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紅海行動》與《戰狼2》的堅定愛國者,都是好萊塢的虔誠信徒

《紅海行動》與《戰狼2》的堅定愛國者,都是好萊塢的虔誠信徒

在剛剛結束的春節假期中,《唐人街探案2》和《紅海行動》無疑是被討論得最多的兩部電影,後者憑藉超高口碑,一路逆襲。

部分影評人稱《紅海行動》為「堪比好萊塢電影的中國大片」。這個評價是否有些眼熟?作為軍事題材的主旋律愛國電影,它當然不可避免地被拿去和引爆去年夏天的《戰狼2》做比較。

兩部底色接近的電影,風評卻截然不同,《紅海行動》被認為是國產反戰電影的里程碑之作,《戰狼2》則被視作一部典型的個人英雄主義電影,披掛著民族狂歡的外衣,引發了上映後的口碑分裂。從故事到角色,吳京這位愛國者是好萊塢模式的虔誠模仿者,善惡分明、英雄情結、內置的「國家中心主義」、高頻率的感官刺激和節奏等,都讓好萊塢的消費者們對此見怪不怪。

《紅海行動》勝過《戰狼2》的地方,一個是它的專業度,一個是它對女性的刻畫。電影篇幅並沒有沉溺於國內戰爭片對女性的陳詞濫調,相反,女機槍手和女記者都具有鮮明個性,體現出更好的性別包容度,為國內戰爭片指明了方向。

無論是《戰狼2》還是《紅海行動》,它們都並不真正關心那個受苦受難的第三世界。叛軍殘忍暴虐,當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是我們觀影后留下的單薄印象。在這些苦難之上,《紅海行動》沒有誇耀中華民族的武力,而是提煉出中國文化傳統里最普世的一套,即「天下大同」。

它是最樸素的中國價值,也最易被世人接受。但尷尬的是,我們至今仍不知如何實現它,天下大同如此美好,又如此虛幻,它是一個美麗烏托邦,也是中華民族的理想神話。

電影《紅海行動》劇照

英雄是民族尊嚴的捍衛者

同樣反映撤僑行動,《紅海行動》在美國權威評分網站IMDB的評分一度達到8.3分,而《戰狼》系列卻分別只有5.5和6.3分。兩部底色接近的電影,風評卻截然不同,《紅海行動》被認為是國產反戰電影的里程碑之作,《戰狼2》則被視作一部典型的個人英雄主義電影,披掛著民族狂歡的外衣,引發了上映後的口碑分裂。而當《戰狼2》被確定為中國大陸沖奧電影時,美國輿論以驚訝和嘲笑為主,有評論家甚至懷疑它抄襲美國電影《第一滴血2》——一部宣揚美國本位和白人至上的典型雞血片。

在國際影人看來,《戰狼2》平平無奇,和好萊塢典型的英雄主義雞血片相比,它只是將白人英雄換成了黃皮膚,安排白人承擔起兇惡自大的角色,至於黑人依然是受難的承擔者。從故事到角色,吳京這位愛國者是好萊塢模式的虔誠模仿者,善惡分明、英雄情結、內置的「國家中心主義」、高頻率的感官刺激和節奏等,都讓好萊塢的消費者們對此見怪不怪。

與之相比,林超賢的處理就討巧得多。《紅海行動》並沒有安排歐美白人擔任旗幟鮮明的反派角色,對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批判也著墨甚少,導演僅僅用叛軍中的毒刺導彈來暗喻造成中東世界生靈塗炭的元兇。在這部電影中,外國人的面孔是模糊的,那些受難的阿拉伯人,換成非洲人也無甚區別,林超賢無意糾纏國家和人種的特殊性。

電影的國度里有對政治正確的迎合,無論是以維和之名發起的軍事行動,還是極力淡化國家意識形態差別的處理,都體現出《紅海行動》的平衡術,它體現的價值觀就是普世的一套,無論是民族主義者還是自由主義者都可以坦然接受。但也正因如此,深究它的價值觀如同緣木求魚。

《紅海行動》動用了更密集的爆破和武器,卻多了一份克制與蒼涼。回家口號的背後,是堅定不移的反戰意念和人性光輝。電影不惜給予大量特寫來直觀體現戰爭的恐怖,當女記者抱頭痛哭,說自己在一場戰爭中原來連一個人也保護不了,個人在戰爭面前的渺小顯而易見。《紅海行動》的撤僑行動中,起決定作用的不再是英雄式的個人,而是緊密協作的團隊和專業的武器。

電影《紅海行動》劇照

這部電影勝過《戰狼2》的地方,一個是它的專業度,一個是它對女性的刻畫。林超賢拍出了一部質量過硬、邏輯嚴謹的電影,放在好萊塢也毫不遜色。同時,他花了不少篇幅來刻畫女性角色,並沒有沉溺於國內戰爭片對女性的陳詞濫調,女機槍手和女記者都具有鮮明個性,彰顯了新時代女性的話語,因為這兩個角色,《紅海行動》不只是一部男性佔據屏幕的電影,它體現出更好的性別包容度,為國內戰爭片指明了方向。

拯救是實現自我驕傲的渠道

如果回到電影本身,《戰狼2》和《紅海行動》其實有一樣的內核、一樣的缺陷。實際上,《戰狼2》雖被斥責「快意恩仇」,卻也通過台詞呼籲和平和反戰;《紅海行動》被認為是一部純粹的反戰電影,但它不節制的流血巷戰,又何嘗不是一種迷戀槍火的快意。兩部電影都是中國英雄與好萊塢模式的結合,只是前者更飛揚,後者更持重,前者學的是《第一滴血》系列,後者則有《黑鷹墜落》和《拯救大兵瑞恩》的影子。

從創作角度而言,《戰狼2》的確具有明顯的缺陷,但這不能作為偏頗評判《戰狼2》的理由。用一種刻板印象批評另一種刻板印象,只能造成更深的偏見,即便是固執的批判者,如果細究文本,也會發現《戰狼2》口號式的和平號召和平等觀念,所以,冷鋒不但要解救僑胞,也要解救當地民眾。與此同時,《戰狼2》的中國官方則恪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不掌握叛軍傷害僑胞的證據,就不出兵干涉。在這一點上,《戰狼2》與《紅海行動》如出一轍。

只是,由於《戰狼2》對暴力的沉湎和對英雄的迷戀,它的和平宣言只能被一步步遮蔽。冷鋒與白人頭目的對抗,如同歐美殖民者與中華民族近現代鬥爭的延續。冷鋒並沒有在邏輯上駁斥白人頭目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言論,而只是用暴力的壓制來宣示中華民族的復興。他通過一次次對歐美白人的擊打贏得觀眾鼓掌,拯救第三世界受難者成為中華民族實現自我驕傲的渠道。

電影《紅海行動》劇照:女記者夏楠

這套敘事早已有之,《霍元甲》系列、《黃飛鴻》系列、《葉問》系列都是例子。英雄作為國家的象徵,雖被欺凌,但絕不服輸,英雄在結局的奮起一搏,象徵著被極度壓抑的國人渴望獨立自強、崛起於世界之林的決心。

與《霍元甲》《黃飛鴻》《葉問》不同的是,《戰狼2》走出悲情敘事,標榜的是強者認同,它凸顯中國崛起後的形象,而非民族英雄對東亞病夫的反詰,因此,《戰狼2》里的英雄不但承擔了拯救國人的功能,也有在海外建立威信的意味。

《紅海行動》對《戰狼2》的強者敘事有一定程度上的反思,軍人高喊「勇者無畏,強者無敵」,但不濫用暴力。蛟龍小隊沒有通過殺死殖民者來宣示中國的強大,中國在片中的正義屬性,靠的是它的援助性質來體現。如果將兩部電影形容為「撤僑援僑」的命題寫作,顯然《紅海行動》更為切題。

但它的局限性也非常明顯,在祭出一套模稜兩可的普世價值觀背後,是創作者對自身意識形態的疑惑與曖昧,由於無法生產出區別於資本主義體系的意識形態並給予合理解釋,又有意在大國復興的政治許諾與韜光養晦中尋找平衡,《紅海行動》在價值觀上陷入尷尬和妥協,最終只能用最安全也最空洞的話語來狹路求生。雖然博得滿堂彩,卻註定無法對《拯救大兵瑞恩》等美國中產階級趣味反戰電影實現超越。

無論是《戰狼2》還是《紅海行動》,它們都並不真正關心那個受苦受難的第三世界。

通過《戰狼2》,我們只能知道非洲兄弟受難了,元兇就是西方世界的帝國主義殘餘,這種二元關係遮蔽了非洲的複雜景象,觀眾不會因此對非洲的地緣政治、政府生態、風俗民情有更深了解,我們只是因此加深了刻板印象。正因如此,第三世界國家之間的「將心比心」、「互相理解」、「和諧互助」也就只停留於口號,最終成就的仍是民族英雄戰勝帝國主義的吶喊。

電影《紅海行動》劇照:平民被要挾去當人肉炸彈

而在《紅海行動》中,觀眾同樣對受難國的具體情況不甚了解。上到政府,下至百姓,都被一刻不停的戰爭淹沒,可這場戰爭為什麼爆發,叛軍為什麼有相當比例的群眾支持,觀眾一無所知。電影給予我們的單薄印象是——叛軍殘忍暴虐,當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彷彿叛軍和它背後的援助者就是這個國家民不聊生的所有原因。

但只要稍微了解中東政局即知,這種設定仍是輕率的。電影如此反映的市場邏輯在於——中國人骨子裡無意關注你為什麼亂、怎麼亂,中國人關心的是:你的亂危害到我的同胞、本民族的利益。

天下大同是中華民族的理想神話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是《戰狼2》里最讓人印象深刻的台詞,它改編自西漢陳湯的「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從當時的觀影效果來看,《戰狼2》是一部讓人熱血沸騰的影片。吳京藉助場外宣傳,發揮了民族主義的力量。不過,儘管它具有強大的動員能力,能夠刺激起觀眾巨大的熱情,但這熱情是一把雙刃劍。近幾年的輿論已經清晰體現出——涉及民族問題、人種問題的都是火藥桶,到最後動輒失控,非單一陣營所能控制。

《戰狼2》引起的輿論爭奪戰與吳京關係很大。多年以後,人們也許很難理解《戰狼2》的口碑為何如此分裂,但只要聯繫到吳京當時的言行,原因就一目了然。他先是批評韓國團體EXO,笑稱「不知他們是男是女」,後又抨擊台獨演員表裡不一,並積極介入辱華事件,斥責辱華者,宣示自己的愛國情懷。

這些言行讓吳京的符號氣質脫穎而出,也為他贏得巨大市場。一邊,是民族主義者、國家主義者和傳統男性審美觀持有者的擊節叫好;一邊,是自由主義者、女權主義者、藝術本位者的義憤填膺。吳京造就的愛與恨,媲美上億宣傳費,讓《戰狼2》不只是一部電影,轉而成為一個「愛國事件」,大部分人支持吳京,為的不再只是電影本身,而是宣示自己的價值取向;同樣,一些人怒斥《戰狼2》,其實關心的也不再是電影本身,而是他們要表達的價值取向。

吳京

其實,民族主義本是西方的舶來品,中國政治基於文明,信天道、崇教化,各族群主張「和而不同」,並沒有非常明顯的民族(nation)之分,而大抵以籠統的夷夏、胡漢區分,劃分標準也不一定是種族,其根本在於文明。當外族南下,他們的政治家尊崇漢文化,甚至也願意被納入漢文化的敘事中,典型例子就是北魏、元朝和清朝。

至於「中華」這個詞,乃是近代以來,梁啟超等人面對外憂內患,為了激發國家凝聚力、結合民族國家所推出的概念。梁啟超曾在《中國學術思想之變遷之大勢》一文中道:「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齊,故於其間產生兩種觀念焉,一曰國家觀,二曰世界觀。」至此,中國這個文明形態,被納入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的敘事中。

在古代,中國並非一個國家術語,而更像一種文明形態,故古人云:「春秋之治天下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禁攻寢兵,勤政愛民,勸商惠工,土地辟,田野治,學校昌,人倫明,道路修,遊民少,廢疾養,盜賊息,由乎此者,謂之中國。反乎此者,謂之夷狄。」

范文瀾亦認為:「中國、夏、華三個名稱,最基本的涵義還是在於文化。」這些話代表了知識分子對中國的想像與定義。鴉片戰爭後,知識分子吸納西方知識體系,在中體西用乃至維新口號的指引下,將中國由虛入實,渴望建立一個以國家認同為核心驅動力的政治實體,從而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電影《紅海行動》劇照

與《戰狼2》一樣,《紅海行動》也在傳遞中華民族的認同感,用國家和軍隊的強大來喚起僑胞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比《戰狼2》高明的是,《紅海行動》沒有誇耀中華民族的武力,而是提煉出中國文化傳統里最普世的一套,即「天下大同」。

與舊時不同的是,如今的天下大同,不再是一家一姓之天下,也不再是一族一國之大同。《紅海行動》中,蛟龍小隊對戰亂國的痛惜、對人質營的營救,都體現出對民族話語的超越,傳遞出一種互相扶持、實現第三世界裡多民族多國家的和平安定的信號。

從《戰狼2》到《紅海行動》,中國正在積極探索走出去的正確方式。成為強者,不為欺凌別人,也不是要建立新的帝國秩序,而是要探索全球的和諧共治。最樸素的中國價值,反而最被世人接受。但尷尬的是,我們至今仍不知如何實現它,天下大同如此美好,又如此虛幻,它是一個美麗烏托邦,也是中華民族的理想神話。

———— / END / ————

責編:奶茶不吃甜

鳳 凰 網 文 化

時代文化觀察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鳳凰文化 的精彩文章:

我不是饞,不過是想你們了
時間在我身上過得好慢

TAG:鳳凰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