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好的藝術能讓人看到高昂的生命意志

好的藝術能讓人看到高昂的生命意志

文人畫是追求性靈的表達

文/朱良志

根據博雅講壇講座整理

我覺得文人藝術,包括文化畫、文人園林、文人書法、文人音樂、文人篆刻等等,是近千年來中國藝術出現的非常重要的現象,它可以說具有很高的藝術品質,有無數的大師,留下了大量的激動人心的作品,承載著非常豐富的精神滋養,這種滋養今天很值得我們去分享。

文人藝術中實際上很突出的是對人文的關注,人的存在,人的生命價值,人生的意義。文人藝術發源很早,在北宋蘇東坡這樣的文人集團中,從理論上奠基,於是興起了軒然大波,它影響中國藝術上千年。一開始在繪畫領域,然後到書法、到音樂、到建築、到園林、到篆刻等等中國藝術重要的形式。「文人畫」這個概念是體現出文人意識的一種繪畫。那「文人意識」是一個關鍵詞,什麼是文人意識呢?是文人創造的藝術叫文人藝術嗎?文人這個辭彙難道就是身份嗎,中國科舉達到一種程度,在朝中的士大夫等等?當然是跟身份有關係,但是我們不能夠停留在身份這個角度上來看文人藝術。我覺得文人藝術實際上在北宋時期早就超越了,士大夫、士氣的概念早已超越了他的身份,表現出一種獨特的,不同於往常的,不同於從外在附加的,不同於那種強調載道,表現那些你想讓我表現的那些東西。文人藝術實際上是人內在的自覺,心靈的一種吟唱。文人意識強調人的內在自覺,強調在秩序之外,因為我們通過知識、理性、制度、文化累積了無數的秩序,文人意識實際上在秩序之外來追求自己的性靈的表達,它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我曾經跟我的學生開玩笑說,文人意識是具有「反人文」的特點,它有強烈的「反人文」的特點,在「反人文」的基礎上建構它所要提倡的人文。所謂「反人文」就是要超越外在的工藝,超越目的,超越那些你必須遵循的秩序,超越先行的法度,來建立從自我、從自心中出發的那種獨特的秩序,來發掘人內在的一種創造力。所以我曾經在《南畫十六觀》中,通過文人畫的十六個畫家,從元代到清初的十六個畫家,來談文人意識近七八百年中的變化過程。

我今天不想泛泛講我自己研究文人畫的整體脈絡,我想選一個人來談一談,就是石濤。石濤他是1642年生,1707年去世。前段時間我們在故宮曾經舉行過「四僧」展,在全國影響還是比較大的,很多觀眾看了以後印象很深,它拿出了非常多的好的作品。這四位都是明末清初的人。漸江是1610年生,1664年去世。石溪是1612年生,1692年去世。八大山人是1626年生,1705年去世。石濤1642年生,1707年去世。這是有案可稽的。

無數人的研究最後得出一個基本的結論:在這中間每個人都作為僧人。實際上這種僧人的面目特別容易混淆這幾個和尚的繪畫。實際上我們講「四僧」畫的時候,宗教意味越來越淡,他們處於一種特別的天地中,他們讀過一些特別的書,他們用特別的思維來審視著人的存在,人的價值,人的意義,通過他們的筆墨,表達在那個獨特的時代中,那種特別的思考。我覺得這四個畫家都有很高的水平,漸江留下的畫不到百幅,但是他那種無上清涼世界,給我們極深的印象。石溪存世作品也不是很多,基本上他是山水畫家,他的立軸給人印象極為深刻,荒亂的用筆、荒淡的氣韻,你見了以後攪動著你的心靈。八大山人在他去世三百年中幾乎成為「八大仙人」,對八大山人的崇拜可以說非同尋常,是這個地域中精神氣質在近幾百年的一個出色的代表。他活了八十歲,1626年生,1705年去世,個子高高,人很消瘦。本來來到這個世界要承科舉業的,但是到了明清易代之交,混亂無比,他在逃跑的過程中,家裡很多人在清兵打到南昌的時候,慘遭屠戮,他最後沒辦法,遁跡空山。1645年他到寺院,一直到1680年左右,從寺院里走出來,在寺院里待了三十多年時間。實際上他的青春,他的夢想,都是在寺院中度過的。他留下幾百件的作品,實際上最生動的作品是他離開了佛門以後,大致在1684年的時候,八大山人才開始正式使用「八大山人」的號。他離開佛門,不是對佛的不敬,不是再也沒有辦法安頓信仰,而是他把原來空間中,通過儀式所寄託的對佛教、對宗教那種崇敬埋葬在心中。他是「八大山中人」。

佛教中的空間布置,宇宙圖式有一個須彌山,佛就在須彌山的山頂,環繞須彌山有八大山。所以作為「八大山中人」,他雖然離開了佛教,他的心靈仍在佛教中。這種佛教所帶來的透脫自在,「一口吸盡西江水」,對他影響極大。他的藝術超深就是在他使用「八大山人」的號以後,1684年以後。早期他的作品,1659年,他有一個《寫生冊》,今天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一直到1683年他只有幾十件作品,但是這幾十件作品不能反映八大山人的藝術水準。甚至有特別形似這樣的印跡,我覺得前期從主流上都不屬於文人畫的範疇。1684年以後他的作品呈現出脫胎換骨的變化,就在南昌,住在破廟中,高高的個子,沒有任何人認識他,過著乞丐的日子,一直到1705年去世,二十年時間生活極為困頓。清潔的年華是在污泥濁水中產生的,佛教中有一句話,「一切煩惱,為如來種」,《維摩詰經》中的話。煩惱和佛是相對的,一切煩惱都是如來所賜的,覺就在不覺中。八大山人正是把這個智慧引述到一個非常獨特的、青春的那種境界。他的精神高華的境界,我覺得在中國藝術中間是很有品位的。

https://weidian.com/?userid=331569480&spider_token=9156&spider=seller.zx-shopdetail.4.1

重點推薦

《傳世石濤款作品真偽考》

- 版權信息 -

作者:朱良志

編輯:守拙堂陳嶠

本文來自博雅講壇

圖片來自網路

長按圖中二維碼可進行識別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京大學出版社 的精彩文章:

小心,這些蘑菇有毒!| 紙上博物館
中國人的四大「通病」

TAG:北京大學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