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如何欣賞中國古建築

如何欣賞中國古建築

如何欣賞中國古建築

有人說西方的歷史是石頭的歷史,古建遺存眾多,中國的歷史是文字的歷史,典籍汗牛充棟。從另一方面看說明我們國家地面上留存下來的古建築,尤其是年代久遠的古建築很少,唐朝以及以前的建築更是鳳毛麟角,大多數的古建築都是宋朝及以後建造的。這主要是因為我們的古建築絕大多數都是木構建築,比起西方的石頭建築更易受到風吹雨淋、雷電戰亂的侵害。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如何欣賞我們燦爛輝煌的古建築吶?我們兩個處在門裡和門外之間的人斗膽向大家介紹一下中國古建的小知識,如果所說的能使大家在面對一處古建築時,能大概判斷一下它的年代,品評一下它的結構型式或構件,那也算是為古建保護作了一點微薄的事情。

一、關於整體規劃

中國的哲學思想所宣揚的以及歷代統治者所奉行的都是整體利益大於個體利益,這在建築規劃中也得到了全面的貫徹執行。從城市、宮殿到寺廟、民居,強調的都是整體。從長安城、北京城到蘇州園林、北京四合院無不體現出這一特徵。曾經問起過一個西方人(當然不是建築師)對於中國古建的看法,他說自己從中國的北方到南方,看到的古建築都是一樣的,差不多。這是典型的西方思維,強調個體、個性。我們在歐洲看到那麼多的大教堂,絕大多數都是獨自矗立於廣場之上,千姿百態。而我們的寺廟恰恰都經過精心的規劃布局,從山門、前院、前殿一直到最後的大殿,加上兩邊的廂房,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院落式布局。因此欣賞中國的古建築,尤其是寺廟建築,不能僅僅看單體殿宇,更重要的是欣賞整體的布局。

(圖1:北京大覺寺的院落空間)

佛教在西漢傳入我國,到南北朝時期興建佛寺成為重要的建築活動。早期較大的佛寺以塔為中心,因為塔藏舍利,是教徒崇拜的對象,在寺門以內建塔供信徒膜拜,而佛殿建在塔的後面。這種布局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曾經介紹過的應縣佛宮寺,應縣木塔(佛宮寺釋迦塔)就屹立在此。雖然它建於遼代,但依然保持著這種布局方式(圖2:應縣佛宮寺的布局)。

後來寺廟內建佛殿供奉佛像,塔和佛殿的重要性逐漸相同,但這時候塔仍然在殿之前。其後在東晉初期又出現在寺內建雙塔甚至更多塔的形式,到唐朝供奉佛像的殿宇逐漸成為寺院的主體,因此唐代寺廟在前兩種傳統的格局外,又增加了一種,即在寺廟的旁邊建塔,成為獨立的塔院。到宋朝又出現將塔建在佛殿後面的形式。因此我們到了一個規模較大的寺廟,如果裡面有高高聳立的佛塔,我們就可以從塔的位置推斷出寺廟的大體布局形式,大概判斷出這個寺廟的建造年代,此時一絲愜意的微笑會不自主地浮上您的面頰。

在寺廟的前院里往往有鍾、鼓樓,有時因為各種原因它們被木板嚴密地封起來,有的小孩子曾經問我,哪個是鐘樓哪個是鼓樓?因為他看不到裡面,不知道哪個裡面掛著鍾,哪個裡面架著鼓。我就會告訴他晨鐘暮鼓,鐘樓當然就在太陽升起的東邊了,而鼓樓則在太陽落山的西邊。

還記得在應縣木塔測繪的時候,一天傍晚坐在塔下,凝望夕陽下的古塔,身姿雄渾而優雅,禁不住說了一句,沒有重新油漆過的顏色多自然啊。身邊的老師補了一句讓我終身難忘的話,歲月給它上了顏色!是啊,歲月給每個古建築罩上了一層顏色,而這顏色是任何現代科技生產的顏料所不能替代的,欣賞古建的美最重要的就是欣賞歲月帶給它們的這一層顏色。

二、關於殿宇

當我們對一處建築群落的整體有了大致的了解後,我們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就會放在單獨的建築上。因為中國古建築大多是木構架結構型式,常年的自然侵蝕和人為破壞使很多單體建築消失了,後來的修繕和重建往往使一座寺院中可能有多個朝代的單體建築,那麼如何區分它們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這裡給大家介紹一些通過建築外形和構件簡單判斷年代的方法。

因為唐代的建築鳳毛麟角極為稀少,唐以前基本沒有木構建築的遺存,因此我們不必費心在這個時期,因為僅有的幾處遺存早已是威名赫赫,我們慕名去靜靜欣賞就是了。這個時期建築的最大特點就是結構和藝術的統一,也就是說建築的構件是為了結構承重而存在的,同時又具有強烈的藝術表現力,這與後期明清時的建築有很大的不同。它們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和南禪寺大殿。

屋頂:

唐代建築的屋頂坡度平緩,屋脊兩端鴟尾向中間收的較大,使正脊、屋頂、鴟尾和殿身比例協調,加上鴟尾造型遒勁有力,屋檐四角起翹和緩,整個立面莊重穩定。宋遼時期的建築仍然有唐代的遺風,屋頂古樸大方,讓人感覺到一股由內而外散發出的力量,這正是建築在上升時期的表現(圖3:獨樂寺山門平緩的屋頂和遒勁有力的鴟尾)。

而宋朝以後,屋頂形式有了顯著的變化,坡度有平緩轉向相對陡峭,脊獸由遒勁有力向精緻繁複過渡,色彩也出現了多種變化。屋檐四角的起翹非常明顯,在南方一些地方,甚至到了誇張的地步。可以看出建築由初期的簡樸,成熟期的完美向終極的繁複沒落髮展的過程。

斗拱:

唐代的斗拱很大,佛光寺大殿的斗拱和柱高的比例為1:2,屋檐出挑深遠,所以有時感覺斗拱的尺度比實際大得多。由於屋頂採用緩坡,當人站在殿前時看不到屋面,這樣更顯得斗拱在整個立面構圖上非常重要,突出了其在結構和藝術形象上的重要作用。這種比例關係,使唐代建築風格雄壯穩健,又不失優雅(圖4:佛光寺大殿的斗拱-結構與藝術完美的統一)。

而宋代以後,在很多大型建築中,斗拱的體量也很大,柱高也仍然與明間的面闊(開間)相等,但由於柱身加高使得每間面闊和斗拱的比例相對縮小,因此所形成的外觀也就和唐代建築有了顯著的區別。到了明清時期,斗拱變得非常繁複,密密麻麻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別看它們很精緻,其實功能已經嚴重退化,再也不像唐代建築那樣結構和藝術形式的高度統一,而是向偏重裝飾的方向發展。(圖5:明清建築的繁複斗拱更多的是裝飾作用)。

從屋頂和斗拱的發展演變來看,充分說明了一個事物從產生,上升,平穩,下降到腐朽沒落的過程。為了裝飾而裝飾,而沒有了內在因素的支撐,表面的奢華終究掩蓋不了沒落的事實;反之、有內在因由的裝飾所釋詮的是與生俱來的魅力。所以每當我看到唐宋遼時期的建築,都會被他們所散發出來的生命力所感染(圖6:大同華嚴寺的斗拱)。

三、關於等級制度:

中國古建的等級制度極其嚴格,「越制」會招來殺身之禍!因此在建築形態上可以很明確地知道這座建築的地位等級。

首先看屋頂形式。從高等級到低等級分為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此外還有攢尖等形式。其中廡殿和歇山還有重檐形式,等級更高了一等。故宮太合殿就是重檐廡殿頂,是中國古建屋頂的最高形制。而普通的民居就只能是硬山形式(圖7:主要屋頂形式)。

其次看面闊。面闊也是建築等級的重要標誌。面闊都為單數。南禪寺大殿面闊三間,是等級比較低的(圖8:南禪寺大殿為三開間);而太合殿則面闊11間,是中國古建當中最高等級的代表。

第三看台基。三層的須彌座台基,如故宮太合殿台基,是最高等級;北京孔廟的大成殿是單層台基;而普通寺院如薊縣獨樂寺的山門和觀音閣都是低矮的台基。

第四看住宅和大門形制。這也是反映建築等級的關鍵元素。以明清北京的建築為例,紫禁城,各類廟宇自不必說,單說說住宅。住宅依然要嚴格按照等級制度建造,「一品二品廳堂五間九架,…三品五品廳堂五間七架,…」,「庶民廬舍不過三間五架,不許用斗拱,飾彩色。」等等。而作為第一印象的大門更是體現了這一原則。

住宅大門:過去的宅子,只要看一眼大門就知道住戶的身份地位了。我們拿最具代表性的北京古代住宅大門為例,分為王府大門,廣亮大門,金柱大門,如意門,蠻子門等幾種形式。

1、王府大門是北京四合院住宅等級最高的大門。清代規定,親王府正門五間,可開啟三門,每門金釘63個;郡王府正門三間,可開啟一間,門釘數目較王府大門略少。(圖9:王府大門)

2、廣亮大門是一般貴族住宅大門。面闊一間,門扇位於脊檁之下,屋頂形式以硬山為主。它是北京宅第大門中最基本的一種形式,其餘的幾種大門都可以說是它的繼承和發展(圖10:廣亮大門)。

3、金柱大門和廣亮大門唯一的區別是門扇立於金柱的位置,它一般是有錢有地位的商人等的宅第大門(圖11:金柱大門)。

4、如意門原為廣亮大門,只是後來為了安全等原因在外檐下後加磚牆再留門(圖12:如意門)。

5、蠻子門是一種門扇立於外檐柱處的大門(圖13:蠻子門)。

通過對北京四合院幾種住宅大門的介紹,我們就更容易理解俗語中「門第」、「門當戶對」的含義了。

第五、中國古建彩繪的等級制度,古建的等級制度滲透到建築的方方面面,建築梁枋上的彩畫當然也不例外。彩畫按等級分為合璽彩畫,旋子彩畫,蘇式彩畫。合璽彩畫是清代最高等級的彩畫,圖案以龍鳳等為主,是皇家建築所獨有的(圖14:和璽彩畫);

旋子彩畫是官式彩畫的主要形式,因圖案紋樣多用旋花而得名(圖15:旋子彩畫);

蘇式彩畫起源於蘇州,由於歷史原因形成兩種流派,北京的稱為北方蘇式彩畫,以山水、人物、花鳥、界面為主;在蘇州的稱為南方蘇式彩畫,以錦紋為主。欣賞彩畫的去處很多,頤和園、蘇州園林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各類彩畫齊聚一堂,爭奇鬥豔,當您在園中漫步的時候,偶爾抬頭看到一幅幅精美的彩畫,您也可以評頭品足一番了。

在歷史長河中,語言文字和建築遺存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而建築不光是構件本身值得關注研究,它還集合了文字、繪畫、雕塑甚至歷史事件、人物形象等眾多門類的文化信息。以上淺顯的介紹,對於浩如煙海、有著深厚文化積澱的中國古建來說,恐怕連滄海一粟也算不上,但如果它能讓大家對中國古建形制和年代特點有一個大概的了解,讓您有了哪怕一丁點兒欣賞古建的興趣,我實在是由衷地高興。今後當您踏入一座廟宇或者偶然發現一處古建時,如果能做個大致的判斷,對您身邊的朋友說出一點點門道,那將是一件多麼愉快地事情啊!

(圖14、15選自梁思成著《清式營造則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山頂有戶小人家
每天十分鐘,肩頸不再痛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