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最痛恨的清軍將領,不是吳三桂,也不是洪承疇,而是此人

明朝最痛恨的清軍將領,不是吳三桂,也不是洪承疇,而是此人

在與後金的戰爭中,明朝自然是不缺乏良將,如熊廷弼、孫承宗、滿桂、趙率教、盧象升等敢於正面迎戰強敵之猛士。但是,叛徒也不少,例如薊遼總督洪承疇在松錦戰役失敗後,經不住皇太極和孝庄的誘惑,自願投降清朝,並獻上進攻中原,定鼎天下的大計;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在北京被攻破之後,乾脆直接放清兵入關,置民族大義於不顧,成為後人謾罵的對象。不過,這兩位並不是大明子民最痛恨的清軍將領,他們最多只能算是叛徒;最招人痛恨的應該是多爾袞之同母弟,號稱「殺人狂魔」、「風流王爺」的豫親王多鐸。

多鐸,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與英親王阿濟格、睿親王多爾袞是親兄弟,掌管鑲白旗,是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爵位世襲罔替。多鐸是當時諸王中除多爾袞、豪格之外,最能征善戰的親王,其作戰勇猛,足智多謀,堪稱清代之名將。1629年,追隨皇太極翻越長城進攻北京,擊敗明朝山海關援軍;1631年,參與圍攻大凌河,擊敗守軍,迫使祖大壽第一次投降;1642年,多鐸作為主力參與松錦會戰,圍困松山,俘虜洪承疇;1644年,追隨多爾袞揮師入關,然後繞道北京追擊李自成至潼關並將大順軍擊敗,佔領西安;1645年,多鐸率軍南征,攻克揚州、南京,俘虜南明弘光帝朱由崧,並將之押往北京處死。

多鐸擁有如此之軍功,其地位自然是很高的,清兵入關之後,他成為僅次於多爾袞的第二號人物,稱「輔政王」,終大清朝256年僅此一人,乾隆皇帝稱他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但是,多鐸卻得不到明朝遺民們的認可,無論是投降的士大夫還是頑強抵抗的義軍、地方紳士和人民,反而成為大明遺民們最痛恨的清軍將領,恨不得「食其肉」,「寢其皮」,「挫其骨」,「揚其灰」。

背信棄義,製造「揚州十日」。順治二年(1645年)4月,多鐸親率清兵南下征討弘光政權,一路所戰皆捷,兵鋒直抵揚州城下。此時,多鐸所部清軍連同降軍在內共計十餘萬,而揚州守將史可法手中能夠調動的兵力不到一萬,且得不到南京弘光皇帝的任何支持,但守城軍民頑強抵抗,寧死不降,清軍傷亡慘重。多鐸強攻不成便寫信勸降史可法,讓其放棄抵抗,並許諾賜予高官厚祿,同時保證全城百姓的安全;頒布「勿殺無辜,勿掠財富,勿焚廬舍」之法令。但是,城池被攻破之後,多鐸便縱容士兵劫掠民宅,遭到反抗後,乾脆下令屠城,延續近十天,死於非命者達80多萬,史稱「揚州十日」。攻克南京後,多鐸在《諭南京等處文武官員人等》的布告中,就露骨地宣稱:「遲延數日,官員終於抗命,然後攻城屠戮,妻子為俘。嗣後大兵到處,官員軍民抗拒不降,維揚可鑒。」這等於承認其背信棄義,製造「屠殺」事件的事實。

強制推行「剃髮令」,再釀「嘉定三屠」。清兵入關之後,為了迅速奪取全國政權,減少漢人的反抗情緒,並爭取士大夫的支持,對於「剃髮」一事持謹慎態度。多鐸攻佔南京之後,便發出告示:「剃頭一事,本朝相沿成俗,前有無恥官先剃求見,本國已經唾罵。」但是,沒過多久,多鐸便來了個180度的轉變,強令江南人民在十天之內必須完成剃頭,「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項政策自然會遭到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江南人民之反對,其中反抗最為激烈的便是嘉定。剃髮令傳到嘉定後,城內紳民反應極為激烈,抗命不從,並自辦團練抵抗清軍達80天之久。城池被攻破後,鄉民繼續堅持與多鐸部將領李成棟展開巷戰,周邊縣城民眾也紛紛響應嘉定,一起加入到嘉定保衛戰當中,但最終還是失敗了。在此次戰鬥中,李成棟為了迫使鄉民投降,連續展開三次大屠殺,無辜死亡人數達十萬之數,史稱「嘉定三屠」。

總而言之,多鐸確實是一員名將,是大清王朝初期軍事上的柱石,但其背信棄義,濫殺無辜,製造「揚州十日」,此乃罪大惡極!強制推行剃髮令,嚴重傷害中原人民的感情,激起反抗之後,縱容部下再次屠殺,釀造「嘉定三屠」。因此,他堪稱最令大明子民最痛恨之清軍將領,如若不是染上天花,死於順治六年(1649年),其給民族帶來的災難將更加嚴重!

本文為「縱橫國史」原創作品,歡迎各位讀者收藏、分享、轉載,轉載時請註明出處,謝謝!更多精彩內容,隨後更新,敬請期待!點擊右上角「關注」,驚喜不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清朝無昏君,明朝全是昏君」這個說法是真的嗎?
為什麼明朝很多宗室王爺的名字都是特別少見的生僻字?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