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生不逢時的「喪家犬」

生不逢時的「喪家犬」

【走近經典,走進深度閱讀】

生不逢時的「喪家犬」

--------《孔子世家》讀書札記

永州市李達中學172班 朱藝博

22

星期二

2018年2月

《孔子世家》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文言文,收錄於《史記》中。孔子,曾受業於老子,[1]學習吸收夏、商、周三代文明與知識。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偉大的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世家》為司馬遷《史記》中之一篇,詳細地記述了孔子的生平活動及各方面的成就,是研究孔子生平思想的最重要文獻之一。

孔子

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讀書札記】

孔子,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主張以仁治國,以德安民,以禮圖霸。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年少時父母雙亡,貧困潦倒的環境下,他精通禮、樂、射、御、數等各種技能,這使得他名聲大振。魯國無人不知他的才能,他通過遊說於列國之間,打造了屬於自己的學派一一儒家學派。他的學說在各國間引起了極大的風波,卻始終沒有獲得建功立業的機會。

儘管他的弟子分散在各個階層,為孔子發表言論提供了機會,但他的「以仁治國、以禮待人」卻始終得不到推廣。他帶著弟子四處遊說卻很少成功,往往是被人拒之門外。孔子擁護周禮,建議列國運用仁義來治國安邦,用禮儀招賢納士。總而言之,他的治國方針就是離不開「仁義」兩字。經過孔子培養出來的人才,一個個多才多藝。侍奉君王就如同侍奉自己的父母一般,既恭敬又有忌憚。這樣難道不好嗎?孔子曾說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說他的治國方略是將適當的人放在適當的位置上,不可反其道而行之。每一個不同的角色都有他所應承擔的責任。君臣有君臣之間的禮數,臣子不能將自己放在皇帝之上,諸侯亦不能用天子的禮數。君臣之間始終得有一層隔膜,臣子不能將皇帝的錯誤指出,更不能弒君亂政。皇帝不能逆天道而行,憑自己的意願殺掉臣子。兩者之間互相約束,各自有各自的禮數。言官不能太過直接的指出皇帝的錯誤之處,而是要給皇帝一個台階,保全皇帝的顏臉。孔子是周禮的「忠實粉絲」,他認為無論在什麼情況下,禮數都是不能少的,只有將周禮延續下去,國家才能正常運轉。這些不無道理,反而有益於國家,益於人民。孔子確實遵循著正道而行,但他四處碰壁,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說到孔子,就不得不說一說他所生存的那個朝代。春秋戰國時期時局動蕩,天子已經沒有能力控制諸候,周禮殘敗不全。諸侯之間,明爭暗鬥,優勝劣汰。諸候們野心勃勃,諸侯手下的大臣,有的竟然用起了天子的禮節。君不君,臣不臣。弒君亂政的事時有發生,這樣一個禮崩樂壞的時期。孔子卻試圖用禮義去遊說君主,難道不會適得其反嗎?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失敗的理由,孔子四處碰壁是因為他並沒有察覺君王的心意,當時的諸侯王一心想要成就一番霸業,四處征戰諾大的中原,無一方凈士。各位諸侯明爭暗鬥,他們需要的並不是仁義的臣下和有禮義的人民,他們需要的是驍勇善戰的將軍和敢於變法圖強的法家賢士。孔子恢復周禮、以仁治國,以禮服人的方針又有何用呢? 如果諸候能認同孔子的觀點,哪裡會有三家分晉這等離經叛道的不恥之事呢? 正如韓非子《說難》中所陳述的那樣「凡說之難,在知所說之心,可以吾說當之」。遊說就要抓住君王的心意,投其所好,善變其計,不可攖人主的逆鱗,更不能有所針對。只有順著君王的意思,才會為君王所用,謀略才會得以施展。孔子為人耿直,不肯有半點圓滑,再者他的思想與當時的社會背景格格不入,因此他總是得不到施展拳腳的機會。

在當時各大學派百家爭鳴,法家學派拔得頭籌受到了君主的重用。而儒生則是受到打壓,以孔子為首的大儒四處遊說,人到中年卻沒有絲毫成功。這就是時代的不同,遭遇也就不同。在孔子死後,儒家思想得到了認可,一直居於主導地位。在這期間天下大平,君主希望沒有叛亂,天下人都臣服於他。他們便用儒生的治國方針,將法家賢士冷落到一邊,讓國家長治久安。這就是為什麼說孔子生不逢時,如果他生活在春秋戰國時期之後,那他定會成就一番事業。人們認為遊說難,不如說了解君王的心意更難,有些君王表面上認同你的意見,其心裡卻有可能不這麼想,一些君主聽了你意見卻遲遲不做出評價,這個時候,我們就得了解君王心意。在遊說君王時,首先要了解他的性格,要投其所好,在遊說的過程中不違背君王的意思,不借題發揮。小心謹慎觀察君王的表情和言行,隨機應變方可遊說成功。

孔子為人樸實,秉承自己的治國理念對君王沒有絲毫隱瞞,正因如此,他的禮義治國方針沒有被接納。諸侯們失去了這樣一個能人賢士,人民失去了一個帶領讓他們走向富強和平的領導者,這難道不是很可惜嗎?而公孫衍、張儀作為縱橫家,逞口舌之利,雖然成就一番事業,卻是違背了自己的初心,在各國間交涉,使得戰爭頻發,人民苦不堪言。孔子生前周遊列國,四處碰壁,在死後卻受到人們的尊敬。這是因為他始終遵循正道而行。就算是生不逢時又有何妨。而公孫衍、張儀之輩受人唾棄,哪怕他們生前官居要職,死後還不是臭名遠揚。那麼就像孔子一樣做一隻「喪家犬」又何樂而不為呢?

GIF

張老師點評

由「喪家犬」這個角度切入很好,主要表現孔子一生推行政治理想的失敗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偉大精神。作者以他的眼光來審視了孔子失敗的時代背景以及原因,最後在於看似風光無限的張儀對比中,讚美了孔子光輝的一生。並指出真正的偉大不在於你得到了什麼,而是你為後人留下了什麼。美中不足的是:第一沒有指出「喪家狗」典故的出處,讀者不明其真正內涵。第二沒有從原文中(《孔子世家》)引用論據,做到敘議結合。緊扣原文來寫讀書札記尤為重要。

微語錄

生活所需的一切不貴豪華,貴簡潔;不貴富麗,貴高雅;不貴昂貴,貴合適。

——林語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芝蘭悅讀 的精彩文章:

賈平凹《丑石》:天生我材必有用
【讀史札記】迷路的小孩

TAG:芝蘭悅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