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愛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

「愛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

在我第一個女兒出生後,我抱著她常常恍惚,這個小人兒是怎麼來到我身邊的?而一想到她就這樣赤條條來到我身邊,來到我們這個家,我就不由得覺得感激:這是一份怎樣的信任和託付,她就這樣來了,來到這個於她而言完全陌生的家裡。而當我被她的哭鬧折磨得煩躁無比,對她不耐煩懶得理她時,回身看到她那純凈無比的眼睛,我會莫名地心裡發緊:她無法選擇地就來了,我怎樣對待她,她也沒得選啊!

新聞里常常能看到令人悲傷的母親與孩子之間的故事,知乎上也有特別有名的「父母皆禍害」,難道,父母與孩子之間就只能是相愛相殺的關係嗎?就好像最近在樊登讀書會公微里的一篇文章里看到的這個:

今年1月22日深夜,

邁阿密14歲女孩Nakia

在社交媒體上直播自殺

直播持續了近兩個多小時,大多數人都在苦口婆心地勸她。然而,極其令人震驚的是,女孩的親生母親Caze居然評論羞辱女兒:

「你是有多動症吧,真是蠢得要命。你可以一直喊『狼來了』,然後去死,然後被人們埋了,因為你是個根本不聽父母話的惹事精,總做些奪人眼球的事,根本不把精力用在讀書上。」

罵完之後,這位母親壓根兒就沒當回事兒,以為她不過是在嘩眾取寵,玩夠了就會歇息了。萬萬沒想到,女兒竟是認真的!

凌晨三點,Nakia在養父母家裡的浴室里,用圍巾上吊自殺了。

Caze是單親媽媽,從Nakia很小的時候開始,她就會在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上(比如,把牛奶弄撒了,或者走路摔跤了)動不動就對女兒大吼大叫,如果女兒和她鬧,她就會出手打女兒。在Nakia六歲那年,媽媽被剝奪了撫養權。Nakia進入了寄養家庭。當她又回到媽媽身邊以後,她們母女倆又陷入了無休止的矛盾中。她們的關係非常奇怪,往往前一小時,親昵地自拍相互說著我愛你,後一小時,就會因為一點點小事吵翻天,甚至打起來。她們就像是「水」與「火」,渴望相愛,卻怎麼也無法在一起。

一年前,媽媽Caze決定永久性放棄女兒的撫養權!這個決定,於Nakia來說,無疑是失去了全世界的痛苦感覺。

在人們悼念Nakia的社交媒體主頁上,媽媽留下了這樣一段話:

「知道我不能再聽到你的聲音後,我太難受了,無法入眠。我們之間不會再有更多或快樂或傷心的視頻聊天了……這些,是最後一次我給你簽名,最後一次見你,最後一次吻你……我沒想到會是這種結果。我失去了我的朋友,我的寶寶,我生活的理由,沒有你一切都太艱難了……我很愛你,我的小公主……」。

做了父母的人一定能夠體會到這段話中那份深深深深的愛與用盡一生也無法化掉的痛。Nakia的媽媽,她那麼愛Nakia,但是,她卻真的沒有學會如何去愛。

而Nakia,她是如此地愛媽媽,也是如此地恨媽媽,她這短短的一生都在用她自己的方式去獲取、去印證媽媽的愛,最終,她以自己的生命,去報復她最愛的媽媽:「我殺了你最愛的小公主,讓你體會體會失去全世界的滋味!」

故事太悲傷,任何人看了都不免唏噓,不免指責,之後,其實任何人——無論你是父母,你是兒女都需要再思考,相愛,一定要相殺嗎?是什麼讓愛變成了殺?

遇見最美的自己·在路上

To meet the best you on the way

1

控制欲

「我是個有強烈控制欲的人」,這個標籤,我想,每個人都不想被貼上,而當你成為了父母,你那或外顯或內藏的控制欲就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露出頭來。

生活中、文學影視作品中,經常能看到這樣的現象:大人罵孩子,根本就停不下來,不管孩子有錯沒錯,大錯小錯,先罵個夠,罵到爽,孩子要是反抗,就打,打到服。作為旁觀者,你會覺得,就這麼點兒事,發這麼大火兒,真心不至於。但,如果你是父母,你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在孩子某個特別可恨的瞬間,你明知道罵TA沒用,可你就是要去罵他,你除了罵他,在那個時刻,你沒有別的任何方法可選。

這樣的狀況,還會發生在伴侶之間,你明知道追著老公他也不會有個什麼有效的回應,可你就是要去不斷地說不斷地說……

而這一切現象的背後,就是:「你要聽我的!」如果一味地任由自己的控制欲,你會看到,小時候管著吃喝拉撒,大點兒管著學習升學,然後管著交友工作,再之後管著婚姻生孩子。

「我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都多」「我早就告訴你這樣那樣不對」「你怎麼那麼不聽話呢」「我們還不都是為了你好」,總之就是逮著機會就要證明:我們是爸媽,怎麼可以錯呢,怎麼可以輸呢?結果不知不覺間,就想要「贏了」孩子,逮著機會就想證明,孩子是錯的。

可是,你是否意識到,你「贏了」孩子,卻輸了孩子對你的信賴,你「贏了」,那孩子就「輸了」而且,在你們的關係中,你一直贏了,孩子就只能一直輸了,直到孩子習慣:輸;或者孩子逃離:我不玩了。

要贏得孩子,而不是贏了孩子。

贏得,是孩子參與其中的,具有獨立思考的發自內心地願意合作。

如何贏得孩子

首先,父母要學習怎麼面對自己的控制欲,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這是很重要的一課,如果你還不會,要抓緊學起來,因為,你與孩子相處,也就短短的十幾年,晚了,就真的「輸了」,你和孩子都是。

一個真正心理成熟的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是互相尊重的;有了尊重為基礎,父母也需要學習有效的溝通技巧,有效引導孩子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2

錯誤大過天

Nakia的悲劇猶如天方夜譚,又讓人感到無比熟悉。歸根結底是因為許多父母和Nakia的媽媽一樣,只關注孩子所犯的錯誤,卻很少、幾乎沒有積極地表揚或鼓勵孩子。

曾聽過這樣一個段子:小明考80分,興高采烈地跑回家,卻遭到媽媽批評:怎麼才80分?至少得90分以上,下次繼續努力。隔了一段時間,小明考到了91分。媽媽聽了,還是繼續罵:怎麼才91分,至少得95啊!又隔了一段時間,小明終於越過95分,直接就拿到了100分,心想這下子媽媽該誇我了吧?誰料,媽媽還是不滿意:也才100分,不許驕傲,高考拿150分才算好!

段子歸段子,想想我們自己,你有沒有這樣的體會?在微信朋友圈裡,你看到的全都是各種各樣的「別人家的孩子」,會表演、能幹活、學習好、堅持練習樂器、性格好……。

你看到這些的時候,你會想什麼?「要是我的孩子也能怎樣怎樣就好了」。

當你這樣想的時候,你再看到孩子,你看到的會是什麼?當然是你認為TA欠缺的那個部分。

到這裡,再看看上面的段子,你和小明的媽媽,是不是在做同樣的事情呢?

再有,「知恥而後勇」這個詞被我們應用壞了。

父母希望孩子好好做作業,很多時候,會以指責開始:「你怎麼就不能好好做作業呢」「你整天就不能把作業正常完成,哪兒有學生像你這樣!」……

我們希望孩子認識到:錯誤,從而,才能端正態度,去改正這個錯誤。似乎只有孩子為自己的錯誤羞愧、自責,才能真正開始改正錯誤。然而每個做父母的應該都記得,孩子從蹣跚學步到呀呀學語,哪一次不是努力地向前、不斷地嘗試直到學會?

不斷地嘗試、從錯誤、從不足中學習,這才是孩子們真正的學習方式和成長方向,而一再地強調「恥」,讓孩子為自己的錯誤羞愧、自責,除了破壞孩子的自尊體系,別無它用。

自信對於一個人有多重要毋庸置疑,自信,是源於自我的內心力量,是由內而外的。一味讓孩子,要為自己的不足去羞愧去自責,讓孩子畏首畏尾不敢輕易嘗試,打壓孩子的自信;之後,又說孩子不夠自信,沒有衝勁兒。這樣又想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的糊塗邏輯實在是可笑。

要培養孩子的自信,就要在他成長的點點滴滴中,讓他自己發現、幫助他去發現自己的能力,對自我能力一點一滴的確認、內化,就逐漸形成了孩子的自信,這份自信是真正由內而外的對於自己能力的確認,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父母可以怎麼做呢?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最缺乏鼓勵的孩子。鼓勵在正面管教里是個大工具,有具體的指導方法,需要系統學習。簡單來說:用心「看見」孩子,擁有一雙發現孩子優點的眼睛。

3

在孩子最需要愛的時候 狠狠推他出去

Nakia在生母、養父母、老師眼中,她是極難搞的孩子。他們藉助懲罰(讓孩子恐懼)的方式來教育Nakia。從短期來說,的確及時有效,可是,他們卻忽略了懲罰會給孩子帶來長期的負面效果。憤怒、報復、反叛、自卑交替出現在她身上,最後將她推向了地獄……

孩子最不可愛的時候,往往是最需要愛的。而在日常生活中,大人們面對可愛、乖巧、聰明……的好孩子,發自內心的喜歡,表達你的愛。而面對或鬧騰、或憤怒、或叛逆、或漠然的孩子時,喜歡他,表達你的愛就不那麼容易了。這時候,大人們對孩子的愛就轉化為:擔憂,或者說恐懼。會想要趕緊糾正那些不好的行為,以免這個孩子就這樣毀了!於是,就用了那些方法:要麼嚇著讓孩子怕了不再鬧,要麼寵著做什麼都成只要不再鬧。而這些方法,孩子都感覺不到愛,無法確定自己在家裡的位置。

個體心理學認為,人的行為是有目的性的,而每個人的首要目標就是追求歸屬感和價值感。

那些不可愛的孩子,無論做了看起來多麼可氣、多麼奇怪的行為,他的內心其實是想讓我們知道:我是一個孩子,我需要愛,需要歸屬感和價值感!擁有了歸屬感和價值感,孩子就會開始貢獻和實現自我價值。

因此,在孩子感覺最糟糕的時候,讓他感覺到愛和歸屬,比任何的教育都有效。

父母可以怎樣做呢?當然還是學習,通過學習,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真正「看到」孩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理心課堂 的精彩文章:

TAG:理心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