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國前海軍部長萊曼說:外行談戰略,內行談後勤。自測一下,你是內行還是外行?

美國前海軍部長萊曼說:外行談戰略,內行談後勤。自測一下,你是內行還是外行?

各位網友大家好,今天繼續給大家連載20年前解放軍出版社的專著《戰爭離我們有多遠:張召忠點評軍事革命》

美國里根總統時期的海軍部長約翰.萊曼

如果按照使命任務劃分,常備國防力量可分兩種類型:一種是執行陸地、海上和空中正常防衛任務的正規軍,即我們常說的陸、海、空三軍。其核心任務是以武力保衛國家主權,所以應將其建設成一支能打硬仗的精銳戰鬥兵團。另一種是維護國家法律秩序和權益,維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武裝警察部隊或保安部隊,它們的任務是代表國家政府執法,同時執行一些守備性、防衛性、保障性任務。二者都是為了維護國家的安全利益,都是國防力量中的重要支柱,但在管理體制上應該有所區別,否則將對國防建設產生許多不利的影響。

軍隊是執行作戰任務的武裝集團,應該著力於建設精銳的戰鬥兵團,而非數量眾多、戰鬥力欠佳,只能看家護院的保安隊。如果把常備軍和保安隊混雜在一起,軍隊的效能就難以提高。少養兵,養精兵是指保持一支精銳的陸、海、空常備軍隊,而非某些守備性、防衛性、保障性或執法性的部隊。所謂軍政分開,主要是兩個概念:一是指正規軍和准軍事部隊分開;二是軍隊與社會分開。

在美國,有兩隻海軍部隊,一是兩洋艦隊,這是正規軍,是專門準備打仗的部隊;一是海岸警備隊,屬防衛型武裝,是看家護院的保安隊。海岸警備隊作為一支准軍事部隊,平時歸國家運輸部管轄,執行海上警察任務,以海上保安和海洋執法為主;戰時則歸海軍指揮,作為海上後備力量擔負保衛國家安全和一些作戰支援任務。海岸警備隊不佔用海軍軍費,卻為海軍分擔了大量近海防禦中的繁雜事務,從而使海軍得以把發展重點全部放在航母戰鬥群和兩棲戒備大隊等海上機動作戰力量的建設方面,而且常備軍員額和裝備數量也大大縮減。日本早就成立了海上保安廳,現有12127人。主要執行海上監視和巡邏任務,負責對領海和200海里專屬經濟區進行警戒、監視和管制,維護海上航道安全,監控海洋污染,執行海洋研究與測量,負責燈塔、燈標、無線電導航設施的管理與維護,發布航船布告及氣象預報等。平時在釣魚島、竹島(獨島)這類爭議島嶼附近巡邏的主要是海上保安廳的艦船,日本海軍艦隊一般不介入,但必要時可提供作戰支援。1992年,我國台灣國民黨軍隊撤消警備總部後,開始設立海岸巡防司令部,過去由陸軍和海軍擔負的海岸巡防任務移交給海岸巡防司令部接管。平時以緝私、緝毒和維持社會治安等任務為主,戰時可支援軍事作戰。由於海峽兩岸在漁業、輯私、偷渡、防治犯罪等方面存在糾紛較多,且金門、馬祖等外島距離大陸很近,所以在敏感海域執行巡邏的部隊基本上是專門組建的保七中隊,以便在發生意外事端的情況下有一個緩衝的餘地。

正規軍和保安隊分開管理便於執法和與國際慣例接軌。1994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正式生效後,沿海國除擁有12海里領海外,還可享有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和350公里的大陸架。這種新的國際法制度雖然使沿海國海洋國土面積大大拓展,但同時也帶來了一個問題,即在海洋資源、海上島礁和海洋權益爭端日趨嚴重的情況下,沿海國如何保護海洋權益和海上安全?國際海洋法生效後,12海里領海已經不再是護城河的概念,海軍也不再是近岸防衛或要塞防禦式的海上力量,其海上作戰範圍必須延伸到200海里以外。在這種情況下,海軍的主要任務是什麼,是進行日常的中遠海域海上作戰和巡邏,近岸海域、沿海地帶或要塞的防禦,還是護漁、護航、保島、守礁、緝毒、輯私、反海盜或搜索救援?世界上實力最強的美國海軍,也只能完成其中的一兩項任務,如果一支二流或三流海軍要想全部包攬如此眾多的任務其難度可想而知。新安全環境下,國際上逐漸形成這樣的共識:海軍是進行海戰的正規軍,如果在平時過多地介入日常護漁、護航、保島、守礁、緝毒、輯私、反海盜、維護海洋資源、控制海上污染等海上執法之類的任務,有「殺雞用牛刀」之嫌,容易引起一些負面效應。特別是海軍艦隊不便於在敏感海域、爭議島礁地帶活動,處理不好很容易引起誤會,有損軍隊形象,甚至導致不必要的海上武裝衝突或局部戰爭。為此,許多海洋國家都傾向於組建海岸警備隊之類的准軍事部隊來執法,以降低風險和加強政府的執法力度。組建這樣的准軍事部隊還有個潛在的好處,就是不佔用軍費數額,其艦艇和裝備數量也不計入海軍實力,所以有利於維護國家愛好和平、縮減軍隊和軍費的形象。因此,正規軍和國家政府的准軍事部隊分開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重要趨勢。

軍政分開的另一層含義是軍隊的社會化問題。發達國家推行市場經濟,所以把軍隊看作是一個大型企業,軍人是這個企業中的僱員,軍人與軍隊是僱員與僱主的關係,在本質上是合同和契約的關係。軍人到軍隊服役,軍隊付給足夠的薪金,僅此而已。軍隊不會為軍人建造住房,也不必為軍官配車,更不用幫助軍人家屬或子女安排工作,甚至連軍人的軍裝、帽徽也要自己掏錢購買。軍人退役或退休,說聲拜拜,走人了事,從此與軍隊脫鉤。這種看似無情無義的做法細琢磨起來其實很有必要,軍隊是以準備打仗為宗旨的,所以必須要精幹頂用,不能把軍隊搞成一個小社會,罈罈罐罐一大堆,拿不走,放不下,扔不掉,只能把這個大包袱背起來。軍隊是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軍人是社會中的一員,許多事情都能依託社會解決,所以沒有多大必要自己再另搞一套。21世紀將進入一個信息時代,這種「小而全、大而全」的農業時代的做法如果不拋棄,將很難與時代同步。

樹木生長有這樣的自然規律:在養分一定的情況下,如果枝叉過多,主幹就吸收不到足夠的營養,很容易造成瘋長,即看上去枝繁葉茂,其實主幹已經枯萎。軍隊的任務是打贏戰爭,這是主幹,凡是與其無直接關係的枝葉旁叉都應該下決心砍掉,否則,這個主幹勢必因養分缺乏而枯萎,沒有生氣和活力。如此說來,軍隊編製體制改革也非常簡單,其實就是一個修理枝叉的事情,但如何修理卻是個不小的難題。就突出主幹而言,似應注意這樣兩個問題:一是平戰分開;二是戰勤分開。

平時和戰時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戰略概念,和平時期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軍費佔國民經濟總產值的比率一般只能保持在5%以下;戰爭時期以打贏戰爭為主,所以擴軍備戰、軍工生產和戰爭動員是主要的軍事活動,軍費開支所佔比率通常在20-30%以上。如果平戰不分、軍政不分,就容易混淆平戰的概念,不僅經濟建設搞不好,軍隊建設也搞不上去。因此,各國在軍事編製改革中的一項重要措施,就是平戰分開。所謂平戰分開,是指平時盡量少養兵,以便集中精力搞好經濟建設;戰時可通過發布動員令來集中戰爭潛力,以打贏戰爭。冷戰結束之後,許多國家都在紛紛裁軍和撤軍,有的國家裁減的軍隊員額達100-150萬人之多,裁減比例高達50%以上就是這個道理。

軍備控制和兵員裁減往往都是在國際條約和國際監督機制下被迫進行,為什麼近年來各國幾乎都出於自願,紛紛主動裁減軍隊呢?道理很簡單,和平時期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能用龐大的軍費來養那麼多兵,這就是美國人所說的「和平紅利」。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刀闊斧裁減軍隊的同時,許多國家都非常重視加強預備役部隊和動員機制的建設,以保存軍事實力和保持戰爭潛力。加強預備役部隊建設並不是加強步兵之類的常規兵力建設,而是指加強機械化、電子化、飛行化等技術兵種和部隊的建設,發達國家基本上是用現役部隊裁減下來的優秀官兵和接近服役期限的艦艇、飛機、坦克和火炮等技術兵器,來充實和裝備預備役部隊。在國防動員方面,也不再是傳統的單純進行兵員動員的概念,而是重視現代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動員,主要是突出國民經濟動員和交通運輸動員。

所謂戰勤分開,是指作戰部隊與勤務部隊分開,重點突出和加強作戰部隊建設。其中,最重要的是突出信息化部隊、數字化部隊、快速反應部隊和特種作戰部隊的建設,主要目的是適應和平時期危機、衝突、高技術局部戰爭和非戰爭行動的需要;其次是突出海軍、空軍、導彈、航天等高技術軍兵種,以及海軍陸戰隊、陸軍航空兵、裝甲兵、空降兵、炮兵等機械化、飛行化部隊的建設,以滿足現代高技術局部戰爭的需要。

陸軍中的步兵等常規兵種和部隊,以及集團軍、軍區等大型指揮機關是這次大規模裁減的主要對象,主要發達國家在這方面的裁減比例達20-30%以上,裁減的主要方法是「拆廟」,即整建制撤消。前蘇聯陸軍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就裁減了30萬人,解散了21個合成師、2個軍區、2個合成集團軍和5個步兵軍。在一線作戰部隊、特別是陸軍部隊普遍面臨裁減的情況下,處於二線或附屬及支援性的勤務部隊自然更有動大手術的必要。長期的和平環境和健全的社會保障機制,使軍隊感到沒有太大必要再繼續獨搞一套,所以院校、醫院、後勤、科研、文娛、體育、基地、設施等保障性和支援性部門,都面臨大規模裁減與合併,除軍隊特有的、必需的可少量保留的以外,只要是與地方重複的、兼容的或依託社會能夠解決的就下決心撤消,以減少軍費開支,使作戰部隊更加精幹頂用。

——本文摘自《戰爭離我們有多遠:

張召忠點評軍事革命》

第五部:走向未來。第22章:重塑鐵軍。P528

截稿至:1998年10月。 解放軍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次印刷

局座召忠

微信號:zhangzhaozhong4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召忠 的精彩文章:

最近,讓普京糟心的事兒有點多

TAG:張召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