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物「微紀錄」展現浩瀚中華文明

文物「微紀錄」展現浩瀚中華文明

每集5分鐘講一件文物,共100集——春節期間,以我國文物珍品為題材的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在中央電視台重播。2018年元旦期間,這部紀錄片在央視紀錄頻道晚間黃金檔首播,好評度不亞於英國BBC製作的經典大片。

《如果國寶會說話》是中宣部、國家文物局和中央電視台共同策劃完成的國家涵養工程,由央視紀錄頻道承製。該片拍攝了近百家博物館和考古研究所、50餘處考古遺址,從我國海量的珍貴文物中精選100件作為「主角」,讓沉靜的國寶「開口」講述自身傳奇。讓觀眾由此感知文物背後的文化大世界,感受中華文明的豐厚與浩瀚。

用文物定位時代

《如果國寶會說話》選擇的每件文物都是一個時代的坐標。比如首先亮相的仰韶文化人頭壺,製作於6000年至6500年前,呈現了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創造與社會形態,代表了人類最初的自我凝望;賈湖骨笛取材於鶴骨,出土於距今7800年至9000年的華夏先民史前聚落遺址,是世界上最早的吹奏樂器,它的意義不僅在於揭示了史前時代風貌,更以具備七音階甚至變化音級的屬性凸顯了先民驚人的創造力,對人類音樂文化進程的推動作用不言而喻。8000年的歷史長河,這些具有時代指向性的文物猶如在浩瀚的文明天際中精準定位,讓觀眾清晰地看見華夏歷史,看到中華文明的發展脈絡與價值理念。

在影像呈現上,通過微距攝影將深藏在博物館、只能隔著玻璃看的國寶拍得纖毫畢現,多角度展示它們的美輪美奐,而多種視效手段的運用給人以心靈的震撼。《人頭壺》一集,將人頭壺置於一片浩瀚星空之下,這是中華先民對世界的凝望,也揭示出「世界各大古老文明的覺醒大約都從人像藝術的誕生開始」的事實。著名作曲家陳其鋼擔綱的配樂旋律優美,與精緻的影像、清新的解說相得益彰。

該片總導演徐歡對記者說:「這部紀錄片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發展的視頻索引,見證了文物作為文明地標的推進與改變。通過文物來展示文明,向觀眾打開一扇了解中華文化的窗戶,是該片最重要的意義所在。」

國寶「活」起來

作為一部文化信息非常密集的大型紀錄片,如何適應媒體融合的表達與傳播需求?《如果國寶會說話》著力以新視角、微表達,引人入勝的故事手法揭秘中華文物之美,真正讓國寶「活」起來、火起來。「該片摒棄渲染獵奇和神秘的曲折表述,也避免了高冷的學術性敘事。採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嘗試跟觀眾平等對話。」徐歡告訴記者。

每集5分鐘「微紀錄」,文物不再是冷冰冰的,而是變成一個個鮮活的故事:越王劍不光是一柄君王佩劍,還濃縮著吳越爭霸那段曲折跌宕的歷史;太陽神鳥金箔並不只是一塊好看的金片,它代表了三星堆先民對太陽的崇拜以及爐火純青的鍛金技術。《虎符》一集不僅講述了「這隻萌萌的銅老虎」,也讓觀眾明白為什麼「符」「合」了才能成功:只有兩半虎符完全吻合,軍隊才能行動。

作為歷史人文類紀錄片領域的創新之作,《如果國寶會說話》契合了現代人的信息接受方式,在介紹文物知識的同時,也引發觀眾對中華文明的探究和思考。

讓觀眾感受文明脈動

據統計,截至2月7日,《如果國寶會說話》央視網視頻播放達8329萬次,獨立訪問人數達5981萬;海外社交平台瀏覽量約100萬次,獨立訪問用戶60萬人。同時,央視紀錄頻道在新浪微博開設的「如果國寶會說話」話題閱讀量突破1.1億。

《如果國寶會說話》用精緻唯美、新鮮活潑的表達方式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央視紀錄頻道則基於全程大數據分析,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無縫結合,運用先進的科技呈現手法,結合最新的設計理念,通過各類融媒體產品讓文物「活」起來,讓文物走進大眾視野。央視紀錄頻道製片人、《如果國寶會說話》宣推總策劃李艷峰介紹:「節目播出期間,紀錄頻道攜手國家文物局、國家旅遊局、國家博物館等多家機構,發起了各類線下活動。這些活動得到了觀眾的廣泛關注和積极參与,成功拉近了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與古老文物之間的距離,形成了良好的互動效果。」

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張同道指出,這部紀錄片是文明根脈上綻放的藝術之花,「在新媒體崛起、碎片化閱讀的現代社會,如何讓國寶攜帶著文明信息、踩著美學節奏走近年輕人,《如果國寶會說話》做出了勇敢的嘗試。短視頻並不止於時間短,也是輕靈時尚的現代表達,給遙遠歷史一個今日切口,讓觀眾感受文明的脈動」。

(記者 牛夢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文化傳媒網 的精彩文章:

鬥魚將重資打造「主播星計劃」
2018年藝考開鑼:調整專業設置,迎合行業需求

TAG:中國文化傳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