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長期投資策略能給你帶來豐厚的回報

長期投資策略能給你帶來豐厚的回報

今天來談談對長期投資策略的一些看法。

長期投資策略又叫做「買入並持有策略」,當然,這並不是說你應該買入一隻股,然後就把它拋到腦後一放就是一二十年。你應該選擇購入一隻有成長潛力的股票,然後持續關注這家公司的經營表現和利潤情況。每年、每季度,你都應該閱讀公司的報表,收集和了解相關信息。只要公司的發展狀況良好,你就應該繼續持有這隻股票,等待股票長期的升值,而不是為了短期的盈利賣掉這隻股票。作為長期投資者,你應該忽略股市的短期波動。因為各種各樣的消息和事件,股票價格每天都會變化,但只要你的目標是長期投資,這些短期的動蕩就與你毫無關係。作為長期投資者,你應該關心的是公司的長期經營發展趨勢。很多投資者是這樣來判斷一筆投資的好壞:如果我今天買進了一直股票,明天這隻股票漲了,那就說明我買對了,這隻股票是一直好股票。反過來說,如果第二天那隻股票下跌了,這些股民就會感到情緒不安,痛不欲生,認為自己選到的是垃圾股,這種想法是完全沒有道理的。

不論你買入哪種股票,你都不能從第二天的股價中判斷中這筆投資的好壞,你需要足夠的時間來做出理智的批判。股價的短期波動和公司的基本面信息沒有什麼聯繫。但是,從長期來看,公司的基本面信息情況對股價的長期走勢有著極大的影響。你應該追蹤公司基本面信息來追蹤你的投資表現,而不是看每日的股價波動。

舉個例子,1973年2月巴菲特開始購入華盛頓郵報公司的股票,他購入的價格大約是27美元每股,在這期間,華盛頓郵報公司的股價不斷下跌,最低的時候跌到了每股20.75美元。而巴菲特卻不為所動,繼續穩步購入,到了1973年10月,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已經成為了華盛頓郵報公司的最大外部投資者,巴菲特總共在這份報紙上投入了約1000萬美元的資金。時至今日,巴菲特仍持有這些股票,根據2009年巴菲特公司公布的年報,這些當年以1000萬美元買來的股票,到了2009年年底起市值已經到達了約3.57億美元。試想,當年華盛頓郵報公司的股票價格從每股27美元跌至每股20.75美元,跌幅為23%的時候,如果巴菲特為了止損二拋出這些股票,那麼他的這筆投資不但不會賺錢,還會賠掉一些資本,而巴菲特選擇了買入並長期持有的策略,從而獲得了豐厚的回報。這就是長期投資策略的美好之處,正是這種長期投資的心態和理念使得巴菲特從盲從的股市大眾中脫穎而出。

大量歷史數據告訴我們,長期投資策略的回報率要比短期投資策略高得多。可如今,在劇烈波動牛短熊長的A股市場,大部分的股民覺得長期投資策略依然行不通,依然選擇高頻的短線投機,能買到茅台、平安、格力、伊利、恆瑞等這種在中國股市穿越牛熊的好股並長期持有的投資者可謂是寥寥無幾。是的,如今的股市中充滿了高頻交易、頻繁交易,大型的金融機構已經不再靠人來進行交易,而是越來越多地依賴某些計算機演算法和交易軟體來做出自動的實時買賣決策。這些公司的口頭禪是:「在如今的動態市場里,你必須高頻地買賣股票,要不然就只能等著別人宰割。」雖然這是如今的一種風潮,但是他們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即使在今天的動態市場里,長期投資策略仍然比短期投資策略的收益高,這是無可辯論的事實。

另外長期投資策略還有一些額外的好處:第一,長期投資策略可以節省大量的交易成本,特別是印花稅和傭金。雖然目前的傭金費率較低,但印花稅依然保持在0.1%,別小看這個數字,上交所和深交所都是按照成交金額的0.1%向賣方收取印花稅,對於短線高頻交易的股民來說這可是不小的成本,大部分股民一年的收益還沒超過交易成本。我認識了一個股友,賬戶總資產2000萬左右,他用半倉進行短線波段交易,兩個月下來盈利180萬左右,但交易成本花了將近30多萬,如果一直保持這樣的交易頻率,交易成本將高得驚人; 第二,長期投資策略可以避免買到壞的股票;短線交易者往往很快就拋出手中的股票,這意味著需要把回收的資金再次投入到其他股票。即使前一次的投資賺了錢,要是再投資的時候選錯了股票,辛苦賺來的錢很容易就賠進去。更糟糕的是,除非你的後一筆交易可以幫你減稅。此外,短線交易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問題,那就是如果你頻繁地買賣股票,或者一下子持有很多股票,你就必然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對每一隻股票、每一筆買賣都進行足夠深入的研究。

股票投資其實很簡單,你只需要發現一家優秀的企業,然後以低於其內在價值的價格把這家公司的股票買到手,優秀的企業意味著誠實而又有能力的管理層,剩下的任務你都可以放心地交給管理層去辦,而你要做的,就是永遠地持有這隻股票。長期投資策略強調以合適的價格買入一隻有潛力的股票,然後長期持有,只要公司的基本面信息趨勢良好,你就不應該將這隻股票賣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聰明決策 的精彩文章:

TAG:聰明決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