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財富市場總規模142萬億 七成高凈值人群著手傳承規劃

中國財富市場總規模142萬億 七成高凈值人群著手傳承規劃

中國高凈值人群財富積累,主要源於創辦企業和在資產(特別是房產)價格上漲後的變現獲利,而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產品絕大部分收益率並不能讓他們滿意

文 | 《投資時報》記者湯巾

緊跟改革開放40年的社會變革節拍,中國財富管理行業步入高速發展的「芳華」時代。

中國高凈值家庭數量已增長到怎樣的水平,地域上如何分布,有哪些需求和投資渠道?財富管理市場的規模和未來趨勢怎樣?為了勾勒出位於財富金字塔尖的人群概貌,並為投資者提供資產配置參考,標點財經研究院攜手《投資時報》聯合數家第三方諮詢機構及財富管理平台,繼2017年之後再次推出「2018中國新貴階層投資報告」。

有測算顯示,2016年中國個人可投資金融資產的規模已經穩居世界第二,達到126萬億人民幣,約為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1.7倍,為財富管理市場形成了百萬億級的蓄水池。而2017年中國個人可投資金融資產總量將達到142萬億人民幣。預計到2021年,該規模將繼續攀升至220萬億人民幣。

高凈值人群數量與日俱增的同時,巨大的財富管理市場需求和現有的財富管理模式之間也在發生激烈碰撞。隨著高凈值人群心態更成熟、眼界更開闊,其更加重視「財富保障和傳承」,資產配置趨向多元化,並對財富管理機構的信任逐步加深。

廣東、北京千萬資產家庭數量領先

每個時代經濟與產業的發展浪潮都培養出了一批批高凈值人群。這些人站在經濟金字塔的頂層,享受到了更多的經濟增長紅利,積累了可觀的個人財富。

根據波士頓諮詢公司的測算,中國高凈值家庭(即家庭可投資金融資產超過約600萬元人民幣的家庭)的數量在2007-2016年間以21%的速度快速增長,到2016年已經超過210萬,其所擁有的可投資金融資產總量佔中國總體個人可投資金融資產總量的43%。與世界其它國家的情況類似,中國高凈值家庭的財富積累速度明顯高於普通家庭。2011至2016年,高凈值家庭總體財富實現了年化25%的增速,超高凈值家庭(即家庭投資金融資產超過約3000萬元人民幣的家庭)這一增速更是高達29%,均高於普通家庭14%的增速。未來,在新常態的宏觀經濟環境下,高凈值家庭的整體財富增速將有所放緩,不過預計在2016-2021年間仍能保持約15%的年增長率,到2021年形成一個規模達110萬億的高凈值財富管理市場,為中國的私人銀行機構創造巨大的發展機遇。

從胡潤百富統計的千萬資產高凈值家庭分布來看,廣東成為擁有最多千萬資產高凈值家庭的地區,比上一年增加2.8萬,達到26.8萬,增幅11.7%,其中擁有千萬可投資資產的高凈值家庭數量有13.7萬;北京第二,千萬資產高凈值家庭比上一年增加2.5萬,達到26.3萬,增幅10.5%,其中擁有千萬可投資資產的高凈值家庭數量有13.4萬;上海第三,千萬資產高凈值家庭比上一年增加2.5萬,達到23萬,增幅12.2%,其中擁有千萬可投資資產的高凈值家庭數量有11.7萬;香港第四,千萬資產高凈值家庭比上一年增加1.1萬,達到21.4萬,增幅5.4%,其中擁有千萬可投資資產的高凈值家庭數量有10.9萬;浙江第五,千萬資產高凈值家庭比上一年增加1.6萬,達到17.6萬,增幅10%,其中擁有千萬可投資資產的高凈值家庭數量有9萬。

如果將資產規模提升至億級,北京則是擁有最多億萬資產超高凈值家庭的地區,比上一年增加1800戶,達到17400戶,增幅11.5%,其中擁有億萬可投資資產的超高凈值家庭數量有10300戶;廣東第二,億萬資產超高凈值家庭比上一年增加1700戶,達到15700戶,增幅12.1%,其中擁有億萬可投資資產的超高凈值家庭數量有9250戶;上海第三,億萬資產超高凈值家庭比上一年增加2100戶,達到14800戶,增幅16.5%,其中擁有億萬可投資資產的超高凈值家庭數量有8730戶;香港第四,億萬資產超高凈值家庭比上一年增加700戶,達到12000戶,增幅6.2%,其中擁有億萬可投資資產的超高凈值家庭數量有7100戶;浙江並列第四,億萬資產超高凈值家庭比上一年增加1700戶,達到12000戶,增幅16.5%,其中擁有億萬可投資資產的超高凈值家庭數量有7090戶。

財富傳承最受高凈值人群關注

中國市場的獨特宏觀環境和發展階段造就了中國高凈值人群的眾多共性特點。與歐美髮達市場的個人財富積累已經經歷過代際更迭不同,中國的高凈值人群是1978年改革開放後的產物,財富積累時間最長不過40年。

這些高凈值人士在兩個方面具有共性特點:一是財富來源,二是年齡集中度。第一,目前中國高凈值人群的財富積累主要源於創辦企業和在資產(特別是房產)價格上漲後的變現獲利。從製造業到房地產,再到互聯網等各個行業的周期性輪動造就了一批批富人。第二,眾多高凈值客戶在上世紀80-90年代開始下海經商、開啟了個人財富的快速積累,這些客戶多集中在50-60年代出生,現在的年齡約在60歲。中國高凈值人士的上述共性特點對其財富管理需求與偏好有著很大的影響,簡單可以概括為對財富增值的追逐以及對自我決策的信心這兩點。

仍處於財富快速積累期的中國高凈值人群對投資收益有較高要求。首先,中國高凈值人群的財富積累時間不長,仍有相當一部分人群處於事業發展、財富創造和積累持續加速的階段。這些人群財富增值和產業再投資的需求大於財富保全的需求,即渴望將手中現有的資金作為生產資料,通過再投資達到自身財富水平的顯著提高甚至跨越。

第二,在改革開放的四十年中,中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了約80倍,同期的美國約為5倍、日本約為7倍。考慮到高凈值客戶的財富增長速度還要高於社會平均水平,其對投資收益水平的高要求不言而喻。在過去十年間,和投資實業、房產所能得到的收益相比,金融機構所提供的絕大部分金融產品收益相形見絀,這也造成了高凈值人士客觀上對金融投資產品的關注度較低。

四十年後的今天,一方面中國第一代企業家已經經過了快速的財富創造期、積累了可觀財富,另一方面創一代逐漸步入退休年齡,子女成年,家族企業和財富的傳承已成為迫在眉睫的議題。興業銀行與BCG聯合開展的2017年高凈值客戶調研顯示,近兩成的高凈值人士受訪者已經開始著手財富傳承規劃,另有近三成受訪者表示將會在3年內積極考慮相應安排。中國高凈值家庭財富傳承需求的出現可謂是水到渠成,給未來行業發展帶來無限可能。

根據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家族企業委員會2015年發布的《中國家族企業傳承報告》,在抽樣的839家家族控股企業中,僅有92家企業基本完成了企業主的更替,而89%的企業仍然處於第一代創始人的管理控制之下。可以預見,未來數年將會是中國高凈值人群,特別是第一代民營企業家陸續進入和完成家族企業與財富交接傳承的關鍵時期。如何實現創富、守富、傳富的平穩過渡,打破「富不過三代」的魔咒,已經成為中國高凈值家庭最為關切的熱點,也給服務於高凈值客戶的私行機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中國私人財富市場四大展望

招商銀行和貝恩公司發布的研究報告,對中國私人財富市場和高凈值人群發展進行了展望,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私人財富市場增長動力強勁,新財富將持續湧入。中國私人財富市場有望繼續保持兩位數的高速增長。隨著政府「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持續推進,實體經濟傳統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去庫存、國企改革等政府重點經濟舉措的效果逐步顯現,創新創業浪潮和傳統行業轉型升級成為私人財富增長的重要引擎。同時,政府進一步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改革,例如IPO審核速度調節有度、兼并收購交易增加等,市場資本化的腳步加快將持續催生「新錢、新財富」。

第二,客群結構持續演化,新興行業企業家和金領人群比例將持續上升。隨著創富方式的轉變,高凈值人群細分日趨多元化,創富一代企業家比例已降至約40%,二代繼承人和職業金領的佔比則不斷提高。放眼未來,中國高凈值人群結構將進一步變化。隨著政府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深入實施「中國製造2025」,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帶來的傳統產業升級將進一步推動創富一代企業家的內部結構發生變化。部分傳統製造業的創富一代企業家開始步入退休年齡,導致創富一代企業家相對人群比例持續下降;同時,新興行業企業家(含創富一代企業家和二代繼承人)比例將持續增加。此外,隨著企業規模化發展和市場資本化程度的不斷提升,職業經理人/金領人群的比例將持續增加。

第三,財富傳承意識增強,部分超高凈值家庭開始全盤考慮規劃家族治理。隨著財富傳承的需求和觀念深入人心,約70%的高凈值人群計劃在三年內將財富傳承規劃提上議事日程。同時,高凈值人群對財富傳承內涵的理解不斷加深,財富傳承觀念從物質財富傳承上升到精神財富傳承,從個人財富拓展到家族企業傳承規劃。部分超高凈值家庭已經開始考慮家族治理和家族企業傳承,不過真正嘗試私人銀行類服務的人群佔比依然較低。未來隨著越來越多的高凈值人士著手財富傳承事宜,財富管理機構有望憑藉成功操作案例觸發更多具有潛在需求的客戶開始嘗試相關服務。

第四,金融科技將深度融入私人銀行服務和財富管理,觸發變革從服務高凈值人群的方式來看,高凈值人群倚重客戶經理的優質服務,同時對各種數字化服務手段已經非常熟悉,對互聯網和新技術普遍持開放態度,願意通過互聯網、移動端和遠程會議等方式接收標準化和少量定製化的信息及服務。未來,高凈值人群對數字化服務的響應速度和質量的期望將不斷上升,數字化體驗將對客戶忠誠度產生重要影響。同時,金融科技將對財富管理行業的服務和運營模式產生變革式的影響,金融科技的運用有望深度融入到私人銀行的服務、運營中去。

隨著高凈值人群的理財觀念日益成熟,品牌聚合效應將持續增強,專業領先財富管理機構有望不斷擴大競爭優勢。因此,財富管理機構應當找准自身定位,明確目標細分客戶群及其產品、服務需求,建設清晰的差異化競爭模式、提高相應的核心能力。

此稿版權歸《投資時報》社所有。

公號轉載需經授權,並標註來源及作者姓名,否則,違者必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投資時報 的精彩文章:

25歲生日遭遇4.6億罰單 浦發行不良率填坑之旅仍在路上

TAG:投資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