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筆墨是用來寫歷史的,但它自己也有歷史

筆墨是用來寫歷史的,但它自己也有歷史

文 |青衣 · 主播 | 阿成

有書的書友朋友們,你們好。青衣跟大家一起繼續共讀余秋雨先生的《極端之美》這本書。普洱茶入口,唇齒留香;崑曲入耳,餘音繞梁;如今,我們再一起跟隨余先生,去領略一下書法的魅力。

建議共讀從137頁至192頁。首先讓我們一起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1、你最欣賞的書法作品是哪一件?

2、你所知道的書法軼事有哪些?

余秋雨先生在書法一章中,首先談起了自己千般美麗的童年中,那些與筆墨有關的故事,不妨去看看。

那是一個冬天,寒冬臘月天寒地凍,小學進行期末考試,那年月沒有鋼筆和鉛筆,只有毛筆,磨墨需要水,孩子們用半塊磚砸了冰,抖抖索索舀到硯台上,考到一半硯台又結了冰。

一位男老師從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給每個孩子的硯台里滴上幾滴,墨再也不結冰了。

於是,教室里酒香陣陣,答卷上也酒香陣陣,他們的毛筆字,從一開始就有了李白的餘韻。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經在蘸酒寫字了,其中有一個響亮的名字,這個人叫王羲之。

學校外面,識字的人很少。民間有個不言的默契,路上不識字的人撿到一片寫過字的紙,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角,哪怕萬人踏過污穢不堪,農夫也會謙恭地彎腰撿起,用手掌捧著送到吳山廟門邊的石爐里,石爐上刻著「惜字如金」四個字。用石爐的香火的餘燼,把字紙燒掉。

不識字的人尊重文字,就像我們崇拜從未謀面的神明,是為世間之禮,天地之敬。

這份見天、見地、見自己的恭敬,讓人著實感動,那些農民甚至都不知道上面寫些什麼,拿出全部的謙恭對待一個小小的紙角,就因為它上面著了墨色,紙上面寫上了文字,便立刻那麼讓人珍重。

正是因為這些字,讓人類擺脫了蒙昧,從結繩時代、傳說時代,終於蹣跚地踏上文化的台階。

正是因為這一步台階,才進入了詩情的時代,進入哲思的時代,也正是一大批不識字的人,心懷裡一顆熾熱的恭敬,讓世世代代的人對文化經歷了幾千年,幾萬年,幾十萬年,幾百萬年的傳承,走到今天,走到我們的眼前。

一般所說的書法,總是有筆有墨。但是,我們首先看到的文字,卻不見筆跡和墨痕,而是以堅硬的方法刻在甲骨上,青銅鼎上,瓦當上,玉璽印上,還有那些山水間聲聲可聞的石壁、石鼓、石碑上的文字。

中國書法的前幾頁,以神秘的甲骨,以堅硬的石壁,以輝煌的銅鑄為紙,以刀斧為筆,以爐火為墨,保持著洪荒之雄、太初之質地。

山西出土的戰國盟書、湖南出土的戰國帛書、湖北出土的秦簡、四川出土的秦木牘中,才開始看到筆寫的墨跡。

長沙馬王堆帛書的出土,浩大的十二萬個由筆書寫的漢代文字,雲奔潮卷般讓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余秋雨先生說:我不能不低頭向大地鞠躬,再仰起頭來凝視蒼天。我在那裡看到了二千一百多年前中國書法的一場大回涌、大激蕩、大轉型。由篆書出發,向隸書,草書、楷書的線索都已經露出端倪,兩個同源異途的路徑,也已形成。

漢以前出現的甲骨、鐘鼎、石碑上的文字,基本上都是篆書。鐫刻上面的文字都是要立千世萬代的規矩,必須由李斯這樣的高官親自書寫。在強大的秦朝帝國統一的文字中,都是李斯的工整規矩嚴謹的小篆,薄衣少帶,骨骼精練。

統一後的文字到了戰報緊急的戰場上,急速的書寫,也讓文字飛跑起來,由此也生出了另外一種字體,那就是章草的雛形。

再後來,秦代一個名字叫程邈的獄隸犯事,在獄中簡化篆書,創造出一了別具一格的書寫形式,那就是後來被稱為「隸書」的書體。

漢代的文字也像極了那時候的人。漢代隸書在那些寬袍大袖的儒雅中,橫向舒展,夾雜著那麼多率真、隨意、趣味、活潑、調皮,透過悠悠筆墨,居然有過這麼多古老的瀟洒不羈。

歷史的足跡跨過隸書走到了楷書,有一個人的名字跟楷書緊緊連接在一起,這個名字叫王次仲,從名字上判斷,這個人在家排行老三,河北人。

南朝有一位叫庾肩吾的人寫過一本《書品》,把自漢以來的書法家一百多人排列了一個序,他把上等上品排上了三個人:張芝、鍾繇、王羲之。

曹操也排在中等的中列。我看過他寫的「袞雪」兩個字的影印,墨色的黑底,白色的兩個字豐圓健碩,有雪的質感,字體圓潤充盈,特別是「袞」字那一筆長長的一撇,彎曲靈動,彷彿那一筆之後,都沒有來得及看上一眼,也不聽一聽周圍人讚美的聲音,已經策馬揚鞭飛身而去了,身為千軍萬馬統帥的人,不屑於在這些事情上停留的。

人類,總是在莊嚴和輕鬆之間交相更替,經典和方便之間來回互補。草書和楷書相依相融的結果,就是行書。

說到行書有一串熠熠生輝的名字出現在眼前,一個不容錯過的家族將行書演繹到筆墨的極致,這個家族就是:東晉王家。是的,王羲之的家。我們明天專註一章,單獨來寫寫那個神奇的院落,和那個神奇院落里的書法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書國學共讀 的精彩文章:

逆天改命也可行
知錯能改,方得始終

TAG:有書國學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