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成語故事】不辨菽麥

【成語故事】不辨菽麥

原標題:【成語故事】不辨菽麥


不辨菽麥


【成語】:不辨菽麥

【拼音】:bù biàn shū mài


【解釋】:菽:豆子。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麥子。形容愚笨無知。後形容缺乏實際生產知識。



【出處】:這句成語見於《左傳·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

【成語故事】:


公元573年周曆正月初五,晉國的欒書、中行偃派程滑殺死了晉厲公,葬在翼地的東門外邊。隨後,士魴等人在京師迎按年僅14歲的周子為國君。


當時,晉國的一些貴族為了自己把持朝政,很願意侍奉這位14歲的小國君,並且誇周子如何能幹,如何聰明。周子有個哥哥,本應立為國君,但晉貴族們說:周子的哥哥是個白痴,連什麼是豆子,什麼是麥子都分不清,不能立為國君。


別看這位周子才14歲,還真有些小才能。一即位,他就對大夫們說:「我開始的願望並沒有到這個地步,現在雖然到了,這全是上天的意志。人們要求有國君,是為了讓他發布命令。立了以後不聽他的號令,那立他幹什麼?你們幾位用得著我才立我為君,恭敬而聽從國君,這是神靈所保佑的。」大夫們聽了,回答說:「這正是下臣們的願望,豈敢不唯命是聽!」


「不辨菽麥」即分不清豆子和麥子。人們常用這句成語形容愚昧無知。現在有時指脫離生產實踐,缺乏實際知識。

想要更多成語故事


歡迎關注


「民間歷史故事」



購書微信:lsgs2016

公號ID:lishigushi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故事 的精彩文章:

抗金英雄堅持不投降,一家投火殉國,卻還被噴是奸臣後代
1950年1月18日我國與越南建立外交關係

TAG:歷史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