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羊城晚報》民國年間廣東辦現代糖廠的故事

《羊城晚報》民國年間廣東辦現代糖廠的故事

2010年12月4 日 星期六 第B10版:博聞周刊 羊城滄桑

文 / 張昌濤 健兒圖 / 羅林虎工作室

馮銳

馮銳創辦的東莞糖廠

市頭糖廠過磅時情景

市頭糖廠大批白糖準備外運

文/張昌濤 健兒圖/羅林虎工作室

1

從蔗糖出口者

變為進口者

在食物極大豐富的現代,人們常為攝入過量的營養而煩惱,含熱量高的蔗糖便慢慢被人們疏遠。

在歷史上,蔗糖曾長時間是一種珍稀的營養品,還曾被當做藥品、香料、甜味劑和防腐劑,備受人們重視。

在英格蘭,1650年,糖是貴族和富人的炫耀品;到了1750年,糖還是一般人眼中的奢侈物;直到1850年後,糖才進入尋常人家,成為生活的必需品。

在中國,宋代糖還相當珍貴,只有富裕者得以時常品嘗,許多農民,一生甚至從未品嘗過糖。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糖在中國仍很珍貴。

中國的栽蔗產糖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是世界上重要的蔗糖生產地和出口國。明清時,糖在中國重要的出口商品中,位列第三,產量和價值僅次於茶葉和絲綢。

雖然我們很早就掌握了完善的製糖技術,但直至民國中期,仍沿用效率低下的古法製糖:牛拉石轆壓取甘蔗汁,石灰澄清後再濃縮煮糖,制出的多是粗糙的土糖。

國外的製糖業,在1815年英國工業革命之後,蒸汽壓榨機代替了畜力驅動的石磨壓榨機,生產效率發生了驚人的變化:畜力壓榨機,平均能收取20%-30%的蔗汁,而蒸汽壓榨機,則能多收70%的蔗汁。

英、美等國的商人,將先進的製糖設備引入到菲律賓、印尼、古巴等甘蔗種植大國,生產出大量質優價廉的蔗糖,銷往世界各地包括中國。

在洋糖的衝擊下,清末及民國前期,整個中國糖業顯現一派衰敗景象:蔗田荒蕪,糖寮倒閉。一直是全國蔗糖生產重鎮的廣東,也慢慢放棄了糖的大批量生產。

1929年,全國蔗糖進口量達74萬噸,價值銀一億兩。中國從世界蔗糖市場出口者變為進口者。

2

中國首批現代糖廠

出現在廣東

1920年-1922年,中國民族資本家也曾先後在山東、東北、上海嘗試辦新式甜菜糖廠和粗糖精鍊廠,但都失敗了。

中國第一間成功的現代化甘蔗糖廠,1934年首先出現在廣東。

1934年至1936年,廣東先後建成六間現代化蔗糖工廠,分別是市頭糖廠、新造糖廠、順德糖廠、惠陽糖廠、揭陽糖廠、東莞糖廠,這六間糖廠每日榨蔗能力共7000噸,每日產糖能力700噸,酒精1.5萬多升,獨佔了當時國內蔗糖的生產市場。

這批糖廠的出現,標誌著我國蔗糖生產出現了質的變化,從手工作坊轉入到現代化的機器生產階段。這批糖廠也成為全國各地發展現代製糖業的藍本。

廣東糖業能開啟中國現代製糖的先風,和兩個人有極大關係,這就是陳濟棠和馮銳。

1929年陳濟棠主政廣東,為增強經濟實力,他頒行了一個以發展廣東經濟為中心的《廣東三年施政計劃》,糖業成為他發展工業的龍頭,也是他主政廣東八年的得意之作。

具體主持廣東創辦新式糖業的,是被譽為「中國現代蔗糖業之父」的馮銳。在廣東辦糖業的設想,就是由他向陳濟棠提出的。

馮銳是廣州人,美國康奈爾大學農學博士,對蔗糖素有研究,1931年被陳濟棠重視人才的政策所吸引,回廣州任嶺南大學農學院教授。不久,他發現廣東辦糖出現了兩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一是世界經濟不景,多數產糖國家的糖廠停工減產或宣告破產,這時候已很少有人投資建設新糖廠。在鋼鐵及機器生產過剩的國家,到處削價降低交易條件求售機器,有些糖廠則停工拆廠出售。

二是1933年5月,中國全面實施國家海關進口稅則,進口糖稅相當於當時上海、廣州市場糖價一倍以上,在中國辦糖廠,可以得到關稅的保護,不怕洋糖衝擊。

正陷於經營困境的世界機器生產巨頭、美國糖業機械製造集團檀香山鐵工廠,聽聞馮銳想辦糖廠,就迫不及待地向馮銳提出一個詳細的建議書,表示可以在財政和技術上支持他。

1933年,馮銳寫成了《廣東糖業意見書》轉送陳濟堂。意見書的主要內容有:廣東的氣候、土壤都很適合於發展蔗糖工業,只要改種高產的印尼蔗種,改用新式機器製糖,將會是「投資少,利潤多,收利快」的產業。

陳濟棠看罷,認為意見書很切實,符合他創辦工業的理想。不久,馮銳就被任命為廣東省建設廳農業局長,主辦廣東糖業。

3

兩家國際機器巨頭血拚

辦新式糖廠,關鍵是引進國外的先進設備。由於檀香山鐵工廠最早表示支持廣東辦糖業,所以最初的辦糖計劃,即六間糖廠的機器設備,都準備在該廠購進,這將是一筆高達幾百萬美元的大生意。

很快,廣東同檀香山鐵工廠簽訂了第一批合同,購買新造糖廠和惠陽糖廠的全套設備,總值達110萬美元。

在經濟嚴重不景的情況下,廣東辦糖業的巨額貿易,引起了另一家世界機器生產巨頭———捷克斯可達工廠的垂涎。他們更看到這是中國糖業現代化的起步,這個先機如果佔了,將來的市場前景將無可限量,便不惜代價地與檀香山鐵工廠競爭起來。

針對檀香山鐵工廠與廣東所簽訂的合同,斯可達工廠連連出招———

第一招,你用舊設備去應付,我就用新機器來爭搶。檀香山鐵工廠向廣東提供的是菲律賓破產糖廠的翻新設備。斯可達工廠就針鋒相對,提供全新的機器設備,且保用一年,在保用期內出現問題,全面負責保修。

第二招,你價高,我便宜。檀香山出售的機器中,新造糖廠日榨蔗能力500噸,惠陽糖廠日榨能力1000噸,前者售價37.5萬美元,後者售價70萬美元。

斯可達工廠開出的價碼是,日榨蔗能力1000噸的機器,我66萬美元就可賣,低了5.7%。不但如此,你檀香山鐵工廠的售價是廠家在出口港船上交貨價格,我則是香港交貨價格,承擔運費及保險費,售價又低了許多。

第三招,你按合同辦,我則「賣大包」。檀香山鐵工廠合同中規定的壓榨能力,就是舊糖廠原來的能力。而斯可達工廠則稱,我提供的機器,實際能力比合同上寫的加大50%。

斯可達工廠這樣說的,也這樣做了。市頭糖廠購進斯可達工廠日榨1000噸的機器設備後,只增加了一些機器設備,就擴建為日榨蔗能力2700噸的大型糖廠。

爭奪到最後,雙方甚至連一貫堅持的國際付款原則都放棄了。按付款要求,檀香山鐵工廠是機器安裝好後,第一次開榨前要付90%的錢,開榨後付完所剩10%錢,可分20次付清,但第一次付款為10%。

斯可達工廠則提出,開榨前只收40%,開榨後再收60%,同樣可分20次付清,但第一次只收2%。如在一年之內再購一個糖廠的設備,可免收第一個糖廠分期付款的利息(年息5厘)。

分期付款在當時的國際貿易上很平常,但一般需要一個在國際上有信譽的銀行作擔保。檀香山鐵工廠最初要求中國銀行書面作保,斯可達工廠為了促成簽訂合同,竟接受當時在國際上沒有地位的廣東省銀行和廣州市立銀行的擔保。

這樣一來,檀香山鐵工廠也不得不放棄原來的要求,接受了同樣沒有什麼實際價值的保證。檀香山鐵工廠在給馮銳的信中,就流露出他們在競爭日益尖銳的壓力下,不能不這樣做的心情。信上說:「這次是本公司第一次接受沒有不可收回的信用證書擔保的分期付款合同。」

為了競爭的勝利,斯可達工廠甚至連給經辦人回佣的極端手法也使出了。

最終,斯可達工廠硬生生將檀香山鐵工廠原已到口的肥肉扯去一大塊。

1933年12月7日,斯可達工廠將資料送廣東省建設廳,12月30日,就與建設廳簽訂了購買市頭糖廠機器設備的合同。成交一筆66萬美元的生意,僅三個星期就完成了。

隨後,榨蔗能力各為1000萬噸的順德糖廠、東莞糖廠的機器設備合同,也被斯可達工廠奪得。

陳濟棠辦的六間蔗糖廠中,斯可達工廠和檀香山鐵工廠各為三間提供設備,但在機器的總榨蔗能力上,斯可達工廠是3750噸,檀香山鐵工廠僅2250噸,斯可達工廠奪得了生意的大份額。鷸蚌相爭,廣東辦糖因此而省下不少錢。

4

讓國人驚嘆的現代蔗糖生產

1933年12月30日,廣東與斯可達工廠簽訂購買機器設備合同,過了11個月又10天,中國第一間耕地白糖廠———市頭糖廠正式建成投產。1935年5月11日,配套的酒精廠也建成開始蒸餾酒精。

第一個榨季,就取得了極好的收益,市頭糖廠66萬美元的機器款和36萬港元建築安裝工程費在榨季結束後就付清了。

當時,中國首間現代化製糖廠的機器設備,讓去參觀的人驚嘆不已———

市頭糖廠設在河邊,當運蔗船泊近後,河邊的起重機便將船上的一捆捆甘蔗吊起,放在一大型磅秤上,上面有設備能自動將捆蔗的鐵鏈解開。過磅後甘蔗的重量會自動打在卡片上及記在連續計算器上。然後,甘蔗被自動翻落到第一台蔗帶上。

蔗帶機上的甘蔗經過蔗刀機理平後,又自動翻落到第二台蔗帶機的帶條上,蔗刀機將甘蔗切斷,才進壓榨車間。

壓榨機組是用電動機帶動的,這是中國糖業第一台電動壓榨機。

生產過程,都有儀錶作記錄:甘蔗磅上有自動記錄器,當天入廠甘蔗數量都能準確計算出來,統計員每日將記錄帶取出即可。壓榨機的滲透水管裝有水表,榨出的蔗汁能自動記錄,還有廢糖蜜磅對廢糖數量作自動記錄。

此外,壓榨出來的全部清蔗汁都經過袋濾機才進入蒸發罐,全部糖漿經過糖漿離心機處理。因為蔗汁經過清凈處理,糖漿質量就好,制出來的白糖通透漂亮。

5

大批國外優良甘蔗落戶廣東

辦糖廠,機器設備當然關鍵,但甘蔗價格的高低,占製糖成本的八成;而甘蔗價格高下,又與甘蔗的質量和生產量密切關聯。

馮銳是農學專家,知道甘蔗與糖業的關係,明白在廣東發展糖業,必須引進國外優良蔗種。廣東原有的甘蔗,莖小汁淡,含糖分不高,纖維又較脆弱,不易抗風,不適合用於榨糖。在嶺南農院任教授期間,他就已著手搜集引進各國含糖量高的優良蔗種、改良廣東原有蔗種。

籌辦糖廠伊始,他便以月薪1800銀元的高價,聘請在菲律賓大學蔗糖部工作了八年、具有豐富經驗的金格教授到廣東,主持改良蔗種、選種工作。

馮銳還想盡辦法從菲律賓、印尼、台灣等地收集引進優良蔗種上百個,創辦了新洲、磨碟沙、陳村和農林局等四個總面積達973畝的優良蔗種繁殖場,還辦了總面積為37畝的四個良種甘蔗試驗場,培育出一批莖粗且高、汁多而濃、產糖量高、纖維堅韌、抗風力強的蔗種,如P.O.J.2878、2883等。這些良種甘蔗含糖量都比本地蔗多,平均每畝收蔗120擔,每10擔榨糖140斤;而本地蔗種平均每畝收蔗75擔,每10擔榨糖100斤。

1935年,他還進口良種蔗種2000萬株,在全省種植推廣。此外,他還推廣使用鉀磷肥,甘蔗畝產量和糖分都有大幅提高。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原料來源問題,陳濟棠和馮銳將全省劃分為五個糖蔗營造區,第一區為番禺、東莞、順德、南海,第二區為惠陽,第三區為潮汕,第四區為徐聞、雷州半島,第五區為海南島。

為鼓勵農民種蔗,糖廠到農村向農民宣布定價收購甘蔗,而順德、南海、東莞等以種桑養蠶為主的地區,因碰到世界經濟危機,蠶絲業萎縮,農民異常痛苦。馮銳舉辦糖廠,為農民們尋得一條新的生路,於是紛紛改種甘蔗。

馮銳當時規定,蔗農可向糖廠預約售蔗,也可向糖廠申請貸款種植糖蔗。馮銳還要求糖廠與農民直接聯繫,消除中間剝削。

在全省,還辦了16個省營農場,鼓勵開荒種蔗。到1936年,全省植蔗面積達4245萬畝,產量列全國前茅。

馮銳創辦的其中一家糖廠

張昌濤

(授權轉載請務必註明來源「羊城晚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12星座配對指數大解析:你愛的人真的和你相配嗎?
怕冷星人都靠這件外套,過精緻時髦的暖冬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