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榆社文學?校園

榆社文學?校園

自古以來,先生是一個稱謂,一種修為,也是一份崇敬,一種精神。民國時期,那些傑出的人物不論男女都被尊稱為「先生」。一百多年來,國民意志之接力及薪火相傳,有賴先生。

梁啟超,蔡元培,陳寅恪,陶行知,徐志摩,沈從文,錢鍾書,冰心,楊絳,林徽因。

上述十位先生,不僅照亮了歷史的天空,更燦爛了中華的文化。請你任選其中的兩到三位,在班級讀書報告會上,推介他(她)們的道德品質、人生經歷、精彩言論或作品風格……以凸顯他(她)們的民族風骨與人格魅力。

讀 書 會

一生風骨

榆社中學 390班 陳思月

同學們,大家好!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即使有些事、有些人被掩埋在歷史的塵埃之中,但總有那麼一些人依舊熠熠生輝。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紹的就是在歷史長卷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的蔡元培和陳寅恪。我相信他們的民族風骨與人格魅力必將使我們受益匪淺。

蔡元培,大學教育的長者,小學課本的童心。

他出任北大校長,走的都是教育救國的道路。京師大學堂在1912年被更名為北京大學,但是紛至沓來的連年戰禍讓本就在風雨中飄零的京師大學堂岌岌可危。當時有人稱京師大學堂是「官僚養成所」,因為根本沒有人去談論知識,沒有人為真理研究。學生不務正業,老師冬烘保守,整個面貌陳舊得一塌糊塗。蔡元培深知,要將一所在軍閥盤踞下的衙門式舊學堂改造成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大學,絕非易事。他想過失敗。在他的回憶文章中,他寫道:就是失敗,也算盡了心。但不到一年,蔡元培的現代大學改革理想就實現了,兼容並包,思想自由,在北大開花結果。可以這麼說,沒有蔡元培就沒有新北大。今天的北大人依舊尊稱他為「永遠的校長」。美國哲學家杜威這樣評價他,「哪怕拿全世界的大學校長作比較,以一個校長身份,而能領導一所大學對一個民族、一個時代起到轉折作用的,除蔡元培之外,恐怕找不出第二個 。」

他執掌北大十年,八次請辭。每當蔡元培的改革理想陷入政壇紛爭時,他都會選擇辭職,這幾乎成為蔡元培人生的周期性行為。

我想無論是學界泰斗還是人士楷模,我們都不應該讓這種民族風骨與人格魅力停留在紀念館中,應該鐫刻上我們的印記。

蔡元培是這樣,同樣,我接下來介紹的陳寅恪也是一位擁有一生風骨的人。

陳寅恪,學問是命的另一面,撐著獨立自由。

他在多個國家留學,13年里,學習了梵文、印地文、希伯來文等二十二種語言。他在1911年就通讀了《資本論》原文,是中國最早接觸馬克思主義的學者之一,比後來很多知識分子早了整整十年。

1926年,36歲的他來到了清華園,成為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導師。課堂上他講述的學問貫通中西,師生們都驚嘆於他的博學。

由於高度近視又用眼過度,他的右眼看不見了。但是為了帶家人離開淪陷區北平,他放棄了復明的機會。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寫作,仍然筆耕不輟。高強度的寫作使他的左眼也看不見了。眼睛瞎了,對他是一種怎樣的毀滅,他沒有留下任何文字,沒有人能讀到他內心的苦楚。抗日戰爭結束後,雙目失明的他再次回到清華任教,學校給他配了三個助手。他不再像以前一樣上課講到深處閉上眼睛,總是目光如炬。

惟願這些鮮明的人在乏善可陳的歲月中熠熠生輝。

我的介紹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本期編輯:一聲輕嘆

文字校對:水銀月亮

圖片來源:來自網路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榆社文學 的精彩文章:

【榆社文學?村落】行將逝去的村落

TAG:榆社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