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陝歷博基本陳列第二展廳詳細講解詞

陝歷博基本陳列第二展廳詳細講解詞

第二展廳

注:紅色字自己感覺較為重要

講解思路:整個展廳分為漢與魏晉南北朝兩個模塊,一個是大一統的帝國,一個是混亂的分裂年代對比明顯。

漢代從政治、經濟、社會生活、漢與匈奴(軍事)四個方面介紹,著重突出在大一統時代下,陝西作為西漢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所展現的帝國雄風。

魏晉南北朝則著重表現出陝西已經成為最黑暗年代的混亂中心,和民族大融合的中心舞台。

歡迎大家來到我們陝西歷史博物館的第二展廳,在這個展廳里陳列著自西漢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物。在這個時代里,陝西既能成為當時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之後又可以成為亂世中最混亂的角斗場。可以說陝西就是我們這個國家這這個時代的縮影,換句話來說,就是這時的陝西是怎麼樣的,我們的國家就是怎麼樣的。

那麼接下來,我們便從秦之後的我國第一個鼎盛的封建王朝——漢朝講起吧

因為秦國的暴政,秦始皇死後的不久,在大澤山的陳勝吳廣就掀起了我國古代第一次農民起義,推翻了秦朝的統治。而這時起義軍中的項羽在巨鹿之戰中打敗秦國將領章邯,劉邦攻破秦都咸陽城,標誌著秦朝的統治正式結束。

之後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封地為漢中,兩人就開始了為期四年的楚漢爭霸,最後以項羽烏江自刎,劉邦奪取天下而告終,西漢王朝建立。

在漢朝長達四百二十六年的統治之中,我國最早的農業科技著作《汜勝之書》於此時完成,早期的數學著作《九章算術》《周髀(音同比)算經》都在此時出現,最早的官辦高等教育機構太學,最早的國家圖書館都在此時成立,太史公司馬遷在這裡完成了他即將會流芳百世、光耀古今的不朽巨著——《史記》,大漢的名將們帶領著他們的軍隊將北方的匈奴打的俯首稱臣,大漢的文人們用辭藻華麗、恢弘大氣的漢賦來讚美這個美好的時代,驕傲與大氣成為了這個時代最完美的註解。

那麼在帶領大家參觀這個展廳的文物之前,我先帶大家看一下旁邊的放在門口最顯眼的這個地方的一張圖,大家請往這邊看 ̄  ̄)σ

這個圖上是四件瓦當,因為上面的紋飾內容,我們稱它為四神瓦當。所謂四神,便是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和北玄武,為什麼要把這四件瓦當擺在門口這麼顯眼的位置呢?因為它最能體現我們漢代的藝術審美了,讀懂了它,我們便能夠更好的讀懂我們漢代的其他文物了。

所謂瓦當,即就是古代房屋屋脊所露出來的那一部分的瓦片,因為最能被人所注意到,所以便成了很好的建築裝飾。而漢代則是瓦當的一個繁榮時期,因為社會生活的長治久安,各種大型宮殿和平民建築開始興建,而瓦當文化也隨之發展起來。所以說漢代各種各樣的瓦當就是漢代社會穩定繁榮的明證,而四神瓦當則是漢代瓦當中最具代表性的了。

在漢代的文物中,不僅僅是瓦當,四神都是常見的裝飾題材,為何漢人會對四神情有獨鍾呢?因為四神它本身的神秘色彩和它所衍生出來的規矩理念。

漢代時候,當時人們對於神仙傳說是很熱衷的,至於原因我先賣個關子,等後面講那一件文物的時候我會給大家說為什麼漢代人會特別喜歡這種帶有神話色彩的東西。我們先來講四神它所衍生出的規矩理念。

四神各代表一個方位,東為青龍,主萬物生長,代表春天。與它相對的西方白虎,就主死亡,代表秋天,因為在秋季,萬物凋零。我們常見古代的影視劇中會把一個犯人秋後問斬,就是因為秋季萬物凋零,人死也符合自然之道。

下面的是代表南邊的南方之神——朱雀,朱雀是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神鳥,它鳳頭、鷹嘴、魚尾。現在我們西安市還有一個古城門叫朱雀門,因為它是唐長安城皇城的正南門,皇城的中軸線朱雀大街從它門下穿過。在它北邊也有與之對應的玄武門,我們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就發生於此。可能有些朋友會問,為什麼有朱雀門和玄武門,那為什麼沒有青龍門和白虎門呢?因為古代龍代表著皇帝,以龍來命名城門不太合適,有損皇帝威嚴,而白虎則代表著死亡,不太吉利,所以古代城門並不會以這兩個名字命名。

與朱雀瓦當相對的就是代表北方的玄武了,玄武是龜和蛇的合體,為北方之神。它還有一個名字叫真武大帝,是道教供奉的神。它掌管北方,因為根據陰陽五行的說法,它北方和水對應,所以玄武也被看做水神,很受民間重視。

所以四神其實就代表四方規矩的意思,而只有在和平穩定的時期,人們才會把規矩看的如此重要,因為只有規矩才能維護社會的穩定。

大家可能會覺得這瓦當上面的四神圖案很簡樸,甚至也不怎麼好看,但是漢代這種剛從奴隸社會邁向文明社會時這種古樸、雄渾、奔放的的氣勢,卻是後世再也難以企及的了。

唯一在這種雄壯氣勢上能夠媲美漢代的就是唐代了,但是唐代是經過胡漢文化交融之後產生,帶有「胡氣」。而漢代的氣質更能體現出本土漢民族的原始氣息,是漢人在對世界征服過程中那種氣勢古拙的美。

所以說漢代的瓦當是漢代審美藝術最好的見證,那麼我們便詳細的了解一下漢代瓦當。

有一個說法叫「秦磚漢瓦」,說的是秦漢時期建築藝術的昌盛,而這些瓦當則就是當時宮殿樓宇最好的證明。而漢代瓦當以其數量之多,質量之精,時代特徵之鮮明,文化內涵之豐富,把中國古代的瓦當藝術推向了最高峰。

瓦當最早可以追溯西周時期,真正成型於春秋戰國時期,瓦當上刻的紋飾或者符號都能反應出當時的藝術審美。我們根據瓦當上的紋飾可以把瓦當分為兩類,一類上面是圖畫,我們可以稱之為「畫當」,另一類上面刻字,可稱之為「字當」。我們前面所講的四神瓦當就是畫當,而大家面前的這些瓦當則是字當。

這些瓦當上的文字就是當時那個龐大王朝的縮影,它的字體應為篆書,也能夠反應出我們那個時代書法藝術的成就。有些字和我們現代的字已經有點相似了,我先先來帶著大家認一認。

我們從第一排第一個開始,第一個應該是「與天無極」,接下來是「大宜子孫」、「千秋萬歲」、還有「億年無疆」、「長樂未央」,未央的意思是未完,所以長樂未央就是長久的歡樂還未完,最後一個「萬歲」。我們可以發現這些瓦當上的文字大都是些祝福話。

第二排第一個「都司空瓦」,漢代有官職叫都司空令丞,所以這個瓦當應是當時都司空官署的瓦當,接下來的則是「與華無極」、「冢上」,冢是墳墓的意思,所以這個瓦是古代墳上的瓦,然後是「與華相宜」、「都司空瓦」又是一個都司空瓦,最後一個是「折風闕當」,而由此可見瓦當上的文字也有表示建築名稱的作用。

第三排「上林」,漢代有一個皇家園林名叫上林苑,這個瓦當應該是上林苑裡面建築上的,而後面則是「羽陽千歲」古代有一個宮殿叫羽陽宮,這個瓦當應當就是這兒的,「年宮」、「石室朝神宮」,「永保國囫」,「延年」。

第四排「長陵東當」,長陵是漢高祖劉邦的陵墓,所以這個瓦當就是長陵東邊的瓦當,後面這個名字有些長「長樂未央延年永壽昌」吉祥話,「冢上大當」,墳上的大瓦片,「千秋萬歲與天無極」,「永受嘉福」,最後一個「長宜子孫」。

最後一排「張氏(是)冢當」張家墳上的瓦當,第二個是「李」這個是李家的瓦當,「關」關家的,「上林」皇帝家的,「長陵西神」長陵,所以這個是漢高祖劉邦的,最後一個「馬」,應該是馬家的。

所以我們可以看見這個漢代瓦當上的文字大都是人們對於當時社會生活的美好期望,它上面的文字和圖案也成了漢代工匠們展示藝術創造了的平台,而我們接下來要看的一件國寶級文物就向我們展示了漢代頂尖的藝術水準。

璽印製度是我國古代很重要的一個制度,因為在古代的溝通交流不像今天這麼方便,那時候的印章就是一個人身份的重要憑證。而在秦代,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車同軌,書同文,總得來說就是將天下的事物都做了一個規範,而印璽制度就是其中一個方面。漢代的文獻《舊漢儀》中有「天子獨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敢用。」也就是說只有皇帝和皇后的印章才能叫璽,其他的只能叫印,也只有皇帝和皇后才能使用玉做的印,玉璽之名也由此而來。

這件皇后之璽是用新疆和田的羊脂玉雕刻而成的,而我們知道和田的羊脂玉玉質溫潤潔白,極具觀賞價值,它的上面雕刻著一隻螭虎,而螭虎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代表著權勢和力量,威壓百獸。底下的一面刻著皇后之璽四字的陰文篆書,筆力均勻流暢,雕刻刀法自然嫻熟,可見當時的篆刻藝術已經十分高超了。

而這件玉璽的發現之地距離漢高祖劉邦和皇后呂雉的合葬墓越一公里,人們由此推測這枚玉璽的主人有可能是哪位傳奇皇后呂雉。(現在的是複製品,真品被國家博物館借走了)當年這枚皇后之璽是被咸陽的一個小朋友當做石頭踢回家的,後來他父母拿到文物保護局一看,是漢代的皇后玉璽。而這件事也驚動的當時正直文革在北京做著女皇夢的江青,她下令要將這件皇后之璽調到北京,但是根據文物保護的有關規定,這件皇后之璽應該屬於陝西省,由陝西歷史博物館保管,在文物工作者的堅持下,這件皇后之璽才最終保存在我們博物館裡。

而我一進展廳就給大家講四神瓦當的時候說漢代時候對於神話傳說是很崇尚的,大家從面前的這件玉印上的螭虎也可以看出來,那這是什麼原因呢?

這和漢代的社會文化的傳承有關。我們知道有句話叫「漢承秦制」,就是說漢代繼承了秦代的政治制度,但是它並沒有繼承代表北方文化秦代文化。那它繼承的是哪兒的文化呢?是南方楚文化。

我們後面的這幾件陶俑便能向我們證明漢代的文化傳承。

這些陶俑它的姿態端莊恬靜,體型纖瘦,因為在漢代的時候是以瘦為美,傳說中漢代的一個皇后趙飛燕可以在人手掌上起舞,可見其姿態之輕盈。而在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中論對瘦以楚國最為推崇,有句話叫做「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不僅女子以瘦為美,男子也勒緊自己的腰出門。

還有一點可以為漢文化承襲於楚文化做出證明,那便是漢高祖劉邦是江蘇沛縣人,那個地方在戰國時期屬於楚國,而跟著劉邦的開國元勛如蕭何、樊噲等人都是楚人,所以漢代的文藝與審美上都保持了南楚的鄉土本色,因此不了解這一點,是很難理解漢代藝術的。

那楚文化是怎樣的呢?它從莊子到屈原,從《逍遙遊》到《山海經》在到《離騷》,它始終保持著對世界的浪漫幻想和對遠古神話的崇拜,而這種浪漫精神在漢代身上很好的繼承了下來。所以南方的浪漫精神和北方的理性精神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我們中華民族既浪漫又保守,既崇拜英雄又崇尚中庸的精神內核。

而我們接下來要講的另一件國寶級文物就為我們很好的展示出了漢人繼承了楚人的浪漫血液,對於古代神話傳說的推崇和長生不老的幻想。 ̄  ̄)σ

大家面前這件金光燦燦的文物名叫鎏金銀竹節銅熏爐,這件熏爐呢,它的質地其實是銅的,然後整體鎏金,局部鎏銀,整體上莊重大氣,顯然不是一般人能擁有的,而從另一個方面我們也能略窺它的主人身份一二。

大家來跟著我數一數,這件熏爐的底座有兩條蟠龍,五節竹節形的柄上有三條龍將上面的熏爐托起,上面熏爐上有四條金龍,在煙雲波濤中騰飛,這個熏爐一共有九條金龍。我們知道九在我國古代是一個極為尊貴的數字,而它底下的竹節有五節,九和五就構成了所謂的九五至尊,所以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這件熏爐是皇帝的東西。在《易經·乾卦》中說「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孔穎達疏:「言九五,陽氣盛至於天,故云『飛龍在天』。此自然之象,猶若聖人有龍德、飛騰而居天位。後因以「九五」指帝位。

其實從這件熏爐的外側銘文中我們也可以知道這是當時皇室放在未央宮的一件熏爐,後來皇帝的姐姐陽信長公主出嫁時作為陪嫁,為長公主所有。

為什麼說這件銅熏爐能反應出當時人們對於神話的推崇呢?因為這件熏爐的形制是博山形,博山是古代傳說中的一座海上仙山。而當熏爐中的熏香裊裊升起的時候,就像仙山周圍的雲霧一般,這其實也體現了當時的統治者想長生不老的意圖。但誰能長生不老呢?那些曾經擁有這件熏爐的人都已經化為塵土,只剩下這座熏爐在這裡向人們講述著數千年前的那段歷史。

其實不論是品類繁多的漢代瓦當,還是工藝精湛的皇后之璽和光彩奪目的銅熏爐,它都是建立在漢代繁榮的經濟和穩定的社會基礎之上的。

那我們接下來便看一下漢代當時的經濟狀況。

其實漢代剛剛建立的時候,因為數十年的戰亂,所以百姓生活困頓,百業凋零。史書上記載「漢興,接秦之弊,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也就是說在這個時候因為饑荒出現了人吃人的現象,而一些平民為了活命不得已賣掉妻兒或者自賣為奴。

在這種情況下,漢代的統治者大都實行「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統治政策,而經過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七十年的治理,經濟終於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為大漢盛世的到來創造了基礎。而我們面前的這些鐵農具就是當時農民們的生存工具,正是他們的辛勤勞動,才換來了後來西漢王朝的輝煌。

在漢代的時候鐵農具和耕牛已經在農業生產中被大量應用了,在農業科學家和農民的長期實踐中,新的農具開始出現。大家面前的這件鐵鏵就是當時使用的農具,它的出現證明了我國使用這件農具的時間比歐洲要早了一千年。

而這邊的陶器則向我們反應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情況。

這些陶家禽它們其實是喪葬器,也就是說它們是陪葬用的。因為古代有一種「事死如事生」的喪葬理念,也就是說一個人生前是怎麼樣的,他死後也應該怎麼樣,死亡只不過是換了一個地居住而已。所以這些喪葬器就為我們很好的展現了當時人們的生活情況。

這些陶家禽中有陶雞,陶豬,陶牛等,可見在當時人們的主要肉食來源。但是牛肉在當時並不能吃的,因為在古代,特別是漢代,牛作為重要的農業勞作力,殺耕牛是要被處死的。

那麼其實這些陶家禽也可以反應出當時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優越。經過漢初的勵精圖治之後,百姓的生活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

農業的進步使糧食產量大幅提高,儲量設備也隨之增多,這邊的陶囷(qun三聲)和陶倉就是當時關中地區常用的儲糧設備。

而除了農業技術的發展,漢代的手工業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西漢時期隨著社會的穩定,手工業也有很大進步和發展,這時候的手工業規模大、分工變細、工藝也變的精良。這些手工業中,以紡織業、冶鑄業、制漆業的成就最為突出。

這邊的這些西漢的瓷鍾(音同鍾)已經有兩千年的歷史了,但是它的顏色依舊鮮艷亮麗,可見那時候制陶業工藝的精湛。而這一時期的陶器則開始向更加優美的瓷器所過度,我國考古學家則發現我國最早的瓷器就是在東漢晚期時候出現的。

真正意義的瓷器出現在東漢時期的浙江越窯,稱之為青瓷。其燒結溫度已經接近現代青瓷的標準達到1300攝氏度。東漢以前一些燒結較好的稱之為原始青瓷,是東漢青瓷燒成的發展價段,屬於半陶半瓷。

而除了制陶業,漢代的玉器製造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它主要的貢獻就是四個字——承前啟後。

漢代玉器繼承了戰國時代玉器的傳統,並且有所繼承和發展。根據器形和用途的不同,漢代玉器可分為四大類:儀禮用玉;葬玉;玉裝飾品;玉工藝品,其中以喪葬玉數量最多。

漢代玉器它的雕刻風格也由以前的抽象主義變成了寫實主義,這種寫實的手法更是表現出漢代人對於現世生活的熱愛,這種對於生命力的體現,是以前的玉器製造所不能企及的。

而大家面前的這件玉蟬是喪葬玉的常見類型,人死後一般會把玉蟬放在口中。因為蟬它的生命處於循環往複的過程,所以古人希望可以像它一樣能夠破繭重生。

而在玉蟬上方的這些銅鏡便能反應出我們當時青銅製造工藝。

因為鐵器的出現和大量應用,青銅器已經不像以前在人們的生活在佔有重要作用了,但是青銅製造工藝卻並沒有衰退。工匠們把研究方向轉向了青銅鏡的這些方面,所以在漢代,青銅鏡的製造工藝有了很大的進步。

而我們面前的這些銅鏡中,以其中的四神規矩鏡價值最高,在古董市場有一句順口溜:「一方規矩鏡,不惜擲千金。」可見四神規矩鏡的價值。

我們剛一進展廳就給大家講了四神瓦當,這裡又有四神規矩鏡,可見四神所代表的這種規矩理念體現在漢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這個規矩鏡的神秘之處就在於它上面均勻分布的「TLV」的字元了,關於這三個字元所代表的含義,專家們眾說紛紜,而我比較認可的一種觀點是——

我們首先來看整個銅鏡是圓形的,中間則有一個方框,它體現了我國古代天圓地方的思想理念。所以在代表地的方框上有每一面都有一個「T」,像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天柱,支撐著天空;而在的四個角都有與之相對應的「V」,它的形狀類似於古代的「規」,也就是我們現代的圓規,而另一個符號「L」則形似我國古代的「矩」,也就是角尺,兩者合稱「規矩」,所以這也是四神規矩鏡名稱的由來之一。而規和矩位於方圓之中,也代表著天地間運行的規則,反應出我們古人的宇宙觀還有「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道理。

我們常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所以說這些工藝精湛的手工藝品它都是在當時繁榮的經濟實力上才有的。而經過漢初七十年的經濟恢復,史書上記載當時國庫裡面穿錢的繩子都已經腐朽,而長安和各地的糧庫的糧食都發霉了,可見當時漢朝國力之強,而作為西漢國都的長安成為當時最繁華的地區。

而這邊的文物則就最直觀的向我們反應了當時漢代的經濟繁榮。

在漢代最先在長安城建立起來的商業市場是「西市」,後來又開設了「東市」,之後又一共開設了九市。班固在《兩都賦》中說到了當時長安市場的盛況「九市開場,貨別隧分」,「人不得顧,車不得旋」,反應了當時長安市場上人車相擠的情況。長安及附近高官巨賈眾多,極盡繁華,在當時的五陵原是著名的富人居住區和商業區,後世的人們就以「五陵少年」代指紈絝子弟。

而我們面前的這些文物就是當年長安商業繁榮的證明。 這前面幾件文物名叫銅範,簡單來說,它就是當時漢代的印鈔機,我們所看見的銅錢就是從這裡的模具所製造出來的。而右邊就是我們漢代當時所使用的五銖錢還有半兩錢。

這些銅錢都是平時人們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而我們接下來要看則是當時國家金庫裡面的錢。

這些金光燦燦東西我就是不講它也在這個展廳里很吸引人的,這些金餅在當時不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它是作為皇帝賞賜、贈禮或者和域外的大額交易時才使用的。

而這些金餅的含金量達百分之九十五,可以說含金量是很高了,而一下把一堆金餅放成一堆估計也只有我們陝西歷史博物館了,因為實在是太多了。

而經濟如此昌盛,當時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我們接下來便來看一下當時社會生活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文物。

這件文物名叫彩繪雁魚銅燈,是西漢時期的「環保檯燈」。為什麼這麼說呢?大家聽我講完它的構造就明白了。

它的整體呈大雁回首銜魚的造型,燈就放在魚的這個位置,而在這裡點亮燈油之後,產生的油煙會順著大雁的脖子導入它的身體中,而它的腹內盛有清水,油煙會在這裡有初步的凈化,避免了對環境的污染。

而且這件銅燈的燈罩不僅可以擋風還可以調節亮度,可以說的上是兩千多年前的「豪華型檯燈」了。

而我們這一塊講的主要是漢代的生活與科技,所以這兒的文物都為我們反應出當時人們生活狀態。

作為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紙在這個時候就已經被發明了,因為我們發現了最早的紙——灞橋紙殘片。我們以前的歷史課本上都說是東漢的蔡倫發明了紙,而這些灞橋紙的發現將我國紙的發明時期提早了兩百年,我們歷史課本上的說法也改成了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經過文景之治,到漢武帝的時候,國力強盛,要錢有錢要人有人,所以漢武帝就對他北邊的鄰居——匈奴人打起了主意。

匈奴人確實不是一個好鄰居,他們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游牧民族,因為不事生產,所以每次在缺少糧食的時候,他們便會想起在他們那邊的漢人,所以經常過來燒殺搶掠。

而我們要清楚匈奴人是不生產糧食的,他們鐵的產量也很少,加上漢朝向他們限制出口鐵,所以他們在和漢朝打仗的時候經常會拉上一幫給他們提供糧食和鐵器的小兄弟,這些小兄弟就是位於他們西邊的小國家,當時漢人叫這裡為西域。

西漢剛建立的時候因為百廢待興,所以很難對付北方強大的匈奴,所以他們就和匈奴主要以和親為主。雖然我們書上說漢與匈奴和親加強了雙方文化交流,創造了和平,和親公主是和平使者什麼什麼的,但是,這其實是一件很屈辱的事情,因為我相信沒有一個人會自願的把自己的女兒嫁到一個荒涼野蠻的地方,更何況她還是皇帝的女兒,所以說和親其實也只是被逼的無奈之舉。

漢武帝的時候,國力強盛,他終於挺起了自己的腰桿,向北方的匈奴準備好了他親手磨的屠刀。但在向匈奴出兵之前,他得先處理了另一些人,這些人就是匈奴的小兄弟們——西域諸國。

於是漢武帝任命張騫為使臣,出使西域準備聯合西域的大月氏共同攻擊匈奴。張騫從長安出發,在經過河西走廊也就是寧夏甘肅一帶時卻被匈奴人給俘虜了,張騫在匈奴一待就是十年,十年後終於抵達了大月氏。但是他並沒有說服大月氏,只好回國,而在回國的時候他特意走了另一條線路,就是為了避開匈奴,但是似乎匈奴人在他的身上裝了定位儀一樣,他又一次「幸運地」被匈奴給抓住了。不過這一次沒過多久他就趁著匈奴內亂偷偷跑了出來,跟著隨從兩個回到了長安,而十年前一共有一百多人。

而這條通往西域的路第一次被漢人所打開,它就像在石頭中鑿出了一條溝通東西方文化家交往的通道一樣,所以我們稱之為「鑿空西域」。

因為張騫在匈奴待了十年,所以對匈奴十分了解,因此在漢武帝派大將衛青出征西域的時候,張騫作為行軍參謀立下了大功,得到了當時軍人的最高榮耀——封候。

而提到封候就不得不提漢代一位如流星般划過的英雄人物——霍去病。

霍去病它舅是漢代的名將衛青,十七歲時就勇冠三軍,率八百騎兵,殺死兩千多名匈奴敵人,當時就被封為冠軍侯,得到了大部分軍人一生也難以得到的榮譽。

他和衛青三次率軍深入大漠,將匈奴打的潰不成軍,於是一部分匈奴人就向漢朝俯首稱臣,而另一部分就不斷向西遷徙,在大約五百年後,這一部分匈奴人遷徙到了歐洲,擊敗了日耳曼、羅馬等,歐洲人認為這些匈奴人是上帝派來懲罰他們的,所以稱他們為「上帝之鞭」,也叫「阿提拉之鞭」,阿提拉是當時匈奴人的首領。

不過天妒英才,霍去病二十四歲就英年早逝,漢武帝將他的陵墓作為自己的陪葬陵,作為表彰,也有震懾匈奴的意思。而這件馬踏匈奴的石刻就是霍去病墓前的,石馬昂首挺立,身下踏著一個面目猙獰的匈奴人。

這件馬踏匈奴的主要特徵就是凝重粗獷,大氣,這時的石刻藝術還在成長期,所以顯得有些笨拙原始,但是卻依然能夠表現出漢代那種勇武厚重的帝國雄風。因為這件馬踏匈奴,那個將匈奴王死死踏於腳底的駿馬,不僅代表性大漢的名將霍去病,更代表著漢武帝自己的豐功偉績。

漢武帝命衛青、霍去病為統帥,率領大軍三次深入大漠,佔領了河套和河西地區。為了開拓西北邊疆,漢武帝派張騫等人多次出使西域,開闢「絲綢之路」,從此開始了內地與西北邊疆,中亞地區乃至更遠的西方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他還派遣唐蒙等人通西南夷,在西南地區先後設立了七個郡;又派遣路博德、楊仆等人攻滅南越政權,在其故地分別設立了九個郡。漢武帝統治時期,中華版圖得到了空前的擴大,西漢王朝的聲威遠播四方,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犯我中國者雖遠必誅!」在當時絕不是一句空話!

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統一的大一統王朝漢代在四百年之後,也分崩離析,天下迎來了亂世。我們便也迎來了我們歷史中最混亂最黑暗的一段時期——魏晉南北朝。

四百二十年的統一的大帝國之後,我們這個國家迎來了長達三百六十一年的分裂與戰爭,而陝西也失去了政治中心的地位。曾經富甲天下的關中地區甚至還曾出現過「二三年內無人跡」的場景,陝西,一下子成了混亂的中心。戰爭,成了這個時代的主旋律;黑暗,成了這個時代的主色調。

有一句歌詞叫做東漢末年分三國,這句話就是說在東漢的末年,曾經威震四方的漢帝國分裂成了三個國家,他們分別是魏、蜀、吳。

可能就是對歷史不是特別熟悉的人都會對這段歷史略知一二,知道這時候有一個義薄雲天的關雲長、關二爺,有個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曹操,多智近妖的諸葛亮,還有愛哭的劉備,小氣的周瑜等等,但這些都要歸功於明代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其實真正的歷史和它還是我差別的。

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逼迫漢獻帝退位,建立魏國,標誌著四百多年的漢朝宣告結束,一個亂世已經到來。大家看我們面前的這個形勢圖便可以清楚的了解到當時的勢力分布情況。

這時候北方便是曹氏家族建立的魏國,它的都城在洛陽。東南地區是佔據荊州和揚州的吳國,都城建業,現在的南京。值得一提的是,這時候吳主孫權派人出海尋找土地,於是台灣第一次和大陸有了聯繫。而西南方向就是劉備建立的蜀國,都城在成都。那為什麼沒有國家在長安建都呢?大家看 ̄  ̄)σ

我們陝西這時候陝北地區屬於羌胡少數民族,中間的關中地區屬於魏國,而下面的陝南地區又屬於蜀國,可以說是很亂了。而作為這麼一個地方,自然是戰爭不斷了。在歷史上諸葛亮六出祁山,和魏國軍隊交戰的地方就在我們現在的關中地區了,底下的這些兵器便向我們說明了當時的戰爭情況。(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提到的「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有些人認為舊都是指東漢的都城洛陽,但有說法指這裡應該指的是長安城。原因有三,第一,蜀主劉備說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後,承接的是漢代劉邦,就是西漢王朝了,而西漢的都城就在長安;第二,根據形勢上來看,諸葛亮六出祁山就是想走劉邦當年奪取天下的老路,從漢中出兵,取關中,坐擁西北,然後出兵函谷關,向東奪取天下;最後,根據蜀國和吳國的約定,兩者合擊魏國,平分天下,所以在名義上,洛陽應該是吳國的。)

後來天下曾迎來過短暫的統一,司馬家族取代魏國,吞併吳蜀兩國,建立西晉王朝,不過不久之後,天下又再一次迎來了更混亂的年代。

大家這邊來。

這時候北方有五個游牧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部落進入了我國北方,他們憑藉著強大的武力控制了中國的北方,一部分北方士人被迫向南方遷徙,史稱「衣冠南渡」。

在這個時期,胡漢雙方各自存在著嚴格區別,各自懷有屬於完全不同的集團的強烈意識,相互否定對方。雙方基於這種意識,不斷進行著鮮血淋漓的抗爭。在這個時期,胡族和漢族之間,圍繞著誰才適合成為中華世界的王者這個問題針鋒相對,進行著殊死搏鬥。在當時漢族人的心裡,存在著文化上對於胡族的優越感,以及在政治、軍事上被胡族壓抑的屈辱感和恐懼感。

但正是在雙方你死我活的鬥爭中,漢民族和游牧民族文化在這時候也有了深入的交流。我國歷史學家陳寅恪曾經評價到「蓋取塞外野蠻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頹廢之軀,舊染既除,新機重後,擴大恢張,遂能別創空前盛世之格局。」可以說正是這個時候的民族大融合,才有了三百年後那個輝煌燦爛的大唐盛世。

大家看這邊的一件文物便能了解當時的民族交融情況。

這個時候連年戰亂,後來鮮卑族的拓跋氏統一了我國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權,它也是我國第一個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政權。大約一百年後,北魏分裂為以洛陽為都城的東魏和以長安為都城的西魏,而我們面前的這枚印章就是西魏時期一位著名人物的印章。

這枚印章的名字叫獨孤信多面體煤精組印,是西魏八柱國之一的大將軍獨孤信的印章,一共有26面,其中十四面刻有楷書陰文。我們知道在古代印章是一個人身份的代表,於是人一般都會隨身攜帶象徵他身份的印章,可有一些人他的身份太多,甚至有十幾二十幾個的重要身份,而我們的獨孤信就是其中一位,他給皇帝上書的時候要用專門的上書用印,給同事寫公文的時候要用另一種用印,而寫家書的時候就要用私人用印了,要是都刻印章的話顯然出門光拿印章就得準備好一個大袋子,所以他很聰明的將這十四個印章融合到一個印章上,這樣就十分方便了。

而我們的這位獨孤信同樣也是一位顏值很高的美男子,位列中國古代十大美男子之一,傳說有一天他戴著的帽子被風給吹偏了,結果第二天他出門發現大街上的男人全都把帽子斜戴著,可見獨孤信在當時是引領社會時尚風潮的人物。

為什麼說它能反應當時的民族融合情況呢?因為獨孤信的七個女兒。他的大女兒嫁給了北周明帝,為周明敬後,七女兒嫁給了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是為隋文獻後,四女兒嫁給了唐代開國皇帝李淵的父親李昞,後來也被追封為皇后,而獨孤信一連作為三個皇帝的岳父因此也被人們戲稱為中國古代第一老丈人。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隋唐的統治者身上都有一定的少數民族血統,這也為後來隋唐文化交融,社會開放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盛唐的出現,就是這個時候民族大融合的結果。

而這時的文化交融不僅是漢民族和少數游牧民族的交流,還有中國和外國的文化交流。

這個極具視覺衝擊力的是安伽墓石門石榻,安伽墓位於西安北郊的未央區大明宮鄉,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粟特貴族墓。粟特族是居於中亞地區的一個民族,是絲綢之路的中轉站,所以粟特族的對外交往十分頻繁,而這個墓主人生前就擔任著薩保一職,薩保就相當於如今的「粟特族駐華大使」,所以他的墓葬有濃厚的粟特族民族特色。

大家看前面的這座石門上面的門額為半圓形,上面畫著一隻站立於覆蓮瓣的駱駝馱著一個圓盤,圓盤上有薪火,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而後面的圍屏石榻本是漢人的坐具,但在當時的粟特族喜歡以它作為葬具,這圍榻內浮雕著墓主人生前於其生活有關的十二副畫面。

從這個石門石榻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時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印記,它的墓制形式既帶有漢民族色彩,又有粟特族的民族特色,為我們研究北周時期的胡人漢化與東西方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義。

這個時期因為戰爭而促使的文化交融使這一時期的文化也呈現出與漢代不同的特點,它一方面相比漢代,文化藝術開始變得精緻,藝術性很強,不同於漢代的粗狂大氣。而另一方面,它也為之後的隋唐文藝奠定了基礎。

這邊的這個陶器名叫獬豸(音同謝智),是象徵著司法公正的神獸,傳說中有一個邢官叫皋陶,他曾飼有獬豸,凡遇疑難不決之事,悉著獬豸裁決,均準確無誤。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執法公正的化身。它的那隻角專門抵那些司法不公之人,現在我們一些地方的法院還有檢察院還放著獬豸的雕塑。

而在古代的司法的官員他們身上穿的官袍上都有獬豸的圖案,在當時文臣身上的官袍是禽鳥,武將的官服上是猛獸,所以們就以衣冠禽獸來代指這些官員,在當時是一個褒義詞。但是後來因為官員的腐敗,慢慢就變成了一句罵人話。

這時候也是佛教在我國興起的時候,由於這個時代戰亂頻發,越來越多的民眾狂熱的信仰從印度傳入的,宣揚來世救贖的佛教。這時的統治者也大多保護佛教,大概是認識到,佛教在招攬人心方面具有強大的力量,所以大都對這個外來的宗教持支持態度。

這個時候的佛像還保留著一定的域外特點,比如我們現在印象中的彌勒佛是一個大肚能容,笑口常開的佛陀,但是這個時候的彌勒佛卻很瘦,至於彌勒佛變胖那是隋唐五代時候的事兒了。

雖然那個時候主張懲惡揚善,普度眾生的佛教,在那個黑暗的年代發展很快,但是在北周統治時,佛教卻經歷了一次空前的浩劫。北周武帝宇文邕即位後,鑒於佛寺廣占田地、盤剝佃戶、僧尼數量惡性膨脹等情況,提出「求兵於僧眾之間,取地於塔廟之下」的口號,在全國範圍內展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毀佛滅佛運動。

佛教經此浩劫,元氣大傷,直至隋朝建立後才漸次復甦並又發展起來。

而我們經過了數百年的戰爭,根據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史定律,天下也即將迎來統一。

似乎上天要在給這個古老的民族一份天大的禮物之前,它得先考驗一下這個民族是否有承擔這份榮耀的資格。而在這三百多年的混亂中,我們這個民族從戰火中破繭重生,它證明了自己有拿到這個禮物的勇氣與資格。而這個禮物就是——一個即將威壓天下,八方來朝的龐大帝國,它擁有令後世也嚮往的榮耀與繁華,不過這已經是我們下一個展廳要講了東西了。

謝謝大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秦漢唐大歷史 的精彩文章:

幽雲之痛——從後晉石敬瑭到明成祖朱棣

TAG:周秦漢唐大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