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益生菌」也是「菌」,為什麼輕易不致病?

「益生菌」也是「菌」,為什麼輕易不致病?

2月7日紐約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Nature》發表文章,回答了一個看似簡單,實際複雜的問題:人體免疫系統為何能「縱容」有益細菌的存在?

數百萬年間,人類與細菌共同進化,人體微生物對人的影響力幾乎無處不在,從消化功能到免疫防禦。但是,微生物在人體內的角色也不是一成不變,例如,螺桿菌屬(Helicobacter),正常來講至少屬於有益無害的細菌,但是,在遺傳或環境因素髮生改變時,它也會引起疾病;再比如一些眼內「致病菌,」既可以與免疫細胞友好共存,在某些情境下也可以觸發危險的炎症反應。

這些都取決於免疫系統對這些外源細菌的容忍程度和「敵友」判斷。這篇《Nature》文章揭示了小鼠對肝螺桿菌(Helicobacter hepaticus)的免疫相關機制。目前為止,肝螺桿菌在小鼠腸道的有益功能還不明確,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在某些情況下它對小鼠來說是危險致病菌,類似引發人類胃癌和胃潰瘍的幽門螺旋桿菌(Helicopbacter pylori)。

不履薄冰,保持平衡

研究人員發現,調節小鼠對肝螺桿菌耐受水平的責任主要在於兩類T細胞的相互作用。一些未經鑒定的細菌生產分子(如蛋白質、脂肪或糖類組合)促使免疫系統生產輔助性T細胞17(Thelper 17 cells,Th17),後者會觸發免疫系統對致病菌的劇烈炎症反應。新研究表明,經過數萬年進化,哺乳動物的免疫系統對應每種致病細菌的每組Th17細胞都有相應的「關閉細胞(即調節性T細胞)」與之搭配工作,從而控制機體保持對某類細菌耐受。

這項研究最有趣的發現是,作者們鑒定出了一種特殊類型的調節性T細胞(Tregs)的新功能,它能控制微生物發揮有益功能,但不至於引起炎症。同樣重要的是,有證據表明這類細胞缺陷可能與常見的炎症性腸病(IBD),如Crohn氏病和潰瘍性結腸炎有關。

研究人員首先構建缺失調節性T細胞的新型小鼠模型,然後讓小鼠暴露於肝螺桿菌,由於缺乏這種調節性T細胞的一對一管理,細菌直接通過Th17引發了炎症,間接打開了促進未成熟前體T細胞轉化為Tregs細胞的基因。

研究人員推測,這種兩種T細胞之間的監督管理機制容許我們的身體「友好地」接納許多致病物種。他們下一步將採用IBD患者腸道細菌處理小鼠模型,確認該機制是否也是驅動人類疾病的基本原因。

「致病菌驅動的IBD很可能受到從正常容錯系統中逃逸的T細胞影響,健康的容錯系統在攻擊細菌時通常不會引起炎症反應,」文章作者Dan Littman說。「如果我們的推斷得到證實,我們就能選用某些特定細菌打開相應的Tregs來消除炎症反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寶微生態與無抗養殖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要使用益生菌,哪種益生菌更有效!

TAG:家寶微生態與無抗養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