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同理心的培養

論同理心的培養

常禮舉要

(寅)處世篇

觀察當今社會,有很多紛雜煩亂的事情。如下班的時候超級堵車,有時候是因為互不相讓和加塞;又如有人在公共場合大聲說話不管他人造成別人困擾;有人到處亂扔垃圾,以上種種不文明現象,我們都不喜歡,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自己首先不這樣做呢?這就是《常禮舉要》(寅)處世篇所要談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句名言出自《論語·衛靈公》: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消文】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說:「那就是『恕道』吧!自己不願意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

己所不欲卻施於人的後果

如果我們總是隨著自己的性子來做事,不顧別人的感受,輕則引起人家反感,重則引起衝突。例如在公共圖書館大聲說話,會引起眾人側目,甚至被管理人員請出圖書館。試想一下,我們自己會希望別人在我們看書的時候高聲喧嘩嗎?

再舉一個例子,曾經有一則新聞報道說,一位車主在下班高峰期的堵車流中,強行加塞到另一名車主前面,結果被激怒的車主直接撞上去,加塞的車燈、後視鏡、車門翼子板、玻璃全部損壞。還好沒有生命危險。

做任何事前問問自己,如果是我遇到這樣的事,我會願意嗎?再想想後果,這樣的後果我們承擔的了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利益

跟上面相反,若我們能推己及人地去推想別人的心意,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那麼就會促進人與人之間建立和諧友好的關係。比如,領導者如果能推己及人,就更能惠澤利益更多的人。

春秋時有年冬天,齊國下大雪,連著三天三夜還沒停。齊景公披件狐腋皮袍,坐在廳堂欣賞雪景,自然不會覺得冷,晏子因勢利導地勸說:「我聽聞古之賢君:自己吃飽了要去想想還有人餓著;自己穿暖了還有人凍著;自己安逸了還有人累著。」齊景公明白這個道理後開始向齊國百姓發放衣物和食物,齊國百姓因此能度過嚴寒的冬天,也成為了齊景公的一段仁政佳話。

我們日常中的主要人際關係有上下級、長輩晚輩,同事朋友的平級之間。古聖先賢的典籍給出了處理這些關係的原則,《大學》 提到「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簡單說來就是如果厭惡上司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下屬;如果厭惡下屬對你的某種行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去對待你的上司;大家如果都用以推己度人為標尺的人際關係處理法則來辦事,整個社會就會很和諧,此所謂絜矩之道。(絜xié,度量;矩,畫直角或方形用的尺子,引申為法度、規則)

人為什麼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要有同理心,人類有鏡像神經元,所以能將心比心,模擬他人的感受。同理心是一種移情作用,看到別人受苦,自己也彷彿受苦。人類的這種同理心是有科學根據的,研究表明人們是透過大腦「前扣帶回」和「前腦島」這兩個區域來看到他人遭受痛苦的畫面。

人既然有同理心的生理基礎,那具體如何培養?

同理心可以靠後天來培養,如果你的照顧者能夠同理你,你將越容易同理他人。所以小時候嬰兒要被同理過,長大才知道如何同理他人。

那身為父母要如何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呢?可以這樣做:

1.體諒子女的感受。(靜心傾聽)

2.幫助子女了解和表達他們的感受,容許他們流露各種情緒。(不急著講道理)

3.用臉部表情和說話口氣,明確表達你的感受。(好好說話)

4.鼓勵子女比較自己跟別人的感覺,從中體會別人的感受。(體察是重點)

5.讓子女安心地體驗各種情緒狀態。(心安、身安)

孩子只有能真正覺察自己,善待自己,方能理解體察他人,善待別人。自我意識越強,同理心也越強。

那怎樣更好地升起同理心?

《論語·公冶長》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貢說:「我不願意別人強加在我身上的事,我也不願把它強加在別人身上。」從我很不願意的覺受去切入體會那種很不想那樣的感受,就能升起我不願意加諸人的同理心。

學而思

結語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處理人際關係的基礎。通過《論語》等經學的學習,掌握禮的內涵和恕道的本質,方能覺察自己,體察他人,把同理心更好運用到日常的工作學習中,做個通智慧、明事理的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福建國學堂 的精彩文章:

通往真正自由的路

TAG:福建國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