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文讀懂古代廟號、謚號、年號、尊號,此後看歷史文獻,你是專家

一文讀懂古代廟號、謚號、年號、尊號,此後看歷史文獻,你是專家

一文讀懂古代廟號、謚號、年號、尊號,此後看歷史文獻,你是專家

歷史題材一直是我國影視劇中的大IP,幾乎我們每個人身邊都能找出幾位喜歡歷史的好朋友,而「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嘉靖」、「萬曆」、「康熙」、「乾、嘉、道、咸」等諸多帝王們紛繁複雜的稱謂,可又不禁令人疑惑。

那麼,究竟這些稱謂是幹啥用的?又如何區別這些稱謂呢?

一文讀懂古代廟號、謚號、年號、尊號,此後看歷史文獻,你是專家

為了講明白這個問題,我們以知名度較高的帝王唐太宗李世民說起:

李世民是他的姓名,由於他貴為帝王,此外還有廟號、謚號、尊號、年號等四種稱號。要知道我國古代皇帝,一般都有這四種稱號。

一文讀懂古代廟號、謚號、年號、尊號,此後看歷史文獻,你是專家

李世民

先來說「廟號」。

我們談到李世民,通常也會脫口而出:唐太宗——李世民,這裡的「太宗」就是李世民的廟號。

我們經常聽到太祖、太宗之類的帝王稱號,就是古人在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給他使用的名號。

據考證,這一做法早在商代就出現了。


「古者天子廟號.祖有功而宗有德。」

通常開國皇帝一般為祖、後繼有為之君為宗。

譬如:唐高祖——李淵,也就是李世民的父親,開基立業,創立大唐,所以廟號為「祖」,劉邦也稱漢高祖,亦是同理。

一文讀懂古代廟號、謚號、年號、尊號,此後看歷史文獻,你是專家

明熹宗的廟號石碑

值得注意的是,越是古代,廟號就越精簡。譬如最初商代的廟號用字不過四種,即:


創基立業曰「太」,廟號獲得者:太祖湯、太宗太甲;

功高者曰「高」,廟號獲得者:高祖王亥、高宗武丁;

世代祭祀曰「世」,廟號獲得者:世祖盤庚、世宗且甲;

中興者曰「中」,廟號獲得者:中宗且乙。

奇葩的是,到周朝,雖然周以「禮」著稱,但廟號制度卻被廢除。此後直到漢代才又被劉邦重新用起來。

漢代對於帝王廟號的選字極為慎重嚴格,除非帝王有大功大德,否則不得使用,故而整個西漢210年,也不過劉邦(高祖)、劉恆(太宗)、劉徹(世宗)、劉詢(中宗)等屈指可數的數位皇帝死後被加廟號。

一文讀懂古代廟號、謚號、年號、尊號,此後看歷史文獻,你是專家

新《三國演義》許攸稱劉協的廟號漢獻帝,是錯誤的,廟號是皇帝死後才有的

到來魏晉南北朝時期,時局變幻,廟號的使用開始不加約束,除非極少的短命皇帝和亡國之君,每個帝王都有廟號,這一情況一直持續到了清代。

為了每個皇帝都有自己的廟號,御用文人們不斷增加廟號的用字。光是廟號祖,就有:


太初祖、始祖、太祖、烈祖、高祖、聖祖、世祖、統祖、王祖等等。

而稱之為宗的就更多了:


太宗、世宗、高宗、顯宗、仁宗、中宗、孝宗、英宗、穆宗、神宗、德宗、文宗、武宗、成宗、哀宗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廟號的濫觴,選字卻有了鮮明的褒貶之意,譬如:


太祖、高祖仍是開國立業之主;

太宗、聖祖還是發揚光大之主;

世宗寓意守成令主,但有時候還暗示著皇帝世系傳承發生了改變;

仁宗、聖宗、孝宗、睿宗等只有明君才能獲得;

世祖是王朝的中興之主;

哲宗、興宗、成宗暗指碌碌無為,勉強守成之君;

憲宗、宣宗是有功有過,碌碌無為;

寧宗指的是生性懦弱,沒什麼作為;

德宗指的是遭遇動亂被迫逃亡過的,比如光緒皇帝,廟號就是德宗;

高宗一般為由盛轉衰,如唐高宗李治,無能被女主武后代之;

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治國無能,卻好玄虛佛道;

文宗指文弱無能;

武宗就是偏好武力;

度宗、定宗指的是在位時間短,多為過渡君主,沒什麼影響力;

穆宗、光宗在位時間短且作為少;

熹宗昏庸腐朽;

哀宗、思宗為亡國之君,比如明思宗朱由檢。

一文讀懂古代廟號、謚號、年號、尊號,此後看歷史文獻,你是專家

好,了解完了帝王專屬的廟號,我們再來了解一下謚號。

謚號是由我國封建王朝的政府頒發,為知名人物蓋棺定論而用,所有者多為帝、後及諸侯、大臣,謚號是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多用一兩個字高度概括人物的生平。

前面講到,商王朝滅亡後,廟號雖然被廢除了,但是替代品謚號又產生了。

譬如周代的周文王、周武王、周昭王、周穆王等,這些「文、武、昭、穆」就是謚號。題外話,據考證,「文、武」二謚號是周王自封的,「昭、穆」為後人追封。

一文讀懂古代廟號、謚號、年號、尊號,此後看歷史文獻,你是專家

周文王

此後秦始皇一統天下,這位獨斷專行的帝王認為謚號是子議父、臣議君的大逆不道所為,果斷廢除了此法。

還是到了漢代,謚號制度又得以恢復,並沿至清代。

謚法一開始,也是簡單的,只有「美謚」、「平謚」兩種而已,隨著時代的發展,又有了惡「謚」。

另外民間還偷偷有「私謚」,始於周末,盛行於漢代,譬如陶淵明死後,他的親友就私謚其「靖節」。

下面是分類整理好謚號,大家可以了解:


美謚法共131字,非君子不能用之:

神 聖 賢 文 武 成 康 獻 懿 元 章 僖(釐)景 宣 明 昭 正 敬 恭 庄 肅 穆 戴 翼 襄 烈 桓 威 勇 毅 克 庄 圉(御)魏 安 定 簡 貞 節 白 匡 質 靖 真 順 思 考 皓 顯 和 元 高 光 大 英 睿 博 憲 堅 孝 忠 惠 德 仁 智 慎 禮 義 周 敏 信 達 寬 理 凱 清 直 欽 益 良 度 類 基 慈 齊 深 溫 讓 密 厚 純 勤 謙 友 祁 廣 淑 儉 靈 榮 厲 比 絜 舒 賁 逸 退 訥 偲 逑 懋 宜 哲 察 通 儀 經 庇 協 端 休 悅 綽 容 確 恆 熙 洽 紹 世 果 太;

平謚法14字,用之閔傷焉,用之無後者焉:

懷、悼、愍(亦作閔、湣)、哀、隱、幽、沖、夷、懼、息、攜、恤、願、儆;

惡謚法65字,用之殲夷焉,用之姦邪小人焉:

野、誇、躁、伐、荒、煬、戾、刺、虛、盪、墨、亢、千、褊、專、輕、苛、介、暴、虐、愎、悖、凶、慢、忍、毒、惡、殘 奰、攘、頑、昏、驕、酗、湎、僥、狃、侈、惑、靡、溺、偽、妄、讟、諂、誣、詐、譎、詭、奷、邪、慝、蠱、危、圮、懦、撓、覆、敗、斁、疵、饕、費。

一文讀懂古代廟號、謚號、年號、尊號,此後看歷史文獻,你是專家

和廟號一樣,秦時謚號多為一個字,極少數用兩三個字的。如:秦穆公、晉文公;

兩三個字的如:魏安厘王、趙孝成王、衛睿聖武公等。

漢代對謚號用法依然很嚴格,都是兩個字,漢武帝劉徹的謚號就是:「孝武」。

到了唐代,謚號就開始濫觴起來了。

比如女皇帝武則天給唐高宗李治的謚號就是四個字:「天皇大帝」,唐玄宗的謚號長達9個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

就這樣混亂到了明代,朝廷把謚法重新嚴加規定。


皇帝謚字用17字或21字,親王1字,郡王2字,大臣2字。

如,明成祖的謚號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17字)皇帝

到了清代,皇帝的謚字多用21個字(光緒帝)或23字或25字(努爾哈赤),和碩親王1字,大臣2字。

例如,康熙帝的謚號就是: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23字)皇帝

一文讀懂古代廟號、謚號、年號、尊號,此後看歷史文獻,你是專家

相比較於帝王的繁雜,臣子的謚號就要簡潔客觀多了,一般為一、二字。


第一等的謚號為「文」,最高級的是「文正」,比如清代268年,僅有8人獲此謚號。能得到此謚號的都是一代名臣,如宋代范仲淹、清代曾國藩,死後就獲得「文正」謚號。

「文正」之後是「文貞」,貞之後,以「文」字後依次加字:成、忠、獻、端、定、簡、懿、肅、毅、憲、庄、敬、裕、節、義、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潔、敏、達、通、介、安、烈、和。

按此排序,就可以了解謚號的等級高地。

一文讀懂古代廟號、謚號、年號、尊號,此後看歷史文獻,你是專家

說完了文官,我們再來說說武將。

武將的謚號以「武」字為第一字,等級最高的謚號是「武忠」,繼而是「武勇」。

接著依次與「武」搭配的字是穆、剛、德、烈、恭、壯……

比如南宋名將岳飛,死後就被謚號「武穆」。

一文讀懂古代廟號、謚號、年號、尊號,此後看歷史文獻,你是專家

尊號是皇帝、皇后在位時的稱號,多用於國家的外交、禮儀、祭祀等重大場合。

尊號起源於秦代,《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秦始皇一統六國後,丞相李斯上書:


「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 天皇 ,有 地皇 ,有 泰皇 。 泰皇 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

到了漢代,皇帝的尊號,只有:皇帝、太上皇、太皇太后三個而已。


《漢書?高帝紀下》:大王功德之著,於後世不宣,昧死再上皇帝尊號。」

發展到盛唐,皇帝們加尊號之風類似謚號之般,冗長繞口之風愈演愈烈。

譬如唐玄宗,生前死後的尊號就一大堆:


先天二年(713)加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

天寶元年(742)加尊號「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

天寶七年(748)加尊號「開元天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

天寶八年(749)加尊號「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應道皇帝」;

天寶十二年(753)加尊號「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孝德證道皇帝」;

死後,唐肅宗為追加尊號「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而後世又稱唐玄宗為唐明皇。

此後唐、宋、元、明、清,尊號一路發展下來,變得愈加冗長,比如清乾隆皇帝,他的尊號叫做:「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由於尊號太實在是太長了,所以民間一般不以此稱呼皇帝。

一文讀懂古代廟號、謚號、年號、尊號,此後看歷史文獻,你是專家

最後聊一聊使用最普遍的年號。

年號起源於西漢漢武帝,年號制度誕生最初,一個帝王會使用多個年號,譬如:元朔六年十月,漢武帝在一次狩獵時獲得一隻「一角而足有五蹄」的獸(即一角獸)。因此改年號為「元狩」。

區別於謚號、尊號等,年號的發展從一開始的一個皇帝擁有多個年號,到明清時期皇帝採用一世一元制,即一個皇帝只用一個年號,所以明清時期,民間多用年號來稱呼皇帝,如嘉靖皇帝、崇禎皇帝、康熙皇帝等。

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年號,為「康熙」,共用61年;其次,是「乾隆」,共用了60年。

通過年號的使用可以得知,一個皇帝在位時間內年號多卻每個都用的時間不長,則表示國運衰微,而年號少而用的長久,則表示國力昌盛,天下太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洗劍讀史 的精彩文章:

小年夜,感懷80年代經典影視,品年少青春好時光!
歷史上的人骨法器

TAG:洗劍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