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太陽系中的小行星帶是如何形成的?

太陽系中的小行星帶是如何形成的?

小行星是在太陽系形成初期,集積的物質顆粒形成了一顆一顆的大行星,也有一部分顆粒並沒有形成大個行星只是鬆散的很多小塊,這些小塊是和大行星比較而言的。小塊雖然沒有形成大行星,但是其數量的總和完全可以形成一顆大行星的量級,只是沒有抱團分散在近似同一個軌道上,成了小行星帶。

小行星帶在從前也和我們的地球這些岩態行星一樣,開始聚合成長,本來它應該形成一顆大行星,逐漸擁有水源,可是他卻失敗了,為什麼呢?就是因為木星,木星是太陽系中除太陽最快形成的,在它形成的時候,木星早就形成好幾萬年了,木星強大的引力將它們來回的撞,按說他們應該撞成一顆大行星,可是那些小行星一撞就給撞碎了,所以就是因為木星小行星帶停止了發育,於是小行星帶就保留到了,現在還沒有形成一顆大行星。

目前對於小行星帶的形成主要有三種學說 :

1 太陽系形成只初 宇宙物質逐漸密集成各大行星 中間很多物質沒有足夠的條件形成大行星 於是形成了小行星帶

2 大行星毀滅殘骸 柯伊泊帶 土木間 小行星帶 水內小行星帶 都有著存在古老的大行星的假說 但是後來爆炸毀滅了 只剩下殘骸

3 外來捕獲 宇宙物質闖入太陽系 因為引力的作用無法逃脫 和前進 成為了太陽系的成員

太陽系內所有的物質都來源於一顆比太陽大的多的超新星的爆發,在此位置上最初應該有一個類似於蟹狀星雲的星雲團。隨著時間的推移,核心區域的氫元素重新聚集成一顆恆星,原來超新星的碳硅較重元素被噴發出去之後又開始在星雲中沉降,後來形成水金地火四顆固態行星,其他氫氦等輕元素留在了太陽系外圍,形成了木土等氣態星球。

在火星和木星之間,有一圈小行星,數量大約五十萬顆,在那個尺度上,排布起來應該是很稀鬆的,物質的總量也不算多。除了大小不一的小行星,其中還有塵埃等物質。這說明此處應該有過一刻類似火星或者地球的固態行星,後來被粉碎了。

天文愛好者應該記得1994年的彗星撞木星事件,那顆彗星在掠過木星時被木星強大吸引力所捕獲,並且被撕成21塊碎片,一一撞向木星表面,這說明木星對其他星體的破壞作用是很大的。再加上旁邊軌道的火星,兩顆大行星像磨盤一樣將它們之間的另一顆中等行星磨碎,並散布在該行星原來的軌道上,形成小行星帶。這是一個引力平衡區域,所以這些小行星都能得以存留,而不是撞到木星上去,其他地帶被木星捕獲或者撕裂的星體只能被木星吃掉,不留痕迹。

PS:未經同意不得轉載(圖片來源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易五月 的精彩文章:

多維空間論:我們到底能不能進行空間之間的穿梭?
喜歡冷戰的人兒:傷害的不止是感情,還有孩子!

TAG:易五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