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前端要完!人工智慧已經能實現自動編寫 HTML和CSS

前端要完!人工智慧已經能實現自動編寫 HTML和CSS

關鍵時刻,第一時間送達!

【CSDN 編者按】一個月前,我們曾發表過一篇標題為《三年後,人工智慧將徹底改變前端開發?》的文章,其中介紹了一個彼時名列 GitHub 排行榜 TOP 1 的項目 —— Screenshot-to-code-in-Keras。在這個項目中,神經網路通過深度學習,自動把設計稿變成 HTML 和 CSS 代碼,同時其作者 Emil Wallner 表示,「三年後,人工智慧將徹底改變前端開發」。

這個 Flag 一立,即引起了國內外非常熱烈的討論,有喜有憂,有褒揚有反對。對此,Emil Wallner 則以非常嚴謹的實踐撰寫了系列文章,尤其是在《Turning Design Mockups Into Code With Deep Learning》一文中,詳細分享了自己是如何根據 pix2code 等論文構建了一個強大的前端代碼生成模型,並細講了其利用 LSTM 與 CNN 將設計原型編寫為 HTML 和 CSS 網站的過程。

以下為全文:

在未來三年內,深度學習將改變前端開發,它可以快速創建原型,並降低軟體開發的門檻。

去年,該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其中 Tony Beltramelli 發表了 pix2code 的論文[1],而 Airbnb 則推出了sketch2code[2]。

目前,前端開發自動化的最大障礙是計算能力。但是,現在我們可以使用深度學習的演算法,以及合成的訓練數據,探索人工前端開發的自動化。

本文中,我們將展示如何訓練神經網路,根據設計圖編寫基本的 HTML 和 CSS 代碼。以下是該過程的簡要概述:

提供設計圖給經過訓練的神經網路

神經網路把設計圖轉化成 HTML 代碼

大圖請點:https://blog.floydhub.com/generate_html_markup-b6ceec69a7c9cfd447d188648049f2a4.gif

渲染畫面

我們將通過三次迭代建立這個神經網路。

首先,我們建立一個簡化版,掌握基礎結構。第二個版本是 HTML,我們將集中討論每個步驟的自動化,並解釋神經網路的各層。在最後一個版本——Boostrap 中,我們將創建一個通用的模型來探索 LSTM 層。

你可以通過 Github[3]和 FloydHub[4]的 Jupyter notebook 訪問我們的代碼。所有的 FloydHub notebook 都放在「floydhub」目錄下,而 local 的東西都在「local」目錄下。

這些模型是根據 Beltramelli 的 pix2code 論文和 Jason Brownlee 的「圖像標註教程」[5]創建的。代碼的編寫採用了 Python 和 Keras(TensorFlow 的上層框架)。

如果你剛剛接觸深度學習,那麼我建議你先熟悉下 Python、反向傳播演算法、以及卷積神經網路。你可以閱讀我之前發表的三篇文章:

開始學習深度學習的第一周[6]

通過編程探索深度學習發展史[7]

利用神經網路給黑白照片上色[8]

核心邏輯

我們的目標可以概括為:建立可以生成與設計圖相符的 HTML 及 CSS 代碼的神經網路。

在訓練神經網路的時候,你可以給出幾個截圖以及相應的 HTML。

神經網路通過逐個預測與之匹配的 HTML 標籤進行學習。在預測下一個標籤時,神經網路會查看截圖以及到這個點為止的所有正確的 HTML 標籤。

下面的 Google Sheet 給出了一個簡單的訓練數據: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xXwarcQZAHluorveZsACtXRdmNFbwGtN3WMNhcTdEyQ/edit?usp=sharing

當然,還有其他方法[9]可以訓練神經網路,但創建逐個單詞預測的模型是目前最普遍的做法,所以在本教程中我們也使用這個方法。

請注意每次的預測都必須基於同一張截圖,所以如果神經網路需要預測 20 個單詞,那麼它需要查看同一張截圖 20 次。暫時先把神經網路的工作原理放到一邊,讓我們先了解一下神經網路的輸入和輸出。

讓我們先來看看「之前的 HTML 標籤」。假設我們需要訓練神經網路預測這樣一個句子:「I can code。」當它接收到「I」的時候,它會預測「can」。下一步它接收到「I can」,繼續預測「code」。也就是說,每一次神經網路都會接收所有之前的單詞,但是僅需預測下一個單詞。

神經網路根據數據創建特徵,它必須通過創建的特徵把輸入數據和輸出數據連接起來,它需要建立一種表現方式來理解截圖中的內容以及預測到的 HTML 語法。這個過程積累的知識可以用來預測下個標籤。

利用訓練好的模型開展實際應用與訓練模型的過程很相似。模型會按照同一張截圖逐個生成文本。所不同的是,你無需提供正確的 HTML 標籤,模型只接受迄今為止生成過的標籤,然後預測下一個標籤。預測從「start」標籤開始,當預測到「end」標籤或超過最大限制時終止。下面的 Google Sheet 給出了另一個例子:

https://docs.google.com/spreadsheets/d/1yneocsAb_w3-ZUdhwJ1odfsxR2kr-4e_c5FabQbNJrs/edit#gid=0

Hello World 版本

讓我們試著創建一個「hello world」的版本。我們給神經網路提供一個顯示「Hello World」的網頁截圖,並教它怎樣生成 HTML 代碼。

大圖請點:https://blog.floydhub.com/hello_world_generation-039d78c27eb584fa639b89d564b94772.gif

首先,神經網路將設計圖轉化成一系列的像素值,每個像素包含三個通道(紅藍綠),數值為 0-255。

我在這裡使用 one-hot 編碼[10]來描述神經網路理解 HTML 代碼的方式。句子「I can code」的編碼如下圖所示:

上圖的例子中加入了「start」和「end」標籤。這些標籤可以提示神經網路從哪裡開始預測,到哪裡停止預測。

我們用句子作為輸入數據,第一個句子只包含第一個單詞,以後每次加入一個新單詞。而輸出數據始終只有一個單詞。

句子的邏輯與單詞相同,但它們還需要保證輸入數據具有相同的長度。單詞的上限是辭彙表的大小,而句子的上限則是句子的最大長度。如果句子的長度小於最大長度,就用空單詞補齊——空單詞就是全零的單詞。

如上圖所示,單詞是從右向左排列的,這樣可以強迫每個單詞在每輪訓練中改變位置。這樣模型就能學習單詞的順序,而非記住每個單詞的位置。

下圖是四次預測,每行代表一次預測。等式左側是用紅綠藍三個通道的數值表示的圖像,以及之前的單詞。括弧外面是每次的預測,最後一個紅方塊代表結束。

在 hello world 版本中,我們用到了 3 個 token,分別是「start」、「


Hello World!

」和「end」。token 可以代表任何東西,可以是一個字元、單詞或者句子。選擇字元作為 token 的好處是所需的辭彙表較小,但是會限制神經網路的學習。選擇單詞作為 token 具有最好的性能。

接下來進行預測:

輸出結果

10 epochs:start start start

100 epochs:start


Hello World!


Hello World!

300 epochs:start


Hello World!

end

在這之中,我犯過的錯誤

先做出可以運行的第一版,再收集數據。在這個項目的早期,我曾成功地下載了整個 Geocities 託管網站的一份舊的存檔,裡面包含了 3800 萬個網站。由於神經網路強大的潛力,我沒有考慮到歸納一個 10 萬大小辭彙表的巨大工作量。

處理 TB 級的數據需要好的硬體或巨大的耐心。在我的 Mac 遇到幾個難題後,我不得不使用強大的遠程伺服器。為了保證工作流程的順暢,需要做好心裡準備租用一台 8 CPU 和 1G 帶寬的礦機。

關鍵在於搞清楚輸入和輸出數據。輸入 X 是一張截圖和之前的 HTML 標籤。而輸出 Y 是下一個標籤。當我明白了輸入和輸出數據之後,理解其餘內容就很簡單了。試驗不同的架構也變得更加容易。

保持專註,不要被誘惑。因為這個項目涉及了深度學習的許多領域,很多地方讓我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我曾花了一周的時間從頭開始編寫 RNN,也曾經沉迷於嵌入向量空間,還陷入過極限實現方式的陷阱。

圖片轉換到代碼的網路只不過是偽裝的圖像標註模型。即使我明白這一點,但還是因為許多圖像標註方面的論文不夠炫酷而忽略了它們。掌握一些這方面的知識可以幫助我們加速學習問題空間。

在 FloydHub 上運行代碼

FloydHub 是深度學習的訓練平台。我在剛開始學習深度學習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平台,從那以後我一直用它訓練和管理我的深度學習實驗。你可以在 10 分鐘之內安裝並開始運行模型,它是在雲端 GPU 上運行模型的最佳選擇。

如果你沒用過 FloydHub,請參照官方的「2 分鐘安裝手冊」或我寫的「5 分鐘入門教程」[11]。

克隆代碼倉庫:

登錄及初始化 FloydHub 的命令行工具:

在 FloydHub 的雲端 GPU 機器上運行 Jupyter notebook:

所有的 notebook 都保存在「FloydHub」目錄下,而 local 的東西都在「local」目錄下。運行之後,你可以在如下文件中找到第一個 notebook:

floydhub/Helloworld/helloworld.ipynb

如果你想了解詳細的命令參數,請參照我這篇帖子:

https://blog.floydhub.com/colorizing-b&w-photos-with-neural-networks/

HTML 版本

在這個版本中,我們將自動化 Hello World 模型中的部分步驟。本節我們將集中介紹如何讓模型處理任意多的輸入數據,以及建立神經網路中的關鍵部分。

這個版本還不能根據任意網站預測 HTML,但是我們將在此嘗試解決關鍵性的技術問題,向最終的成功邁進一大步。

概述

我們可以把之前的解說圖擴展為如下:

上圖中有兩個主要部分。首先是編碼部分。編碼部分負責建立圖像特徵和之前的標籤特徵。特徵是指神經網路創建的最小單位的數據,用於連接設計圖和 HTML 代碼。在編碼部分的最後,我們把圖像的特徵連接到之前的標籤的每個單詞。

另一個主要部分是解碼部分。解碼部分負責接收聚合後的設計圖和 HTML 代碼的特徵,並創建下一個標籤的特徵。這個特徵通過一個全連接神經網路來預測下一個標籤。

設計圖的特徵

由於我們需要給每個單詞添加一張截圖,所以這會成為訓練神經網路過程中的瓶頸。所以我們不直接使用圖片,而是從中提取生成標籤所必需的信息。

提取的信息經過編碼後保存在圖像特徵中。這項工作可以由事先訓練好的卷積神經網路(CNN)完成。該模型可以通過 ImageNet 上的數據進行訓練。

CNN 的最後一層是分類層,我們可以從前一層提取圖像特徵。

最終我們可以得到 1536 個 8x8 像素的圖片作為特徵。儘管我們很難理解這些特徵的含義,但是神經網路可以從中提取元素的對象和位置。

HTML 標籤的特徵

在 hello world 版本中,我們採用了 one-hot 編碼表現 HTML 標籤。在這個版本中,我們將使用單詞嵌入(word embedding)作為輸入信息,輸出依然用 one-hot 編碼。

我們繼續採用之前的方式分析句子,但是匹配每個 token 的方式有所變化。之前的 one-hot 編碼把每個單詞當成一個獨立的單元,而這裡我們把輸入數據中的每個單詞轉化成一系列數字,它們代表 HTML 標籤之間的關係。

上例中的單詞嵌入是 8 維的,而實際上根據辭彙表的大小,其維度會在 50 到 500 之間。

每個單詞的 8 個數字表示權重,與原始的神經網路很相似。它們表示單詞之間的關係(Mikolov 等,2013[12])。

以上就是我們建立 HTML 標籤特徵的過程。神經網路通過此特徵在輸入和輸出數據之間建立聯繫。暫時先不用擔心具體的內容,我們會在下節中深入討論這個問題。

編碼部分

我們需要把單詞嵌入的結果輸入到 LSTM 中,並返回一系列標籤特徵,再把這些特徵送入 Time distributed dense 層——你可以認為這是擁有多個輸入和輸出的 dense 層。

同時,圖像特徵首先需要被展開(flatten),無論數值原來是什麼結構,它們都會被轉換成一個巨大的數值列表;然後經過 dense 層建立更高級的特徵;最後把這些特徵與 HTML 標籤的特徵連接起來。

這可能有點難理解,下面我們逐一分解開來看看。

HTML 標籤特徵

首先我們把單詞嵌入的結果輸入到 LSTM 層。如下圖所示,所有的句子都被填充到最大長度,即三個 token。

為了混合這些信號並找到更高層的模式,我們加入 TimeDistributed dense 層進一步處理 LSTM 層生成的 HTML 標籤特徵。TimeDistributed dense 層是擁有多個輸入和輸出的 dense 層。

圖像特徵

同時,我們需要處理圖像。我們把所有的特徵(小圖片)轉化成一個長數組,其中包含的信息保持不變,只是進行重組。

同樣,為了混合信號並提取更高層的信息,我們添加一個 dense 層。由於輸入只有一個,所以我們可以使用普通的 dense 層。為了與 HTML 標籤特徵相連接,我們需要複製圖像特徵。

上述的例子中我們有三個 HTML 標籤特徵,因此最終圖像特徵的數量也同樣是三個。

連接圖像特徵和 HTML 標籤特徵

所有的句子經過填充後組成了三個特徵。因為我們已經準備好了圖像特徵,所以現在可以把圖像特徵分別添加到各自的 HTML 標籤特徵。

添加完成之後,我們得到了 3 個圖像-標籤特徵,這便是我們需要提供給解碼部分的輸入信息。

解碼部分

接下來,我們使用圖像-標籤的結合特徵來預測下一個標籤。

在下面的例子中,我們使用三對圖形-標籤特徵,輸出下一個標籤的特徵。

請注意,LSTM 層的 sequence 值為 false,所以我們不需要返回輸入序列的長度,只需要預測一個特徵,也就是下一個標籤的特徵,其內包含了最終的預測信息。

最終預測

dense 層的工作原理與傳統的前饋神經網路相似,它把下個標籤特徵的 512 個數字與 4 個最終預測連接起來。用我們的單詞表達就是:start、hello、world 和 end。

其中,dense 層的 softmax 激活函數會生成 0-1 的概率分布,所有預測值的總和等於 1。比如說辭彙表的預測可能是[0.1,0.1,0.1,0.7],那麼輸出的預測結果即為:第 4 個單詞是下一個標籤。然後,你可以把 one-hot 編碼[0,0,0,1]轉換為映射值,得出「end」。

輸出結果

生成網站的鏈接:

250 epochs: https://emilwallner.github.io/html/250_epochs/

350 epochs:https://emilwallner.github.io/html/350_epochs/

450 epochs:https://emilwallner.github.io/html/450_epochs/

550 epochs:https://emilwallner.github.io/html/450_epochs/

如果點擊上述鏈接看不到頁面的話,你可以選擇「查看源代碼」。下面是原網站的鏈接,僅供參考:

https://emilwallner.github.io/html/Original/

我犯過的錯誤

與 CNN 相比,LSTM 遠比我想像得複雜。為了更好的理解,我展開了所有的 LSTM。關於 RNN 你可以參考這個視頻(http://course.fast.ai/lessons/lesson6.html)。另外,在理解原理之前,請先搞清楚輸入和輸出特徵。

從零開始創建辭彙表比削減大型辭彙表更容易。辭彙表可以包括任何東西,如字體、div 大小、十六進位顏色、變數名以及普通單詞。

大多數的代碼庫可以很好地解析文本文檔,卻不能解析代碼。因為文檔中所有單詞都用空格分開,但是代碼不同,所以你得自己想辦法解析代碼。

用 Imagenet 訓練好的模型提取特徵也許不是個好主意。因為 Imagenet 很少有網頁的圖片,所以它的損失率比從零開始訓練的 pix2code 模型高 30%。如果使用網頁截圖訓練 inception-resnet 之類的模型,不知結果會怎樣。

Bootstrap 版本

在最後一個版本——Bootstrap 版本中,我們使用的數據集來自根據 pix2code 論文生成的 bootstrap 網站。通過使用 Twitter 的 bootstrap(https://getbootstrap.com/),我們可以結合 HTML 和 CSS,並減小辭彙表的大小。

我們可以提供一個它從未見過的截圖,訓練它生成相應的 HTML 代碼。我們還可以深入研究它學習這個截圖和 HTML 代碼的過程。

拋開 bootstrap 的 HTML 代碼,我們在這裡使用 17 個簡化的 token 訓練它,然後翻譯成 HTML 和 CSS。這個數據集[13]包括 1500 個測試截圖和 250 個驗證截圖。每個截圖上平均有 65 個 token,包含 96925 個訓練樣本。

通過修改 pix2code 論文的模型提供輸入數據,我們的模型可以預測網頁的組成,且準確率高達 97%(我們採用了 BLEU 4-ngram greedy search,稍後會詳細介紹)。

端到端的方法

圖像標註模型可以從事先訓練好的模型中提取特徵,但是經過幾次實驗後,我發現 pix2code 的端到端的方法可以更好地為我們的模型提取特徵,因為事先訓練好的模型並沒有用網頁數據訓練過,而且它本來的作用是分類。

在這個模型中,我們用輕量級的卷積神經網路替代了事先訓練好的圖像特徵。我們沒有採用 max-pooling 增加信息密度,但我們增加了步長(stride),以確保前端元素的位置和顏色。

有兩個核心模型可以支持這個方法:卷積神經網路(CNN)和遞歸神經網路(RNN)。最常見的遞歸神經網路就是 LSTM,所以我選擇了 RNN。

關於 CNN 的教程有很多,我在別的文章里有介紹。此處我主要講解 LSTM。

理解 LSTM 中的 timestep

LSTM 中最難理解的內容之一就是 timestep。原始的神經網路可以看作只有兩個 timestep。如果輸入是「Hello」(第一個 timestep),它會預測「World」(第二個 timestep),但它無法預測更多的 timestep。下面的例子中輸入有四個 timestep,每個詞一個。

LSTM 適用於包含 timestep 的輸入,這種神經網路專門處理有序的信息。模型展開後你會發現,下行的每一步所持有的權重保持不變。另外,前一個輸出和新的輸入需要分別使用相應的權重。

接下來,輸入和輸出乘以權重之後相加,再通過激活函數得到該 timestep 的輸出。由於權重不隨 timestep 變化,所以它們可以從多個輸入中獲得信息,從而掌握單詞的順序。

下圖通過簡單圖例描述了一個 LSTM 中每個 timestep 的處理過程。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個邏輯,我建議你跟隨 Andrew Trask 的這篇精彩的教程[14],嘗試從頭創建一個 RNN。

理解 LSTM 層中的單元

LSTM 層中的單元(unit)數量決定了它的記憶能力,以及每個輸出特徵的大小。再次強調,特徵是一長列的數值,用於在層與層之間的信息傳遞。

LSTM 層中的每個單元負責跟蹤語法中的不同信息。下圖描述了一個單元的示例,其內保存了布局行「div」的信息。我們簡化了 HTML 代碼,並用於訓練 bootstrap 模型。

每個 LSTM 單元擁有一個單元狀態(cell state)。你可以把單元狀態看作單元的記憶。權重和激活函數可以用各種方式改變狀態。因此 LSTM 層可以微調每個輸入所需要保存和丟棄的信息。

向輸入傳遞輸出特徵的同時,還需傳遞單元狀態,LSTM 的每個單元都需要傳遞自己的單元狀態值。為了理解 LSTM 各部分的交互方式,我建議你可以閱讀:

Colah 的教程:https://colah.github.io/posts/2015-08-Understanding-LSTMs/

Karphay 的講座和文章: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CC09vCHzF8; https://karpathy.github.io/2015/05/21/rnn-effectiveness/

測試準確度

很難找到合理的方式測量準確度。你可以逐個比較單詞,但如果預測結果中有一個單詞出現了錯位,那準確率可能就是 0%了;如果為了同步預測而刪除這個詞,那麼準確率又會變成 99/100。

我採用了 BLEU 分數,它是測試機器翻譯和圖像標記模型的最佳選擇。它將句子分成四個 n-grams,從 1 個單詞的序列逐步擴展為 4 個單詞。下例,預測結果中的「cat」實際上應該是「code」。

為了計算最終分數,首先需要讓每個 n-grams 的得分乘以 25%並求和,即(4/5) * 0.25 + (2/4) * 0.25 + (1/3) * 0.25 + (0/2) * 0.25 = 02 + 1.25 + 0.083 + 0 = 0.408;得出的總和需要乘以句子長度的懲罰因子。由於本例中預測句子的長度是正確的,因此這就是最終的分數。

增加 n-grams 的數量可以提高難度。4 個 n-grams 的模型最適合人類翻譯。為了進一步了解 BLEU,我建議你可以用下面的代碼運行幾個例子,並閱讀這篇 wiki 頁面[15]。

輸出

輸出示例的鏈接

網站 1:

生成的網站:https://emilwallner.github.io/bootstrap/pred_1/

原網站:https://emilwallner.github.io/bootstrap/real_1/

網站 2:

生成的網站:https://emilwallner.github.io/bootstrap/pred_2/

原網站:https://emilwallner.github.io/bootstrap/real_2/

網站 3:

生成的網站:https://emilwallner.github.io/bootstrap/pred_3/

原網站:https://emilwallner.github.io/bootstrap/real_3/

網站 4:

生成的網站:https://emilwallner.github.io/bootstrap/pred_4/

原網站:https://emilwallner.github.io/bootstrap/real_4/

網站 5:

生成的網站:https://emilwallner.github.io/bootstrap/pred_5/

原網站:https://emilwallner.github.io/bootstrap/real_5/

我犯過的錯誤

學會理解模型的弱點,避免盲目測試模型。剛開始的時候,我隨便嘗試了一些東西,比如 batch normalization、bidirectional network,還試圖實現 attention。看了測試數據後發現這些並不能準確地預測顏色和位置,我開始意識到這是 CNN 的弱點。因此我放棄了 maxpooling,改為增加步長。結果測試損失從 0.12 降到了 0.02,BLEU 分數從 85%提高到了 97%。

只使用相關的事先訓練好的模型。在數據集很小的時候,我以為事先訓練好的圖像模型能夠提高效率。實驗結果表明,端到端的模型雖然更慢,訓練也需要更多的內存,但準確率能提高 30%。

在遠程伺服器上運行模型時要為一些差異做好準備。在我的 Mac 上運行時,文件是按照字母順序讀取的。但在遠程伺服器上卻是隨機讀取的。結果造成了截圖和代碼不匹配的問題。雖然依然能夠收斂,但在我修復了這個問題後,測試數據的準確率提高了 50%。

務必要理解庫函數。辭彙表中的空 token 需要包含空格。一開始我沒加空格,結果就漏了一個 token。直到看了幾次最終輸出結果,注意到它從來不會預測某個 token 的時候,我才發現了這個問題。檢查後發現那個 token 不在辭彙表裡。此外,要保證訓練和測試時使用的辭彙表的順序相同。

試驗時使用輕量級的模型。用 GRU 替換 LSTM 可以讓每個 epoch 的時間減少 30%,而且不會對性能有太大影響。

下一步

深度學習很適合應用在前端開發中,因為很容易生成數據,而且如今的深度學習演算法可以覆蓋絕大多數的邏輯。

其中一個最有意思的方面是在 LSTM 中使用 attention 機制[16]。它不僅能提高準確率,而且可以幫助我們觀察 CSS 在生成 HTML 代碼的時候,它的注意力在何處。

Attention 還是 HTML 代碼、樣式表、腳本甚至後台之間溝通的關鍵因素。attention 層可以追蹤參數,幫助神經網路在不同編程語言之間溝通。

但是短期內,最大的難題還在於找到一個可擴展的方法用於生成數據。這樣才能逐步加入字體、顏色、單詞以及動畫。

迄今為止,很多人都在努力實現繪製草圖並將其轉化為應用程序的模板。不出兩年,我們就能實現在紙上繪製應用程序,並在一秒內獲得相應的前端代碼。Airbnb 設計團隊[17]和 Uizard[18]已經創建了兩個原型。

下面是一些值得嘗試的實驗。

實驗

Getting started:

運行所有的模型

嘗試不同的超參數

嘗試不同的 CNN 架構

加入 Bidirectional 的 LSTM 模型

使用不同的數據集實現模型[19](你可以通過 FloydHub 的參數「--data 」掛載這個數據集:emilwallner/datasets/100k-html:data)

高級實驗

創建能利用特定的語法穩定生成任意應用程序/網頁的生成器

生成應用程序模型的設計圖數據。將應用程序或網頁的截圖自動轉換成設計,並使用 GAN 產生變化。

通過 attention 層觀察每次預測時的圖像焦點,類似於這個模型:https://arxiv.org/abs/1502.03044

創建模塊化方法的框架。比如一個模型負責編碼字體,一個負責顏色,另一個負責布局,並利用解碼部分將它們結合在一起。你可以從靜態圖像特徵開始嘗試。

為神經網路提供簡單的 HTML 組成單元,訓練它利用 CSS 生成動畫。如果能加入 attention 模塊,觀察輸入源的聚焦就更完美了。

最後,非常感謝 Tony Beltramelli 和 Jon Gold 提供的研究成果和想法,以及對各種問題的解答。謝謝 Jason Brownlee 貢獻他的 stellar Keras 教程(我在核心的 Keras 實現中加入了幾個他的教程中介紹的 snippets),謝謝 Beltramelli 提供的數據。還要謝謝 Qingping Hou、Charlie Harrington、 Sai Soundararaj、 Jannes Klaas、 Claudio Cabral、 Alain Demenet 和 Dylan Djian 審閱本篇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SDN 的精彩文章:

史上最大殭屍網路出現,影響超 50 萬台 Windows 伺服器
泄漏 iOS 關鍵源碼的人,居然是蘋果的一個實習生

TAG:CSD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