃和南詔三大強國。南詔的軍隊很彪悍,與唐朝發生過多次戰爭。唐朝最強盛的時候,曾兩次出兵攻打南詔。天寶十年,唐將鮮於仲率八萬大軍打南詔,大敗,唐兵死六萬人。天寶十三年,唐將李宓又帶七萬大軍打南詔,打到大理,全軍覆沒。今天大家到大理旅遊,還可以看到一處名勝——將軍廟。南詔把李宓打敗後,把戰死的唐軍官兵的屍體掩埋在一起,建了"大唐天寶陣亡戰士冢"(俗稱萬人冢),當地人年年祭拜。白居易的詩說這兩次戰爭給中原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村南村北哭聲哀,兒別爹娘夫別妻。皆雲前後征蠻者,千萬人行無一回。」「安史之亂」後,唐朝勢弱,南詔更強,不斷出兵進攻唐朝,兩陷安南,迫使唐朝不得不調用重兵鎮守在南方的最大要塞桂林,導致了「龐勛之亂」,嚴重削弱了唐朝的根基,使之無力鎮壓黃巢起義,最終滅亡。這個「唐亡於南詔」的觀點,也得到陳寅恪先生的肯定。南詔的盛衰,關係到唐朝的滅亡,可見偏居西南一隅的雲南,對唐朝的生死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說雲南的地位很重要。



南詔不僅與唐朝作戰,而且也積極向西、向南擴張。有記載說,南詔的軍隊一直打到暹羅灣,所以在中南半島地區南詔是一個超級強國,所有的地方政權都承認它,臣服它。南詔滅亡後,大理國代之而起。大理和宋朝的關係很好,沒有發生過戰爭。但大理國也繼承了南詔的遺產,成為東南亞地區的超級強國。為什麼雙方關係很好呢?因為宋太祖很明智,他說南詔對唐朝造成重大的傷害,所以我們和大理保持良好的關係就行了,不需要南詔對大宋特別表示恭順。他在地圖上畫了線,說大渡河以西都給大理好了,大理也接受這樣的安排。

大理的疆域和南詔差不多,大致說來包括了今雲南省和川西南地區,以及今緬甸東北部、寮國北部和越南西北部地區。大理國經常欺負安南: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大理國出動二十萬大軍進攻安南國。南宋紹興二年(1132),大理又介入安南國的王位繼承之爭。安南國王李乾德有一個庶子,從小被作為人質送到大理國寄養,改名趙智之。紹興八年,安南國王李陽煥死,大理國派軍隊護送趙智之歸國,與嗣子李天祚爭奪王位,而宋朝支持李天祚。最後這次爭奪安南王位的戰爭以趙智之的失敗而告終,不過由此足見大理的影響力。



元朝的時候,中央王朝統治了雲南。蒙古統治者一方面藉助大理國後裔段氏的力量,一方面則依靠蒙古人和色目人組成的軍隊。明太祖朱元璋欲以和平方式解決雲南問題,曾多次派使者前往談判,均被元朝在雲南的最高統治者梁王殺害,遂決定用武力統一雲南。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明太祖命穎川侯傅友德為征南將軍,永昌侯藍玉為左副將軍,西平侯沐英為右副將軍,率大軍三十萬征雲南,梁王派遣達里麻將兵十萬屯曲靖抗拒。經過激戰,洪武十五年(1382)一月六日,梁王兵敗自殺。因此雲南是明朝統一的最後一個地區,但是明朝統一雲南以後,仍然繼續出現問題。這時興起了一個麓川政權,有的海外學者稱之為「麓川帝國」,中心在今天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瑞麗縣,五十年前我插隊就在那個地方。


麓川政權是撣族人建立的,撣族也就是我們中國的傣族。麓川政權在元朝後期興起,名義上是臣服於元朝,但其實是土皇帝。經過多年經營,到了明朝變成一個有三十萬軍隊的地方強權,和明朝、緬甸不斷地打仗。緬甸在麓川的壓制下,沒辦法興起。明朝發動了五次戰爭,好不容易把麓川消滅。麓川政權統治的版圖,東部基本上是原來南詔和大理國西部的領土,而在西部和南部統治的範圍比南詔、大理都更大。



雲南70%以上都是少數民族,明朝在當地維持統治很不容易。那麼為何明朝怎麼都不肯放棄雲南?因為雲南是亞洲東部地區少見的礦產寶庫。明朝人王士性說:全國其他省的礦石都很少,找礦就像抓野兔,即所謂「走兔在野,人競逐之」。但云南礦太多,就像在市場售賣的兔子一樣,太多了,看都不想看,即所謂「積兔在市,過者不顧」。宋應星說「凡銀中國所出……不敵雲南之半」。倭寇危害中國那麼長時間,就是因為日本當時有大量的銀子,具有強大的購買力;而雲南也有大量的銀子,如果不控制住,會不會成為另外一個禍害?李定國讓永曆帝去雲南,是因為雲南有豐富的礦產所帶來的豐厚財力。



四、緬甸為什麼成為南明政權


最後的海外棲身之所?


麓川王國被明朝消滅了之後,中南半島出現了權力真空,於是緬甸東吁王朝得以興起。1551年,東吁王朝的莽應龍繼位,滅了撣族的阿瓦王朝,征服各撣族土邦,完成了緬甸的第二次統一。東吁王朝是緬甸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在莽應龍統治時達到鼎盛,國土東到寮國的萬象,西到印度的曼尼普爾,南到印度洋,北到現中緬邊境的九個撣族土邦,佔據了大半個中南半島。莽應龍帶著大兵進攻暹羅,勢如破竹,逼著暹羅國王簽城下之盟,向他上貢。

1567年,莽應龍曾向暹羅王摩訶查克臘帕克求婚,遭到拒絕。這激怒了莽應龍,於是興師問罪。他所調動軍隊的數量,有說法認為竟然有九十萬之眾,據現在的考證可能沒有那麼多,但幾十萬是有的。暹羅方面抵抗得很堅決,阿瑜陀耶城內的葡萄牙僱傭軍向緬軍用火器掃射,造成很大的傷亡。從1568年11月緬軍包圍阿瑜陀耶城,守了十個月之久,直到1569年8月方才攻克。莽應龍在盛怒之下將暹羅王處死,在大肆劫掠之後,將阿瑜陀耶的臣民劫掠到緬甸的白古,只留下不到一萬的居民。至此緬甸開始了對暹羅長達十五年的統治。所以在東吁王朝強盛時期,緬甸國土面積很大。它和明朝的關係怎麼樣?明朝初年,在現緬甸北部的撣族地區,設立了好幾個宣慰司,統治著廣大的地區。這些地區,現在有些還留在中國境內,但大部分已經不在了。東吁王朝統一緬甸之後,極力擴張,不僅攻打暹羅,而且也攻打明朝。嘉靖到萬曆年間,中緬進行了持續了半個世紀的戰爭,規模和強度都很大。萬曆二十一年(1593)、三十四年(1606),緬甸大舉進攻明朝,每次出動部隊達到三十萬(或者號稱三十萬人)。在歐洲,這是國際戰爭的規模。昨天我講到歐洲戰爭史,在16世紀後半葉法國胡格諾戰爭的一些最重要的戰役中,參戰雙方人數大體上各為10,000 —15,000人。到了「三十年戰爭」期間,戰場兵力投入大大增加,但是沒有一次單一戰場投入二十萬部隊的會戰。直到17世紀末,才有像維也納會戰這樣的二十萬人級會戰(在這次會戰中,九萬波蘭和奧地利聯軍擊敗了十五萬奧斯曼土耳其軍隊),而在晚明時期的中緬戰爭中二十萬人以上級別的戰爭卻不罕見。



明朝與緬甸的戰爭


由於明朝在戰爭中失敗,明初設立的孟養、木邦、緬甸、八百、寮國、古喇、底兀刺、底馬撒等宣慰司及孟艮御夷府被緬甸控制了。這使得明朝喪失了大片領土,而緬甸則由此大大擴大了疆域。明朝人沈德符說:「此後緬地轉大,幾埒天朝,凡滇黔粵西諸邊裔謀亂者,相率叛入其地以求援,因得收漁人之利,為西南第一逋逃藪,識者憂之。」言語之中,他認為緬甸國土之大幾乎與明朝相等。這並非故作驚人之語,因為緬甸東吁王朝盛時,國土東到寮國的林城(即萬象)和今天的柬泰東部邊疆,西到印度的曼尼普爾,南到印度洋海岸,北到現中緬邊境的九個撣族土邦,佔據了大半個中南半島,成為東南亞的超級強權。雲南等地的少數民族首領想反明的,都會跑到緬甸求救。雲南原來管轄的三個宣慰司都被緬甸佔領,所以緬甸成了明朝非常大的一個敵人。


清朝統一中國的過程中,雲南是最具有抵抗能力的。在東南亞半島三個強國中,緬甸的武力最強,領土最廣。如果永曆政權要找一個復興基地的話,雲南無疑是上選,要找一個庇護者的話,緬甸無疑比安南、暹羅更有資格。因此,「永曆西狩」是李定國基於明代人對雲南和緬甸的歷史和現狀的了解而做出的選擇。但李定國沒有注意到,歷史的選擇和現實還是有差距的。永曆西狩的時候,緬甸和雲南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雲南在與緬甸的幾十年戰爭中受到嚴重破壞。


在雲南西南部地區,「三宣(宣慰司)素號富庶,實騰越之長垣,有險而不知設,故年來俱被殘破,凋敝不振」。萬曆十一年(1583)緬軍「分道入寇,傷殘數郡,蹂躪一方」,留下一片「白骨青磷」,以致數年以後,「人猶切齒」。朱孟震的《西南夷風土記》中記載了緬軍在這些地區進行的屠殺,「凡有罪者,群埋土中,露頭於外,以牛耙之,復覆以柴草舉火焚之,彼自縱觀以為樂。江頭城外有大明街,閩、廣、江、蜀居貨遊藝者數萬,而三宣六慰被攜者亦數萬。頃歲聞天兵將南伐,恐其人為內應,舉囚於江邊,縱火焚死,棄屍蔽野塞江」。隨後的沙定洲之亂,更是火上澆油,使得雲南殘破不堪,無力抵抗清軍。緬甸也由於多年征戰,國力消耗,國內矛盾日益尖銳。在他隆死後,平達力(1648—1661年)繼位,國力日衰。八十年後,孟族起義,動搖了東吁王朝的統治。1752年,孟族軍隊佔領首都阿瓦,結束了東吁王朝的統治。



東吁王朝 (1510-1752


李定國做選擇的時候,可能主要是看到歷史上過去的狀況,他是陝北農家子弟,十歲就跟隨張獻忠,被張獻忠收為義子,對瞬息萬變的國際形勢了解有限,即使聽著關於緬甸內亂的傳聞,也不可能去做細微的調查。在這種情況下,永曆政權流亡到雲南、緬甸也不會得到預期的結果。1661年,吳三桂軍隊攻入雲南,逼迫緬甸交出永曆帝。緬甸此時無力抵禦清軍,只好引渡永曆,以換取清軍撤兵。緬甸人在咒水這個地方把永曆帝抓了起來,被稱為「咒水之難」。咒水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很不吉祥。次年,吳三桂在昆明縊殺永曆帝,南明最終滅亡。此時還在雲南西南部抵抗清軍的李定國,聞訊後悲憤而逝。至此,「永曆西狩」的故事也畫上了句號。


「咒水之難」



五、歷史並未終結:


明亡以後的雲南、緬甸和越南


「永曆西狩」是一個小事件,但在全球史範疇中是大事件。永曆王朝滅亡後還有什麼影響?我們可以看到,歷史並沒有終結,雲南、緬甸、越南繼續發揮作用。


大家知道雲南有吳三桂,他降清之後受封平西王,後來到了雲南,想做皇帝,打起反清的旗號,率軍北伐,勢如破竹;清朝封的平南王耿精忠、靖南王尚可喜響應他,起兵於福建和廣東。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藩之亂」。中國大部分的富裕地區都被三藩和原有的反清力量佔領,清廷感到極大震撼,很多滿洲貴族都提出撤到關外算了。如果不是康熙皇帝有決斷,可能清朝就完了。但小小年紀的康熙下定決心一定要打,戰爭進行下去,形勢逆轉,吳三桂受到重挫。這時他已經六十歲了,在湖南生病,最後死去,「三藩之亂」最終平定。三藩之亂是鴉片戰爭以前清朝碰到的最大的危機。這場危機也是從雲南爆發的。吳三桂的部隊的主力是從北方帶來的,但在雲南也補充了很多兵員。



這是民國初期的地圖。袁世凱稱帝的時候,把「中華民國」改成「中華帝國」,蔡鍔將軍在雲南發動護國運動,進行北伐。北伐過程中,蔡鍔在征途中去世,但這場運動迫使袁世凱退位,可以說取得成功。蔡鍔去世後,他的副手唐繼堯接手雲南。他野心很大,給自己起了一個號叫「東大陸主人」,到處征戰,佔領廣西、廣州、四川南部。孫中山建立廣東革命政府後,打的第一仗就是和駐粵滇軍和桂軍打。在雲南,唐繼堯後來被部將囚禁,但他死後,龍雲給他建了豪華的墓地。紅軍長徵到雲南,蔣介石尾隨紅軍,一路收拾軍閥。


雲南軍閥龍雲不僅擁有較強的武力,而且也比較精明。他一方面故意把地圖送給紅軍繳獲,讓紅軍從金沙江過去,另一方面則把滇軍主力則部署在戰略要地防範蔣介石的中央軍,令蔣介石無法拿雲南軍閥開刀。龍雲只是名義上宣布歸順中央,但有自己的獨立貨幣和軍隊系統。 雲南軍隊對中國歷史也起了積極的作用。雲南有當時中國三大軍校之一的講武堂,培養出了一大批軍事統帥。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八路軍總參謀長葉劍英兩位元帥,也出自這裡。在抗日戰爭中,台兒庄大戰,滇軍是主力。日本投降後,到越南受降的也是滇軍,這是自鴉片戰爭後中國軍隊第一次在國外揚眉吐氣地接受外國軍隊投降。


越南對清朝,不像對明朝那樣敢於主動挑釁,但彼此之間的摩擦是有的。特別是在越南出現朝代更迭時,清朝作為宗主國要進行干預,發生過戰爭。雙方參戰人數相當多,最後清朝慘勝。清朝和緬甸也發生戰爭,乾隆四次打緬甸,參戰兵力也不少,花了九百多萬兩白銀的軍費,雙方打成平手。清軍在越南和緬甸打得不順利,一個原因是清朝軍人在這個地方遇到熱帶病。在與緬甸的戰爭中,清軍40%的人都病倒了。



清朝平定安南之役


歷史並沒有結束,還在繼續延續。我們要了解今天中國很多事,必須從歷史上看。我在書里也講到,在歷史上各個國家之間的關係並不總是充滿鮮花,有時也有流血。這種關係是雙方面的,不能靠一廂情願,認為全世界都是我們的朋友。事實上,許多國家有時候是我們的朋友,而有時候不是。這是歷史告訴我們的事實。


哲學家和史學家克羅齊(Benedetto Croce)說:「當生活的發展逐漸需要時,死歷史就會復活,過去史就變成現在的。羅馬人和希臘人躺在墓穴中,直到文藝復興歐洲精神重新成熟時,才把他們喚醒……因此,現在被我們視為編年史的大部分歷史,現在對我們沉默不語的文獻,將依次被新生活的光輝照耀,將重新開口說話。」阿里斯也說,今天的史學家要以一種新的眼光、以一種不同於以前的標準,來重新閱讀那些已被他們的前輩們使用過的文獻資料。


我們說小問題和大歷史,這與近年來中國史研究的兩大重要突破有密切關係。第一,過去我們說中國歷史都是以漢族中心,以中原中心,現在對北方民族的研究比較多了,但對南方民族歷史的研究還比較少。我們國家60%的少數民族人口分布在南方,這些民族和國家是什麼關係,還要研究。第二,過去我們的歷史研究是以中國為中心,很少注意到外界對中國的影響。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不能孤立地研究中國歷史。過去我們研究中國和世界的關係時,主要是看西方,特別是鴉片戰爭以後,主要是說西方對中國的影響,不管是西方對中國的侵略也好或者其他影響也好;但是在西方之外還有更多的國家,這些國家(特別是中國的近鄰)對中國的影響也是很大的。如果忽視這點,那麼我們對中國歷史的認識也是不完全的,所以這就是從全球史視野出發來研究中國小問題的重要性。


結 語


今天,當我們在研究中國歷史時,要始終記住:中國由多個地區組成,「中原」只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原」之外的地區的歷史也應當受到同樣的重視;中國是世界的一個部分,不能孤立地研究中國歷史;除了西方,其他地區對中國歷史的發展也有重大影響。簡言之,必須把中國史研究放到全球史研究的框架內,才能更好地看到中國內部的變化。


全文完。想看更多中國歷史,點擊公眾號底部「看往期」菜單,或者在公眾號回復「中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坐井觀天 的精彩文章:

區塊鏈究竟是個啥?
晚清"硬漢"左宗棠

TAG:坐井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