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黃國故城歷史

黃國故城歷史

黃國故城

黃國故城位於河南省潢川縣城西約6公里的的隆古鄉,是河南省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座春秋時期諸侯國都城。

黃國故城城址平面呈長方形,其城牆長度:東牆1650米,西牆1550米,南牆1800米,北牆1720米,周長6720米。城門遺迹有3處,城牆系夯土築成,夯土中包含有西周晚期或春秋早期遺物。1975年發現青銅禮器和兵器。

黃國故城遺址已收入《中國名勝大詞典》和《中國名勝辭典》,1998年列為河南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05月25日,黃國故城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

沿線歷史

據《竹書記年》文獻載,黃國源於黃帝公孫姓軒轅氏,崛起於中國南方,是古代淮河流域的霸主。早期稱為黃夷,是東夷集團的後代,九夷的一支。春秋時期,楚國稱霸,黃國不服,借地域優勢,近與江、道、柏、弦乃至隨國結盟,遠與齊、宋、鄭、衛、魯等修好,曾一度與楚抗衡,至公元前648年為楚所滅。

黃國,史實見於《左傳》,始於魯桓公八年(公元前704年)。這時楚國方興,在楚地約會諸侯,黃、隨二國都沒參加,[2]結果,漢陽的隨國受到討伐,淮水的黃國由於相距較遠,躲過一劫,但也遭到楚國的斥責。魯庄公十九年(公元前675年),楚文王首次伐黃。[3]公元前675年,楚文王"伐黃,敗黃師於踖陵,遂還" 。可能是感動黃國的抵抗精神和強大武力,楚軍並沒有一鼓作氣滅亡黃國,在慘勝之後匆匆回國。而面對勢力已擴張到淮河中上游的楚國,黃國採取了依靠強齊抵禦強楚的策略。魯僖公二年(公元前658年),黃國參加了在宋地舉行的謀劃伐楚的齊國、宋國、江國、黃國等四國會盟。[4]第二年,四國又在山東陽谷盟會。[5]前655年秋天,黃、江二國伐陳。[6]隨著齊國霸主地位的形成,淮域諸國紛紛叛楚附齊。極力北上爭霸的楚國當然不甘示弱,前655年就將黃國的姻親小國弦國滅掉,弦國國君逃到了黃國。[7]6年後,即前649年冬,楚國借口"黃人不歸楚貢",出師由伐黃。[8]半年後,即前648年夏,黃國終於被楚成王帶兵滅國了。[9]

黃國據《史記》與《黃國故城志》所載黃國建國創始人為贏姓伯益長子大廉字太康,建立於公元前2148年春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故城隆古鄉。黃夷南下中原,東夷少昊的後裔--黃夷的後代贏姓伯益長子大廉字太康建立了黃國。黃國為贏姓黃氏。但卜辭中有"伐於黃尹二羌"的記載,是黃夷(尹)最早的記載。從黃姓最原始的族源少昊氏的黃夷來說,黃氏無疑起源於少昊嬴姓。原始社會晚期至夏朝商朝和西周時期稱黃夷,東周列國時期稱黃國。周襄王四年癸酉(公元前648年)約傳衍五十代黃國裔孫,春秋末年被楚國吞併,地名依然稱黃邑。國君贏姓黃氏。進入封建社會以後稱光州。

黃國的後代黃歇後仕於楚,被封為春申君,地位僅次於楚考烈王,是戰國四公子之一。楚考烈王沒有兒子,黃歇為這件事發愁,就尋找宜於生育兒子的婦女進獻給楚王,雖然進獻了不少,卻始終沒生兒子。後來趙國李園把他的妹妹獻給黃歇,並立即得到黃歇的寵幸,並有孕。後來黃歇將李園的妹妹進獻給楚王。楚王把李園的妹妹召進宮來很是寵幸她,生了兩個兒子,一個是楚幽王,另一個楚哀王,把李園妹妹封為王后。楚考烈王去世,李園搶先入宮,並在棘門埋伏下刺客。春申君進入棘門,李園豢養的刺客從兩側夾住刺殺了黃歇,斬下他的頭,扔到棘門外邊。同時就派官吏把春申君家滿門抄斬。而李園的妹妹原先受春申君寵幸懷了孕又入宮得寵於楚考烈王后所生的長子便立為楚王,這就是楚幽王。

古黃國處於江淮之間,守東方諸國西入淮河上游的門戶,當南楚北進中原之要衝,地理位置非常重要。魯僖公十二年(前648)黃為楚所滅。黃國屬東夷之國,處於楚與中原之間,在其發展過程中,有機地融合了中原文化、東夷文化、江淮文化與楚文化。

黃國先民即夏商時期的黃夷。因黃國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被楚所亡是在情理之中。黃國文化在保留東夷本土文化因子的基礎上,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並在器物製造技術、紡織技術、雕刻與繪畫技術方面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有些甚至超過當時的中原文化水準。其墓葬制度、生活習俗等方面自成一格,並對周邊地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它既是一個文化的傳播區域,又是東西、南北文化的交匯與融合區域。

以黃國都城為中心的黃邑地區,地處如今河南、湖北、安徽三省邊界,沃野千里,山清水秀,水陸交通方便,農業發達,人民豐衣足食。當地盛產水稻、小麥、棉花、麻、魚鱉等農作物和經濟作物,是長江以北、淮河以南的魚米之鄉。

據歷史資料記載,顓頊帝的都城在今河南省濮陽一帶。當時還處於原始社會後期階段,社會總人口少,社會生產力低下,人民所繳的賦稅和貢品不足於統治者的特殊生活費用。帝王的子孫人數太多,必須分封一大批王子王孫到全國各地為小王侯,食邑當地,由當地人民的賦稅和貢品,供給王子王孫的特權階層的生活。黃氏宗族就是在這種歷史背景之下來到黃國當統治者,過著統治者的貴族生活。夏、商、周曆代王朝,遵循先祖帝王分封制度,承認黃國的王侯地位,世襲相傳至公元前648年被楚國所滅之後,黃氏宗族結束了統治者的地位,與當地人民和睦相處,共謀生存,共謀發展。

黃國故城位於今潢川(光州)西北6公里處的隆古鄉,遺址至今保存完好,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椐考古專家考證,黃國故城最遲在西周時期已經形成規模。城址呈長方形,周長6720米

,總面積為2.8平方公里,城牆殘高5米-7米,時代為西周到春秋時期。現存城牆系用黃土夯築而成,城牆高處為7—8米,低處為4—5米,基寬59米,上寬10—25米,如今尚存三處城門豁口,其牆之厚、路之闊、基之固,均可見當年之巍峨。

如今在故城遺址內,仍遍布著陶片、瓦當和多處青銅器作坊遺址,從這裡曾鑄造出許多精美作品,僅在今潢川、光山等當年黃國疆域內出土的黃國青銅器就有800餘件,其中有銘文的為38件,現珍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的黃太子伯克盤、黃父盤、黃君簋、叔單鼎4件青銅器,均出土於潢川,被郭沫若收錄入其所著的《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中。1978年,考古工作者又在今潢川李老店磨盤山收集到一批青銅器,其中的銅鐳肩部有「黃孫須子亞伯」銘文。銘文中所提「黃孫」就是黃國貴族;「須子」即須頸子,是亞伯臣的稱號,由此又證明黃國在今潢川。

潢川黃國故城

在黃國故城西南約20公里的今光山縣寶相寺一帶,發現黃國貴族墓地。1983年發掘出黃君孟夫婦墓,1988年發掘出黃季佗父墓。在黃國疆域內的羅山、光山、潢川等地都出土不少珍貴的黃國文物,時代多為春秋早期。現尚存三處城門豁口,是目前江淮西部地區發現的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古城遺址。由於它在公元前648年被楚國所滅,迄今經過2650多年的改朝換代和災荒戰亂,時過境遷,古城荒廢倒塌,今天的黃國都城已經蕩然無存,已經掩埋在一片田野百植之中。

在黃國都城故址的一個小山崗上有一個小水池,池邊豎著一塊石碑,石碑上邊刻著「歷史文物重點保護單位,黃國宮殿天池,潢川人民政府立」。在黃國都城的西面,有戰國四君子春申君黃歇的墳墓,是公元1996年潢川縣黃氏宗親會重修的,其餘的古迹蕩然無存。解放後發掘黃國都城時的700多件青銅器的歷史文物,被中國歷史博物館珍藏。

文物遺存

編輯

黃國遺址呈長方形,東西長1500多米,南北長1800多米,周長共6720米,面積2.82平方公里,是河南省保存

較為完整的一座春秋時期諸侯國都城。牆寬10至25米,基寬59米,殘存高5至7米。

城牆四周有護城壕,東牆外的城壕遺迹尚清晰可辨,壕寬約36米,低於現地表1米許。

古黃國的城牆用黃土夯築而成,城垣至今高處仍有10米,低處5米,基寬59米,上寬10米至25米,城外有護城壕溝。其建築規模完全符合春秋時期「子爵,城三里」的等級制度。如今,後人為紀念黃國故城,在其遺址上建起了一座頗具規模

的仿古建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有些事情看清楚就好,沒有必要說出來
開學季的春天,從一件白襯衣開始吧!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