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如何利用大數據徵信應對花樣翻新的金融詐騙?

如何利用大數據徵信應對花樣翻新的金融詐騙?

[ 億歐導讀 ]大數據徵信分三步:關注個人信用,加強用戶自身風險防範意識;建立大數據平台徵信,讓用戶有途徑了解金融平台信用信息;加強外部政策監管,建立健全個人信息規範法規。

前不久,支付寶公布了用戶2017年的年度賬單,正當大眾樂呵呵的將支付寶年度賬單在朋友圈刷屏時,某知名律師發文指出,賬單首頁內一行特別小的字「我同意《芝麻服務協議》」存在風險。支付寶和芝麻信用,通過「捆綁授權」的方式來收集使用個人信息,不符合剛剛發布的《個人信息安全規範》國家標準的精神,也違背了其前不久簽署的《個人信息保護倡議》的承諾。

眾所周知,芝麻信用是螞蟻金服旗下獨立的第三方徵信機構,其通過雲計算、機器學習等技術客觀呈現個人的信用狀況,是目前發展較好的徵信平台之一。而事件爆發後,支付寶與芝麻信用表示,將認真落實監管部門要求,深刻汲取教訓。但是仍有不少用戶表示對支付寶與芝麻信用很失望。

突發信任危機,互聯網大數據信用怎麼玩?

自古以來,做人誠信為本的教育理念深受支持,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信用在人們生活中也更加重要,個人信用數據也因此成為辨別一個人是否可信的評判標準。近幾年,互聯網經濟的快速發展,促進了互聯網徵信體系的構建,在我國除了央行徵信系統之外,各類徵信機構和第三方徵信公司不斷興起,互聯網大數據徵信應運而生。

大數據徵信是指通過對海量、多樣化、實時、有價值的數據進行採集、整理、分析和挖掘,並運用大數據技術重新設計徵信評價模型演算法,向信息使用者呈現信用主體的違約率和信用狀況。簡單來說,就是用戶和平台可以利用大數據徵信辨別一個主體信用的好壞,因此大數據徵信成為平台和用戶防詐騙的「不二法寶」。

這幾年,以芝麻信用、騰訊徵信等為代表的大數據平台依託跨行業、多維度的海量數據沉澱以及強大的數據挖掘、分析和預測能力,為商家以及用戶提供反欺詐服務,效果明顯。大數據徵信拯救金融風控的呼聲越來越高,越來越多徵信平台也開始開展這方面的業務。

可是,在個人數據徵信越來越受重視的時候,人們慢慢發現平台與企業信用數據領域變得有所缺失。正如前面提到的芝麻信用違規一事,芝麻信用本身是最受人們信賴的徵信平台之一,其違規事件的出現不僅讓自身信譽大打折扣,而且芝麻信用本身所扮演的徵信平台角色,亦是加重了這次違規行為的惡劣程度,令用戶感到意外和訝異。

由此可見,在大數據徵信發展得如火如荼之時,徵信平台與用戶之間的矛盾日益凸顯。矛盾的根源是,用戶個人數據隱私被徵信平台私自濫用,徵信平台為獲取更多數據而採用隱性「捆綁授權」的方式忽悠用戶,忽視用戶知情權,種種違規行為讓消費者哀聲怨道。

消費者本以為大數據信用的發展可以杜絕金融詐騙的發生,但是芝麻信用違規事件的發生,讓用戶對大數據徵信產生了質疑。其實,不只是芝麻信用,這兩年來,不少互聯網企業均因為隱私或者用戶信息安全被推向輿論的風口。這也不禁讓大眾疑惑:未來互聯網大數據信用該怎麼玩?

大數據徵信分三步,斬斷金融詐騙鏈條

近年來,基於個人身份泄露而導致的身份信息、銀行卡、社交信息盜取等問題愈發凸顯。追根究底,致使金融詐騙層出不窮的原因,與徵信平台濫用用戶個人徵信數據有很大關聯。目前,信息詐騙方式已經逐漸從撒網式詐騙向精準詐騙升級,顯然已形成龐大的詐騙產業鏈。而據數據統計,每年電信詐騙涉及的總金額高達百億元之巨。在此背景下,用戶該如何防範個人徵信數據被徵信平台濫用而導致金融詐騙案件的發生?

一來,關注個人信用,加強用戶自身風險防範意識。

近年來,不法分子或者不良平台竊取用戶個人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例如:流氓軟體、網路活動、不明信息的盜號等等,因此我們個人要提升風險防範意識。仔細甄別多種操作情境下的授權信息內容,注意授權範圍,防止由於個人疏忽而導致個人信息的曝光。

《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6》顯示,84%的網民切身感受到個人信息泄漏帶來不良影響,54%的網民認為個人信息泄漏嚴重,其中21%認為非常嚴重。由此可見,在大數據技術、移動互聯的發展之下,越來越多用戶開始意識到個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

二來,建立大數據平台徵信,讓用戶有途徑了解金融平台信用信息。

自從背靠流量巨頭的芝麻信用、騰訊徵信等徵信機構開展個人徵信業務以來,個人信用評分體系越來越健全。但縱觀徵信行業,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企業徵信和平台徵信的發展都不如個人徵信,因此大多數用戶評判一個企業或者平台的依據只能是品牌或者口碑,缺乏實際的數據來支持來求證。

為了讓用戶有理可證,有據可依,徵信行業應該積極建設大數據平台徵信,加強用戶的知情權,避免用戶一而再再而三的跌入不法分子設計好的陷阱。或者通過獨立的第三方專業機構和協會,對掌握個人信息的機構進行個人信息保護的資質審核與認證。與此同時,為用戶提供更為安全可靠的交易環境,各金融機構也需加強風險防範措施以及加快個人信息保護法立法進程。

三來,加強外部政策監管,建立健全個人信息規範法規。

在個人信息安全越來越受到重視的情況之下,社會各界對於保護公民個人信息的立法呼聲亦越來越高。事實上,自徵信行業發展以來,我國陸續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已逐漸為徵信業的健康發展構建了初步的法律制度框架。

從2013年國務院發布《徵信業管理條例》提出要貫徹建立健全社會徵信體系的要求,確立徵信經營活動遵循的制度規範和監管依據。到201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網路安全法》特別明確了要加強對個人信息的保護,打擊網路詐騙。我們可以發現大數據時代,要想擺脫信息泄露的命運,更重要的是靠監管部門的強力執法。

綜上所述,隨著互聯網等業務的迅速開展,個人信息的獲取越來越容易,從而引發了越來越多的金融詐騙案件。為了還金融行業一個安全的業務環境,需要加強個人風險防範意識,制定個人信息安全保護標準和操作程序,最重要的是建立大數據平台徵信。

大數據徵信必將成為金融科技騰飛的助推器

數據顯示,2017年信貸交易規模超過10萬億,到2020年複合增長率高達57.36%。由此可見,在互聯網金融平台的推動下,互聯網金融市場未來還將會進一步擴大。而大數據徵信不僅可以協助網貸平台規避潛在風險,還可以保障投資人的合法權益,已然成為互聯網金融行業未來發展的重點。

對於互聯網金融行業來說,徵信是完善整個行業建設的重要環節。因為大數據徵信不只彌補了傳統信用評估模型信息維度單一、信息滯後的缺陷,而且可以促進金融業務優化,推進金融平台安全運營、合規發展。通常情況下,互聯網金融公司以大數據為基礎為用戶或企業建立信用報告,利用數據分析進行風險評估,預測用戶或平台潛在風險。

對於徵信用戶來說,個人徵信是一個表明自己信用好壞的依據。古人云「君子之言,信而有徵」,其中「信而有徵」意思是可驗證其言為信實,或徵求、驗證信用。由此可見,個人徵信的建立確實有利於金融平台甄別潛在不法分子。但是目前缺乏用戶求證金融平台好壞的平台徵信,徵信系統的不健全導致用戶利益受損。「我表明自己個好人,你也了解我的一切,而我對你卻一無所知」這種徵信狀態的延續,對用戶來說是不公平的。

最後不得不說,大數據徵信重構了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風控體系,但是其本身的安全性與精準性是有效把控風險的前提。所以,在運用大數據進行金融風控和管理時,徵信平台需建立風險評估模型、信用衡量體系等核心產品,來實現數據的精準性,體現自身的價值,還要誠信守規樹立自身誠信形象。

整體而言,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領域的個人金融借貸迅速增加。但由於缺乏有效的信用管理法規,徵信機構均接二連三出現違規行為,導致過度借貸、騙貸等行的爆發。而未來互聯網金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徵信平台要以身作則堅守信用法規,只有打造良好的互聯網大數據信用環境才能有效杜絕金融詐騙的發生,也會吸引更多用戶的參與,進而有效推進互聯網金融的發展。

版權聲明

凡來源為億歐網的內容,其版權均屬北京億歐網盟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文章內容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億歐對觀點贊同或支持。

本文來自億歐,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下載創業家APP,讀懂中國最賺錢的7000種生意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業家 的精彩文章:

榮耀出海首站告捷:2017年Q4印度市場增長超300%
希爾頓CEO談2018發展策略:全力布局酒店直銷計劃和會員忠誠計劃

TAG:創業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