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探尋遵化城子峪及愉恪郡王允禑家族園寢

探尋遵化城子峪及愉恪郡王允禑家族園寢

編者按:遵化,自古便以「風水寶地」而被世人所稱道。「萬里河山有燕塞,千年風氣自荊軻」,充分展示了這裡誘人的風貌。境內的三山兩川,輝映著勃勃生機的洞天福地,昭示著這裡的物阜民豐,繁榮昌盛。遵化,素有「畿東第一城」之稱,被聯合國評為千年古縣,風景秀麗,文物古迹眾多,遍布遵化各村、各山......

遵化三山兩川地形圖,遵化猶如玉盤中的一顆明珠熠熠生輝

遵化城南二龍戲珠圖

遵化被聯合國評為千年古縣

1、城子峪位置

遵化城子峪在遵化城北偏西10里左右,北端為燕山余脈燕王台,往南至西三里鄉境內今大秦鐵路以北的各村(胡莊子村除外),統稱城子峪。面積佔西三里全鄉總面積一半左右,它曾是北部大小13個自然村的總稱。

城子峪地域圖,圖片來源於網路,向原作者致敬

2、城子峪的名稱來源

城子峪的名稱來源,歷史上最早出於明代。是由於明嘉靖年間戶部尚書張守直死後安葬於此而知名。

遙望燕王台南的山脈,就可看見由燕王台分別向東南、西南延伸的山脈中,正南有一個雙臂圍攏的山圈,如果你走進這小山圈中,就會看見周圍群山環繞,尤如置身於一座北高南低城牆的城圈中,只有南方一個城門豁口,這大概就是城子峪地名最初的出處:象城一樣的山谷。因谷與峪同義,為了叫起來順口,中間又加一個「子」字,所以就叫城子峪。

北峪制高點燕王台

到了以後城子峪稱為村名只是泛指。它命名雖為明代,原來只指張守直墓地附近的山谷(現在的北峪村),地域擴張實為清代。雍正帝為其第十五弟允禑建王爺陵時跑馬占圈而使原城子峪往南擴大四、五倍之多。延至到建國初期,已是大小13個村莊的合稱。它分別是北峪、肖莊子、下府、後府、蘇莊子、老峰溝、東房子、北港、鞏山、西溝、石家口、高麻溝、綠石溝。

燕王台上遠望遵化城

上世紀50年代初,為了行政上管理方便,將原城子峪地域中大小13庄合併成11個行政村,並開始獨立使用自己的村名。

3、城子峪各村歷史

3.1肖莊子於我國明朝始建,肖姓遷此立庄,以姓氏肖姓為最多,所以稱肖莊子。

3.2下府於我國清朝末期始建,因北峪陵區往南三里的南北方向的大道西上坎,原有一青磚小瓦之府第,民國之前是清十五王爺陵整個陵區(整個城子峪)的管理機構。是王爺陵陵地經濟管理的辦公地點和十五王的後代(公爺)們的居住地。每年春季十五王的嫡支後代從京來遵祭祀時都要住在這裡。這裡有管家(土改時叫他二地主)替北京主子管理陵務,代收陵地地租等。後來,在東下坎有很多佃戶在府第周圍聚居而成村落。因為地處陵之南(北為上、南為下),所以將此地以「下府」稱之。南端一小村為蘇莊子,解放後將南邊小村蘇莊子併入下府。

北峪愉恪郡王允禑園寢遺址

3.3後府於我國清朝末期始建,村並無府第,原只是在下府北有幾十戶陵上佃戶聚居,始稱小庄,後來,為與下府區別,故稱之後府。

3.4老峰溝於我國清朝末期始建,此地原名老墳溝,因此地位置偏東,離縣城較近,清末民初,有許多遵化城內富戶將墳址選於此地。故山中墳場驟多而稱之老墳溝。此後居民認為老墳溝名字不雅,遂用諧音改為老峰溝。

北峪村疑似陵寢石構件

3.5北港村於我國中華民國初期始建,是城子峪最東南的一個小村,解放時只有十幾戶,由看墳戶、耪青戶構成。因村北有一塊低洼之港地,每逢雨多便蘆葦叢生,莊稼難收。再加上地處西三里村北,所以命名北港。

3.6北峪村於我國清朝末期始建,地處燕王台腳下,是城子峪最北部的山村。它原名九泉峪,因燕王台下各山谷有多清泉湧出,谷中溪流汨汨,風景優美,再加上山勢蜿蜒,風水極佳,明相張守直(74歲卒)於隆慶年間葬於燕王台谷東南龜背山下。後人稱戶部天官墓,從此將九泉峪更名為城子峪。清雍正九年(公元1732年)康熙15子愛新覺羅·允禑的恂恪王陵寢建成在燕王台正南龍尾山下,山中大部居民遷到陵區山外,從此往南各小村林立,人口逐增,城子峪地域形成。至民國年間,又改為北峪。

北峪村村標

3.7西石家口村於我國清朝初期始建,喬氏遷此立庄,村北有一山口,當中有路可通行,名為「石狹口」,喬姓10戶在此聚居為陵區管理山林後,遂改稱「十家口」。民國初年,居民漸多,以後演變成「石家口」為區別於蘇家窪鎮石家口村,最後改村名為西石家口村。村南1里許有一山溝,相傳第一戶居民是一位姓高的麻臉漢,所以取名高麻溝。之後將高麻溝合併在西石家口村。

3.8綠石溝於我國中華民國初期始建,因為山溝西坡石頭呈青綠色,故此村名叫綠石溝。

北峪村疑似陵寢石碑

3.9鞏山村於我國中華民國初期始建,鞏氏遷此立庄,土改前圖吉利才取名鞏固山村,簡稱鞏山。

3.10鞏山西溝村於我國清朝始建,是鞏山村西北一東西走向的山溝,溝里的小村落叫鞏山西溝。

北峪村疑似陵寢石構件

北峪村疑似陵寢石構件

3.11東房子村於我國中華民國年間始建,村子原名東場子,是清代下府為陵地收秋時打場的地方,開始一張姓看場,後繁衍一小村,因東場子與腸子諧音不好聽,遂改稱東房子。

以上城子峪原大小13個村莊中高麻溝與石家口合併,蘇莊子與下府合併後,成為11個行政村。從此,城子峪這一地名名稱完成使命而退出歷史舞台。

4、愉恪郡王允禑家族園寢

在西三里鄉北峪村之西,有一處規模龐大的王公陵墓群,康熙十五子允禑及其子孫七代都先後埋葬在這裡,今稱愉恪郡王允禑家族園寢。

遵化北峪愉恪郡王允禑家族園寢示意圖

允禑生於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其母順懿密妃王氏,為知縣王國正之女。允禑是康熙皇帝第15子,齒續第25子。《八旗通志·宗室王公列傳》記載:允禑面瘦,平時體多病,於雍正九年二月薨,卒年39歲,謚曰:恪。雍正帝輟朝2日,賜祭2次。雍正八年,雍正帝曾把自己的陵址選在景陵之東約35公里的九鳳朝陽山(後來定在河北省易縣清西陵),十一年十月命工部在九鳳朝陽山與景陵之間的城子峪為允禑建墓立碑。城子峪距九風朝陽山不遠,這對於允禑來說真是難得的殊榮。

北峪愉恪郡王允禑園寢遺址現場

北峪愉恪郡王允禑園寢遺址現場

城子峪四面環山,風水絕佳,北依燕王台南麓龍尾山,南望由東往西依次為龍山、朱山、筆架山、華山。傳說,燕王台是明朝皇帝朱棣在當燕王時曾駐守過的地方。龍山是龍頭,與王爺陵和龍尾山相對,恰好形成了一條龍脈;朱山是硯台,華山是印,筆架山是筆架,這些都視為吉祥之兆。這對於篤信風水的王公貴族來說是處難得的佳壤。

北峪老陵水庫弘慶園寢遺址現場

北峪老陵水庫弘慶園寢遺址現場

愉恪郡王園寢坐北朝南,除允禑7代孫溥釗另建墳墓外,其餘子孫都葬在這裡。此園寢有老陵、新陵、貝勒、貝子等7處陵慕。由於允禑第一個安葬在這裡,所以當地人稱其為老陵。允禑後代,凡承襲爵位的子孫,多數擔任過東陵的守護大臣。他們死後都以老陵為中心,按昭穆規制分葬左右。

北峪愉恪郡王允禑園寢遺址現場

北峪愉恪郡王允禑園寢遺址現場

後記:遵化,具有輝煌的歷史,美麗的三山兩川,這裡,洞天福地、物阜民豐、繁榮昌盛。遵化,一個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級全域旅遊示範區,一場如火如荼的旅遊開發正在遵化1521平方公里大地上火爆上演,76萬遵化兒女將敞開懷抱迎接慕名而來的四海賓朋!醉美古遵化,靚麗畿東城,這就是遵化城子峪及愉恪郡王允禑家族園寢。

【遵化文史總第160篇】

遵化標誌性建築——馬踏飛燕

遵化,素有「畿東第一城」之稱

祝一直關心「遵化文史」公眾號的朋友們,新春快樂,狗年吉祥,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參考文獻:

1、《遵化地名文化大觀》,政協遵化市委員會編寫,2014年,P332-337

2、《城子峪探解》,作者:姚棟,2009年

3、《愉恪郡王園寢》,作者:馮建如、陳景山

作者:王亭貫

照片:王亭貫

轉發請註明【遵化文史】,註明作者

挖掘遵化各村歷史、挖掘遵化各山傳說、挖掘遵化人物故事、挖掘商鋪、工廠、家族等歷史,宣傳正能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遵化文史 的精彩文章:

張大猷之父「皇帝敕書」古碑考
孽碑,日軍在魯家峪施放毒氣的考證——探尋遵化魯家峪村歷史

TAG:遵化文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