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舌尖上的中國3》口碑撲街,只因為導演不是陳曉卿嗎?

《舌尖上的中國3》口碑撲街,只因為導演不是陳曉卿嗎?

2012年,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意外走紅,不僅在同時段收視率全面打敗了電視劇,還成為了人們茶餘飯後的熱議話題。今年的春節期間,《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回歸熒屏,卻遭遇了口碑滑鐵盧。截止到發稿前,《舌尖3》的豆瓣評分只有4.4分。

《舌尖上的中國3》口碑撲街,只因為導演不是陳曉卿嗎?

細心的觀眾可能會注意到,《舌尖上的中國3》第一集播出後,雖然有一些質疑的聲音,但豆瓣評分仍維持在8.0的高分,還帶火了「山東章丘鐵鍋」。但在播出到第四集之後,《舌尖3》的口碑急轉直下,網友質疑之聲不絕於耳。這是為什麼呢?

細數《舌尖3》的「四宗罪」

回想六年前,《舌尖上的中國》之所以能一夜爆紅,是因為這部紀錄片不僅以令人垂涎欲滴的中華美食征服了廣大「吃貨」同胞,也傳播了源遠流長的中國飲食文化,讓觀眾獲益良多。時至今日,《舌尖1》的評分仍然高達9.3分,儼然是網友心中的「神作」水準。

2014年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主打人文情懷,融入了候鳥打工族、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等社會話題。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但也招致了過度煽情的質疑。此外,第二季採用的是分集導演拍攝的模式,導致每集水準不一,同樣影響了自身的口碑。儘管如此,第二季的豆瓣評分仍維持在8.4分,雖有小幅下滑,但總體上還是能夠讓觀眾滿意。

《舌尖上的中國3》口碑撲街,只因為導演不是陳曉卿嗎?

誰也想不到,《舌尖上的中國3》竟遭遇了口碑滑鐵盧。截止到發稿前,《舌尖3》的豆瓣評分已經從開局的8.0分一路下滑到了4.4分,而且還有繼續下跌的趨勢。據文創資訊總結,常識性錯誤頻出,偏離主題,過度煽情,有廣告植入嫌疑是《舌尖3》的四個主要槽點。

1、常識性錯誤頻出

「回坊是西北著名的回民聚居區,唐朝時便已成形,至今還保留著當年的格局。」《舌尖上的中國3》第二集的這句解說詞,引發了不少網友的質疑。根據陝西師範大學教授於賡哲的說法,現在回坊的位置在唐朝是尚書省等機構的所在地,「(唐朝時成形)想想也是不可能」。

《舌尖上的中國3》口碑撲街,只因為導演不是陳曉卿嗎?

除了歷史方面的常識性錯誤,就連《舌尖上的中國》的核心——美食,都出現了不少常識性錯誤。有網友指出,紀錄片把非中國原產的大口黑鱸當成了古文中的鱸魚(四腮鱸魚)。也有網友指出,第二集把缽缽雞和麻辣燙混為一談,實際上這兩種小吃有明顯區別。諸如此類的常識性錯誤,讓《舌尖》系列的忠實粉絲大呼失望。

2、舌尖中國變成了「養生堂」

《舌尖上的中國》系列屬於美食類紀錄片,人與食物一直是前兩季紀錄片的主題。但在第三季中,偏離主題的現象十分明顯,第一集講的全是鍋碗瓢盆,第四集講的是中藥養生,真正的主角美食卻成為了陪襯。

其實,第一集介紹各種廚具也就罷了,畢竟廚具是用來烹制美食的。但在第四集中,就連「中藥口紅」也堂而皇之地登場了,著實讓人摸不著頭腦。有細心的網友發現,片中製作口紅的原材料疑似是在淘寶購買的,很可能是「三無產品」。而片中的製作過程中沒做任何的殺菌和防細菌滋生處理,製作出的口紅很容易變質,可能會對觀眾產生誤導。

《舌尖上的中國3》口碑撲街,只因為導演不是陳曉卿嗎?

除了「中藥口紅」之外,這一集介紹的幾款養生菜肴也引發了不少質疑。在這一集中,鄭雅甄為痛風的父親熬制了一碗雞湯。但根據痛風科專家的說法,痛風患者最好避免飲用「葷湯」,即使要「吃肉」,也需在病情穩定的情況下適當進食。這個熬雞湯的故事,同樣容易誤導痛風患者和家屬。

3、過度煽情惹人嫌

從《舌尖2》開始,就已經有觀眾吐槽這檔紀錄片的過度煽情。陪讀母親、單親家庭、留守兒童等社會熱點話題,都一股腦地塞到了這部紀錄片中。雖然這些現象的確存在,但是在一部美食紀錄片中總在探討這些話題,難免會讓紀錄片有些「走味」。

《舌尖上的中國3》口碑撲街,只因為導演不是陳曉卿嗎?

《舌尖3》同樣存在刻意煽情的問題。尤其是第五集結尾,生病的媽媽給女兒做飯的故事。雖然是一個悲情故事,卻有不少觀眾表示「感動不起來」,因為這實在像是一個為了煽情而刻意加入的故事。正如豆瓣的一位網友所說-「對生病媽媽是同情的,對她的堅強也很欽佩,但你把這個悲情故事放在美食節目里,讓一心想欣賞美食的觀眾情何以堪。」

4、有廣告植入的嫌疑

回想《舌尖上的中國2》拍攝之前,當時的總編導陳曉卿曾表示,絕對不會植入廣告。而到了主創團隊大換血的《舌尖3》,卻被不少網友認為有廣告植入的嫌疑。

就拿第一集來說,看完這集的觀眾或許都會對片中的山東章丘鐵鍋印象深刻。事實上,第一集播出之後,淘寶賣出了幾千口章丘鐵鍋,幾乎是在一夜之間賣到脫銷了。這難免引發了網友的質疑——這不會是一個植入廣告吧。

《舌尖上的中國3》口碑撲街,只因為導演不是陳曉卿嗎?

第二集在介紹天津煎餅果子時,選擇的是紅姐煎餅果子店配合拍攝。但根據家住在這家煎餅攤附近的網友爆料,這家煎餅攤旁邊有五家攤位,拍攝的這家是他認為最難吃的。雖然網友的爆料難以證實,但難免引發懷疑。在多個煎餅攤中選擇的這家,到底是不是打廣告呢?

除了以上提到的問題,《舌尖3》的拍攝技術也難以跟前兩季相媲美,被專業人士指出了過曝,欠曝,暗部死黑等諸多技術問題,影響了這部紀錄片的可看性。烹制美食過程中過分炫技,也是不少網友提到的槽點。曾經是一部神作,如今卻全身都是槽點,這不得不讓人感到可惜。

《舌尖3》口碑崩塌,僅僅是因為換導演嗎?

《舌尖3》慘遭口碑滑鐵盧,不少網友都認為是因為換了導演。由於前兩季的總導演陳曉卿在去年從央視離職,《舌尖3》的總導演變成了劉鴻彥。直到節目播出,劉鴻彥與《舌尖3》的結緣也不過10個月時間。

總導演的換人,導致《舌尖3》拍不出前兩季的味道,這也在情理之中。但這並不是《舌尖3》口碑撲街最主要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這一季的《舌尖》失去了前兩季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嚴謹和真誠。

截止到發稿前,《舌尖3》共播出了五集,已被網友指出了若干個常識性錯誤。而這些常識性錯誤,完全都是可以避免的。不管是魚的種類,回坊的成形時間,還是痛風病人能不能喝雞湯,只要諮詢一下相關專家,很快就能得到答案。反觀前兩季《舌尖》,都沒有出現這種錯誤百出的情況,可見這一季在專業知識方面沒有做足功夫。

除了不夠嚴謹之外,《舌尖3》還失去了前兩季,尤其是第一季最可貴的東西,那就是真誠。前兩季節目沒有過度宣揚中國飲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從美食的製作工藝入手,結合普通百姓的生活,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正是這種真誠的態度,使《舌尖》系列區別於當下追求大投資、大製作、大場面的電視節目,成為了浮躁影視環境里的一股清流。

《舌尖上的中國3》口碑撲街,只因為導演不是陳曉卿嗎?

而在第三季中,雖然還是能看到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也能聽到感人的故事,但卻走進了煽情和炫技的誤區。「愛,就是最好的調味」這樣高濃度的「雞湯」台詞,加了特效的陝菜廚師絕技「花打四門」,都遠遠趕不上第二季講述的麥客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比起刻意煽情的尷尬,刻意炫技的莫名其妙,還不如多放點美食的畫面更讓觀眾舒心。

實際上,《舌尖3》經歷主創團隊大換血之後,難以複製前兩季的輝煌也在所難免。但即便是導演換了,團隊變了,《舌尖》系列嚴謹真誠的創作態度不應該改變,這才是《舌尖3》賴以成功的根基。希望在經歷此次的口誅筆伐之後,創作團隊能夠明白這個道理。

作者 | 文創資訊記者 任珊

本文為「文創資訊」原創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文創資訊(http://news.vsochina.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