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古人信件,久遠的風華

古人信件,久遠的風華

前不久,一場規模不大,但相當特別的清代書札展覽在琉璃廠亮相,這些書札里,有晚清詞人、畫家之間幫忙買盆栽的信,有道光翰林和珍妃祖父的彩色信箋,還有「戊戌六君子」之一楊銳向友人求借美國小說的信……從中,不僅讓觀者看到書法和箋紙的藝術之美,更讓人窺見古代的人文風懷。

一百餘年前,晚清詞人、海派畫家周閑在信中托朋友吳雲(清代書畫家,晚號退雲主人)幫忙買盆栽,順手分享自己生活的雅趣:「昨有吳興友人做東洋生意者談及花卉,輪船不能攜帶滬城。」

周嫻手札

筆擱一半,周閑聊得不盡興,他還在行間用小字加註,「鬼子不許艙面擺物,必須入艙,艙中貨物堆疊,易於壓折,且無水澆灌,艙中蒸悶容易受傷,雖托鬼子代購,不皆如此。」從周和友人的對話中可以想見,古人的日常活動是何等閑適。通過這封信我們還知道一點,原來海外代購在清末就已蔚然成風。

信箋之美,來自文人的悅目

書札不僅內容優雅,就連信紙本身也很賞心悅目。古代的信紙叫信箋,三四寸余,一拃多長,和今天一張普通信封差不多大。所謂箋,就是小而華貴的紙張,唐代元和年間,就有了最早的私人定製。

一位名叫薛濤的歌伎好制小詩,不但要求紙質細膩、融墨合意,還要有色彩、有花紋。薛濤僱工匠辦起了造紙作坊,因為染箋時使用成都的浣花溪水,她的箋紙又名「浣花箋」。

拱花

五代有一種叫「砑光小本」的紙張,所謂「小本」,就是小幅的箋紙。在沉香木上用細線陽刻出人物、山水、鳥獸的圖樣,而後鋪紙於上,用生蠟碾磨,這樣線紋處就變得光滑明亮,形成圖畫。這種砑光箋後來發展成了凹凸印刷(古代稱「拱花」),工藝一直沿用到清代。

宋元之後,隨著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古人用傳統的雕版印刷方法,在宣紙上印出精美、淺淡的圖飾,作為文人雅士傳抄詩作或書札往來的紙張。小小的一張紙上能印什麼呢?大多是標註著當年的年號和干支,也有一些是某些文人的專用箋紙,所以上面印的也很可能是某個藝術家自己的齋號甚至官銜等。為了使得箋紙更加美觀,這些字不是隨隨便便寫的,每一個都從唐碑中精挑細選。看似簡單,造箋人為了集字要研究不少書法碑帖。

信箋上的花朵和書法相映成趣

明朝以來,隨著雕版、印刷技術的再次改進,文人開始自己設計、或請畫家幫忙,在箋紙上繪製一些簡單的圖案,在上面題詩或者把詩抄在上面請別人唱和,開始做到視覺和聽覺的雙重享受了。明萬曆朝,木版水印箋紙開始流行,人們在箋紙上印上花卉鳥獸、山水人物,甚至天文象緯和服飾彩章等,窮工極妍、美妙絕倫。同時期,描金工藝傳出宮廷,在士大夫階層中也快速普及。這時期的每一枚箋紙,堪稱一幅微型畫作,不可謂不精緻。

書札,別只看書法

書札若以今天的審美眼光來看,更多人在意識形態里不自覺地把它賦予了書畫的意義,實則信札對每個人來說感受都不盡同;書法家看書法,篆刻家看印章,史學家看文本……把信箋作為一個整體,也許它才是真實的完美,才意義更大,價值更長遠。

張之洞信札,內涵豐富

例如下面這則清末封疆大吏王之春的一通信札,就非常具有史料和學術價值:

其人歷任山西、安徽、廣西巡撫,還曾出訪過日俄德法四國做外事活動。八國聯軍攻佔北京以後,慈禧出逃西安,扔下一個爛攤子,等大臣們割地賠款以後才「迴鑾」。王巡撫的書信中就透露出一個歷史細節:「因籌賠巨款,皖中雖地瘠,民窮不能不稍急以難,而民生凋敝,比戶罄懸,又未便遇事徵求,惟節嗇一切斯於少助,消埃已耳。綜計各國共賠款四百五十兆以四厘行息,茲攤作四十年分……計項九百餘兆,歲增二千餘萬出款……宮殿正在修葺,迴鑾已定七月十九日由陝州至正定,一路新政之行……廢詩賦小楷,經濟特科亦仍舉行。」原來迴鑾之時,慈禧和光緒就一路上頒布新政,引入西方學科、廢除科舉考試。這反映了一段很重要的歷史,清王朝雖然不能扭轉自己傾覆的命運,但統治者在執政的最後,還是進行了力挽狂瀾的嘗試。

王之春的信札揭曉了慈禧和光緒逃亡後的歷史

當然,這裡需要指出,並非所有的手札內容都具有較好的史料和學術性,在明清官員中間,許多高官互賀節令、壽喜升遷的來往應酬信,都有師爺、幕僚代筆的現象。古代代筆主要是用館閣體小楷書寫,這種原本為科舉考試和官府文牒設計的手寫體工整嚴密,但匠氣十足。相比較宋元時期的手札,清代的書法和信箋的審美價值,顯然沒有超越文獻範疇之外更高的意義。

沒有書寫的年代,歷史不會給文化留下太多痕迹

在精美的箋紙上用毛筆書寫信札,是東方獨有的文化。古人行文中的禮節和思維,處處體現著國人「卑己尊人」的處世哲學,從稱謂語、提稱語到正文,從思慕語、祝願語到署名,書信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有自己的規則。

金農手札,書卷氣濃烈

例如,很多回信開頭會寫「接誦」,這是指接到對方來信,已經用心捧讀的意思;在文章結束,祝詞也很有講究,要和收信人的身份相適應。「順頌勛綏」是祝願對方早日陞官,「順頌商綏」是祝願對方生意興隆,「順頌道安」是祝福老師的教育事業越來越好……在信中,上款不能對人直呼其名,都是稱其字型大小。行文中也不出現「你」「我」「他」之類的代詞,而是使用「尊兄」「愚弟」「大人」等敬語。正文中出現自己,不論是寫「弟」或是自己名字,字體都要比其他文字小一號,表現自己的謙卑。

我們現在看這些東西,覺得套路很多,但是你要想想,古人的通信沒有我們頻繁,加上雙方可能遠隔千里、許久未見,一定有很多的心情要表達,這些『套路』正是把人的心情,用一種相對固定和體面的方式書面化,以不至於人在文字上失態。

在古代,尺牘之學是人基本交流的工具,這些體例古人從小學、時常用,就像現代人使用電腦和手機一樣,是他們的基本技能。我們只是距離他們的知識結構太過遙遠,面對一個陌生的書信體系如盲人摸象,其實書札文化在當時並不高深莫測。

趙之謙手札

中國傳統的書信文化是在不斷發展的,總趨勢是體例變得複雜高深。漢代司馬遷寫的書信就比較隨意,東晉王羲之的便箋就已經出現了些規矩;到了明清以後,書信的規矩達到了頂峰。其中,官場書信走了極端,不但要遵循前代規定,還發展出了用於恭維他人的駢文套話,幾乎每一種用途的書札都形成了一種標準文本。而那時的標準,恰好被今人偷而用之,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中國公文。

程式化會扼殺書信的真意。古人即便是用白話文,也可以寫得很好。尤其是家書當中,白話文反而流露出更深刻的感情,文筆絲毫不輸文言文。

新文化運動以後,白話文全面發展;但到了今天,我們的日常通訊都用不到寫信了,連簡訊都很少用。當代通信語言和口語在文字上已經沒有差異。這樣的微信時代,大約不會在文化史上留下太多痕迹。而古代的書信能留下這樣的東西給人欣賞,這對今天的我們來說莫不是一種財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之海 的精彩文章:

同樣是出家人,此兩人書法卻如此迥異!
楷書《百家姓》,太美了!看看你的姓氏有多美

TAG:書法之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