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不忘初心——李曉軍訪談實錄

不忘初心——李曉軍訪談實錄

李曉軍,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創作院研究員,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研究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榮寶齋畫院教授、文化部青聯書法篆刻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

繪畫作品曾參加全國首屆中國花鳥畫展,中國美術家協會第八次新人新作展,中國當代著名花鳥畫家作品展(獲獎),2000中國書畫藝術節全國書畫家新作展(獲獎),2002年全國中國畫展(獲銅獎),2003年全國中國畫畫家提名展,2003年全國中國畫展,2005榮寶齋當代書畫家精品展,「水墨敦煌」當代中國畫名家學術邀請展,2005全國百名青年藝術家作品邀請展,中國畫研究院年度提名展,2005.中國畫研究院年展,2006東方墨.中國當代水墨藝術家邀請展,2007當代中國畫二十家巨幅作品邀請展,2007第四屆全國畫院優秀作品展,2008中國當代國畫精品展,2008民族團結頌——中國當代優秀書畫家作品邀請展,2009藝術豐碑——當代中國畫名家巨幅畫作品展,2009盛世丹青·全國中國畫名家學術提名展,2009中國國家畫院年展。作品及傳略輯入《中國美術年鑒》、《當代中國書畫家大辭典》等辭書。

書法作品曾獲慶祝建國35周年全國書法展一等獎,北京市書法展一等獎,全國第五屆中青年書法篆刻展優秀作品獎,世界華人書畫展銅獎。作品參加1989年韓國國際書法藝術邀請展,全國第六、七屆書法展,全國第五、六、七、八屆中青年書法展,中國二十世紀書法大展、99《中國書法》年展,第一、二、三屆流行書風展(出任流行書風展組委會委員、藝委會委員);走進金沙-全國書畫名家學術邀請展,首屆全國中青年名家百人藝術書法展,全國書法名家作品邀請展,中國書法院研究員作品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十周年書畫藝術成就展,全國廉政文化大型繪畫書法展覽,書畫三十年——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藝術成就展,首屆國際書法年展,全國百名著名書法家作品邀請展,中國國家畫院年展,作品多次赴世界各地展出,並獲日本每日新聞社社長獎。

李曉軍訪談實錄

李曉軍生於北京、長於北京,一口京腔聽起來特別悅耳。我與李曉軍相識十年,他予我最初的印象是一個典型的北京現代青年,聰敏機智又寬厚善良,這一印象歷經十年未嘗改變,他無疑屬於一個可以以心相托的人。

《飄雪》 180x48cm

李曉軍書畫兼工,這在當代從事傳統藝術創作的圈子內殊為難能,所以他的創作始終是我關注的對象。能與李曉軍當面交流請益是我的宿願,為編撰《記憶與闡釋》一書,終於遂了這個宿願。今年五月按電話約定的時間,我來到國家畫院訪問了久違的李曉軍。

《輕寒》 180x48cm

李曉軍是那種很善於保養的人,已是知天命的年紀,看他的外貌最多是40歲出頭的樣子,與我同他相識時毫無差別。我暗忖曉軍是一個北京爺們兒,他之所以能年過半百一無衰顏,必非「男仕美容院」的功勞,大抵緣於他良好的人生態度——不期富貴、不汲名利,一切淡然的結果。其實,保持健康的心態才是駐顏的「特健葯」,我雖未向曉軍詢及是否如是,但我想他於此當別有深會。

《清風》 136x68cm

基於我們之間的熟稔,沒有客套、沒有寒喧,我們直接按照事先準備好的提綱談了起來。李曉軍談鋒甚健,流利的口才是北京土著人天生的特長,況且他還是一位學富之士,他有關對個人藝術生涯及觀念的敘述,一下子就將我深深吸引住了。

《清貢》 46x68cm

李曉軍少時生長於部隊大院,愛好美術純屬天性,但他特別鍾愛以水墨為主導的傳統藝術,對西式美術則比較麻木。李曉軍讀書時的美術老師是小寫意畫家顏伯龍的女兒顏家榮,正是她最初開啟了李曉軍中國畫研習、創作的靈思。及長,又有熱心的朋友為李曉軍引薦了康有為的學生戴曉峰先生,在李曉軍向戴先生請教的過程中,戴先生嘗明確地告及李曉軍「要畫好中國畫,務須練好書法」。是故,作為康有為再傳弟子的李曉軍秉師訓,又展開了對康有為書學體系的劬學敏求,於魏碑一系的書風用力甚多,就算遠赴關外服兵役期間也未嘗間斷。李曉軍初以書名,早在80年代中期,他的魏碑書風即馳名於世,為時所重,而其書名之淵藪正發軔於其早歲池水盡墨的十年面壁功夫。

《清韻》 68x46cm

李曉軍說:「畫能畫到現在這樣,全是得於書法方面的修養。」這是過來人的箴語,當非空泛之談。昔趙孟頫自題《竹石圖》云:「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於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同來。」中國畫的書畫同源論,從中國文字的濫觴期已見端倪。宋元以降,文人畫大興,這一書畫同源的藝術理念,更得到了眾多畫家極為透徹的實踐與驗證。傳統中國畫畫家課徒,常先課以書法,不通書法,便不能窺中國畫堂奧之萬一。以宋人蘇軾、文同,元明兩朝的趙孟頫、徐文長、陳白陽,到清代的八大山人、石濤、揚州八怪、趙之謙、吳昌碩等,千年之間將書畫同源的創作理念發揮得淋漓盡致。李曉軍在中國畫研習之始,就自然而然地繼承了這一傳統,並融以個體書法的獨有意味,將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一脈的畫風多有推進,在當代花鳥畫創作領域別樹一種金聲玉振的李家新樣。

《秋紅時節》136x68cm

於書法創作領域,李曉軍在追蹤碑學書法書寫性的同時,還究心強化個體書風的金石意味。金石味是中國視覺藝術獨特的美感發現,我以為所謂金石味,講的就是古拙之趣。鐘鼎 彝器、碑碣磚瓦因歷經千年的風雨而斑駁陸離,啟迪了藝術家心靈對朴茂、殘缺、沉雄、蒼茫等美的趣味來的勃興與嗜癖,使古拙之美在中國的美感構架中佔據了重要一席。以書法貫通畫法,是李曉軍進行中國畫創作的一條主旨,他在碑學書法創作經驗中獲得的金石意味,藉助用筆的技巧自然的將這一美感意味形之於自己的畫作中,遂令自己的書法與繪畫互相孳 乳,相輔相成,產生了自由的溝通與連綿的聯想。我覺得,中國畫之所以能在世界上唯我獨尊,正是得益於中國畫線條的豐富和奇變,書法抽象美感的線條用之於繪畫,一方面負擔了物象描繪的功能,一方面還展現了其獨立的美學意蘊,這個偉大的創造不啻是西方美術所不能想像的。

《秋菊》 46x68cm

學習中國畫,就一般程序而言,大抵是先學工筆,繼而小寫意,最後學大寫意。但據我觀察,很多工筆畫畫得很好的畫家,一染指大寫意畫風,往往慘不忍睹,這種實況或許正向我們揭示了「工筆」和「寫意」從某種意義上講實在是兩個個自獨立的系統,在本質上並不存在著一種因果關係。李曉軍就此觀點十分認同,他同我講:「能否畫好大寫意,全然取決於每個人的心性,畫好工筆的人未必能畫好大寫意,而畫好大寫意的人必能畫好工筆。」他又以齊白石早期的工筆草蟲舉例,說:「你看,儘管白石老人早年畫得草蟲很工,蟬翼的每一絲紋路都交待的細緻入微,一絲不苟,但在精神上卻傳達的是一種寫得精詣,這種『寫』得精詣用語言很難表達,可是如以齊白石的工筆之作同於非闇的工筆之作相較,兩者的差異會輕易的發掘出來。」我佩服李曉軍的慧心,僅從他的這一番話就能夠判定他是一個思想型的畫家,是一個用心去畫畫的人。李曉軍認為「東方繪畫以中國為中心,因為對自然的觀念與西方大異其趣,也因為藝術觀念的不同,建立了獨特的美學與表現方法,所以中國畫從產生之始就直抵藝術表現的本質。而西方繪畫在相當地時間段內,基本上可以說是廣義的寫實主義。重視客觀世界理想的模仿,以一種科學的視角來審視繪畫創作,以準確、逼真作為繪畫的目標。因此,形象、比例、面、體積、光線、明暗、調子、色彩是西方繪畫技法的要素。在照相技術發明之前,西方繪畫所追求的,正是與照片近似的效果,故而有人說西方繪畫是『再現』的藝術。中國畫從來未有過同西方那樣嚴格意義的『寫實主義』,即便是最接近寫實派的宋人畫風,也不可與西方的寫實主義相提並論。大寫意畫風的形成與成熟是中國畫家意欲利用這一形式更近距離貼近藝術本質的一種選擇,因之中國獨有的大寫意畫風正代表了中國畫創作的最高境界。」李曉軍的一席高論著實引人深思,在當代的中國畫創作領域,工筆畫風已成主流,而寫意畫風漸趨式微,這大約是美術展覽帶來的負面影響,工筆畫用力多往往可以取悅評委,這部分作者是以工夫打動評委,而非以藝術贏得評委。他們在具體的創作過程中又多以肌理製作代替筆墨精神,正是舍中國畫之精華而取西方美術之糟粕,最後縱是達到了在美展中入選、獲獎的目的,其作品僅優孟衣冠而已,不足論也。李曉軍固然從小就是畫畫的心勁兒最大,現在又是國家畫院的專業畫家,但其藝術之路始於書法,是故他能深諳中國書法的線,在技法的精奧、形式的多樣與功能的繁富方面,要遠遠超過西方繪畫中的能量,他更以此優勢為利器在中國畫創作中「畫氣不畫形」,於從從容容地揮運中抒寫著自我的所思所感、所喜所憂。

《秋韻》 136x68cm

在我的印象中,李曉軍是一位獨立意識很強的藝術家,他在藝術創作上表達的成熟之質很早就凸顯出崢嶸氣象。我至今還清晰記得,最初讀到李曉軍的作品是90年代初期的《青少年書法報》一版有關他的專題介紹上,其時印刷技術的低劣,模糊了李曉軍書畫作品的「真面」,但他發表於這一專題中的那幅畫作,我迄今不能去懷。一把明式的太師椅是畫面的主體,應該是出於強化畫面空間構成意識的考量,構成太師椅形象的幾條粗重墨線有機的分割了畫面,無形中構築了一種強烈地張力。應該說,這一時期李曉軍對於中國畫美感的追索是以強悍雄渾為目標的,同時有關西方美術構成意識的質素,對其也有顯見的影響,不過,敏悟多思的李曉軍對中國畫之美的感受與追求並非是單一的、恆定的,他沒有在一種固有風格中僵化,相反他從不自我結殼、固步自封。自90年代初期之後,李曉軍無論於書於畫似乎在有意識地向內收縮,獰厲的北碑書法在其筆下簡淡起來,早期寫意畫風中挾風掣雨、電激流回的張揚則日趨平緩了,代之以簡煉淡宕,更究竟於畫境的豁達、氣息的悠遠,別構一許靈奇氣格。李曉軍告訴我:「自己早先確對西方構成的東西比較感興趣,也刻意追求過視覺衝擊力之類,但是隨著年輪的增長、閱歷的深廣,對人生態度的漸漸改變,繼之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自己對中國畫創作的體認。」李曉軍很看重對中國畫傳統既有文脈的承續,就李曉軍新近的中國畫作品來看,他的筆墨語言甚合於中國傳統哲學的要求,即中和而蘊藉,畫間的物象、筆墨等皆備含忍之力度、厚重之品質,足堪細品。黃賓虹論畫云:「意遠在能靜,境深尤貴曲。」黃賓虹是解人,他於中國畫之美獨尊「內美」並加以標榜,此為深刻體會到生命內在大境界後的結果。縱覽李曉軍的中國畫新作,其驕人處正在對「內美」的參悟與追求。我們在晤談間,李曉軍略帶激情地談起了心得,他說:「當我們看到古賢如徐渭、八大的一張小品時,已然不能再用筆墨精妙、氣韻生動等套話來訴說個體的感動了,讓我說,我就是覺得這樣的傑作,讓人看起來很過癮。在如此的情境中,『過癮』才是最適合我的審美體驗。我以為「過癮」是心靈相通後的一種感受,他不在之於目,而是受之於心的。在當下展廳文化的影響下。畫越畫越大、越畫越工,初看確令人感到很熱鬧,有目不暇接之慨,一旦靜心細審,味同嚼蠟的體味不期會縈入心際,究其本源,還是缺乏內美生成的。」我服膺李曉軍的見識,更服膺他手中翻飛的畫筆,欣賞其最新的作品《向陽花》,其畫境確能得一種筆外之筆、墨外之墨、意外之意,筆墨老辣,稚拙並見,飽滿的構圖大氣中寓虛和,物象的表現舍形而悅影,著意放大了傳統大寫意花鳥畫的印象因素與抽象因素,使欣賞者很容易於此中捕捉到李曉軍既不出世又不媚世的樂世的平常心緒。

《雀舞清風》 136x34cm

「盛世收藏」已是當代文化情境中的主流形態,當我向李曉軍問及如果以收藏投資為目的,哪一種類型的畫家和作品適宜作為實施目標時?李曉軍沉思一番道:「進入21世紀以來,從事中國畫收藏的人群越來越認識到,隨著像吳昌碩、齊白石等中國畫大師的遠去,已給當代中國畫創作帶來了更多的迷惑與不確定性,似乎在一段時間裡,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失去了應有的熱情和關注度。由於文革十年造成的對傳統文化文脈的割裂,致使中國畫本身的文脈也受到了破壞,而只有釐清深入到中國畫傳統的文脈中去,中國畫創作才會見出生機。所以收藏投資當代中國畫作品,首先是要審視畫家本身對中國畫文脈的深入程度,這一點很關鍵!」他深吸一口煙又談到:「前幾天其部隊的一位老首長講,搞收藏宜關注重視『朝陽』,所謂『朝陽』實指年青一代的畫家。」李曉軍引來老首長的這一立論確有道理,據我考察,當代青年實力派畫家已經形成一個群體,這個朝氣勃發的群體,不僅數量可觀,並且已有不少畫家在各種高規格學術活動中脫穎而出,可以肯定地講用不了多久,他們即會成為當代中國畫市場中的新生力量。也許市場的特性、規律就是這樣,當人們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它偏偏就來勢洶湧了。關於藝術市場的諸問題,李曉軍持的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態度,葆有如此淡看的態度完全是他寧靜生命狀態的使然。他的心思全用在創作上,絕不似某些畫家對個人作品的價值過於看重、對市場的風吹草動過於神經質、對市場反映出的行情無法客觀對待,這類畫家對金錢的佔有慾早已遠遠勝過對藝術的熱衷。物慾對其人格的扭曲很難用藝術的真、善、美來喚醒,這是畫家本人的可悲,也是藝術的可悲。李曉軍說:「一個從藝之人,無論怎樣都不要忘記、改變自心的初心。」他以自己為例,「自己最初從藝時,就是天性、就是愛好、就是覺得拿起毛筆時的感覺舒服,根本沒想著畫畫寫字還能換房子、換汽車。畫價兒賣得高也好、低也罷,一個畫家不應淪為追求金錢的機器,在基本生活得到保證的前提下,在一個畫家的內心深處,藝術追求永遠是排第一位的。」「初心」的概念出於明末學人李贄,李贄對「初心」的解析是:「夫初心者,絕假純真,人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大意)李曉軍最初的本心就是畫畫兒、寫字兒,他更能清醒地體認到,市場再好的畫家也成不了富豪,在中國畫市場的競爭中,唯一的捷徑就是老老實實做人、扎紮實實向藝。真正健康的市場不會令謊言永駐,最終獲得市場的勝利是靠實力、靠作品說話,好作品終能賣上好價錢,這是市場經濟價值體系中最樸素的道理。

《擾圖》 136x68cm

兩個小時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臨別時李曉軍大方的以一書一畫相贈,他的書畫作品開闊博大,渾樸簡遠,內里蘊含著他的藝術靈思、文化修養、淡泊心志,此確讓我實實地感動感念起來。當我現在援筆記下這段文字之際,我的腦海中又見出李曉軍的談笑風生,情深意篤。我為能結識這樣一位好兄弟、好朋友而感到由衷地高興、開懷!

文/白爽

《色坐群腰染》 180x48cm

《山茶》 46x68cm

《松風》 135x68cm

《松林鳴鵲》 136x34cm

《松雀圖》 96x46cm

《素月》 136x34cm

《條系春光》 136x68cm

《鐵骨紅梅》 136x68cm

《聽風》 180x48cm

《微風》 136x34cm

資料由北京一覽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編輯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松雲堂畫廊 的精彩文章:

君子雅正:康紅光其人其書
師造化——讀李景的山水畫

TAG:松雲堂畫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