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從文本到畫本的秘密

從文本到畫本的秘密

可以說,繪畫的生成背後始終都有一個從文本到畫本誕生的過程,即陶冶胸臆的母體土壤。這是基於一切藝術的基礎是文學。而文學最顯性的發展,是形成今天繪畫的根本源泉,儘管繪畫早於文字的出現。不深究此中的根源,一味去解決技法和形式的繪畫,便會跌入萎靡的虛空,使作品缺乏筆墨的內蘊。因為繪畫,尤其是中國畫,不是只沉著於技法的形下的「遊戲」,實則包含著格物致知之後,關乎人的思想的「筆墨遊戲」。其「遊玩」的性質,是藉助筆墨圖式和技法達到思想的「佈道,而不僅僅將程式化的繪畫進行到底。這當然也是中國畫為什麼也是一部文人史的重要歷史成因之所在。

淺顯地講,繪畫是基於文人獲取社會話語權的一個過程。文字所受到的限制,則可通過筆墨中不夠明確的形象符號或模糊混沌的意象來申述,並賦予這些筆墨遊戲有著「文人士大夫情懷」。文人畫的誕生和發展,為什麼會成為整個中國畫畫史的主流,正是因為文人在文本世界對現實生活和社會的有效干預。這個干預,是「書乃文之餘,畫乃書之餘」的有益補充,更是文本不足或文字淳化民眾的力度不夠,藉助繪畫所做的有益補充。更何況,畫的直觀性彌補了古代社會文字知識不夠普及的社會現實。自唐中期大詩人王維在藍田輞川援引禪學和詩學介入「丹青」而獨創水墨渲染之法伊始,由丹青和水墨形成的兩個中國畫的組成,已經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破除了繪畫本體創作中一味只重技法和色彩的歷史觀念,而要求畫家要具備「如詩方能如畫」的基本美學思想和觀念。那麼,這個過程的中間,其實牽扯到畫本在誕生之前,思想體系中關於創作上必須要建立「思想文本」,不建立思想的文本,繪畫止步於「畫皮」。這也是明代董其昌何以提出南北宗的重要歷史原因。南宗主張「頓悟」,基於禪和詩的精神,北宗倡導「漸修」,重視技藝的法式和傳承。南北宗的分庭抗禮,既有兼容,也可互補,兩者不可偏廢。這種技藝和思想的融合,其後左右並影響了明清的繪畫。從歷史的環境看,文本和畫本是互為兼容,也互為轉化的,具有強大的自我圓融性。

今人的缺失在於文人的消失。從美院模式的教學體系里,喪失了文化課的高度重視。只以為自己是個畫畫的,不需要去關心文學。這使得我們看到很多自以為是畫家的人,僅僅停留在畫匠這個低級的層面。不但腹無詩書,還嘲諷那些真正鑽研學問的藝術家。正因為在文學的「文本」的這個層面的嚴重缺失,我們這個時代才難以有大師出現。更有甚者,一輩子只知道畫畫,連自己的繪畫理論和知識體系都不曾思考整理過。因為沒有這些「思想的文本」來垂範後世來作為畫本的有機延伸,更談不上在未來的畫史中會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2018年2月23日於雁塔之南

相關閱讀

作家書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子廬 的精彩文章:

當代水墨的兩個「打散與融合」

TAG:子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