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喝酸奶的六個認知誤區 選酸奶不能只看噱頭

喝酸奶的六個認知誤區 選酸奶不能只看噱頭

編者按: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吃的要求也由最初的「吃飽」演變為「吃好」,面對琳琅滿目的食品,怎麼吃才能在滿足味蕾的情況下,又能吃出健康呢?人民健康網為「吃貨們」量身定製了一檔《吃貨指南》欄目,讓您成為一位健康「吃貨」。

喝酸奶的六個認知誤區

誤區一:喝杯酸奶助消化

「吃撐了!來杯酸奶,有助消化。」針對這一觀點,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紅表示,酸奶僅是對人體腸道比較友好,能減少胃腸道感染的幾率,但目前並沒有證據證明酸奶能促進消化。「吃撐後食用酸奶相當於『加餐』,不僅不會達到有助消化的效果,反而會增加更多熱量。」

誤區二:低溫酸奶才營養

不少人認為常溫酸奶不用冷藏,所以營養價值不如低溫酸奶。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系主任馬冠生表示:「『常溫酸奶』和『低溫酸奶』都是由牛奶發酵而來,其所含的蛋白質、鈣、維生素等營養成分相差無幾。二者最大的不同在於是否含有『活的乳酸菌』。」

誤區三:酸奶補鈣效果差

有消費者認為:「酸奶經過發酵,所以鈣含量肯定不如牛奶。」事實上,酸奶的補鈣效果並不遜色於牛奶。「酸奶是牛奶加菌種等要素髮酵而成,發酵不僅沒有損失鈣含量,反而有所增加。」馬冠生表示,對比酸奶和牛奶的營養成分含量表,100克酸奶可提供的鈣含量為118毫克,而相同分量牛奶的鈣含量為104毫克,酸奶的鈣含量略高於牛奶。此外,經過發酵的酸奶中乳糖、蛋白質、脂肪都有部分分解,更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而且發酵所產生的乳酸能促進鈣吸收,所以,酸奶補鈣的效果比牛奶還要更好一些。

誤區四:酸奶不酸營養低

有的酸奶很酸,有的酸甜適中,有的卻偏甜。口感越酸的酸奶是否營養價值越高?范志紅表示:「酸奶的酸度與營養價值並無直接關係。」她解釋,影響酸奶酸度的主要原因有菌種產酸能力、發酵時間長短、儲存方式、加糖多少4個方面。

誤區五:多喝酸奶導致「血液黏稠」

「大家要少喝酸奶,因為酸奶中添加了增稠劑,會使血液變稠。」這是近期朋友圈的一則傳言。首都保健營養美食學會執行會長王旭峰表示,酸奶中的增稠劑有很多種,包括果膠、瓊脂、食用明膠等,這幾種成分都屬於大分子物質,絕大多數進入人體後不會被消化吸收,功效類似於膳食纖維。說喝酸奶會導致「血液黏稠」並不科學。

誤區六:糖尿病患者不要喝

范志紅表示,酸奶本身就是低血糖指數食物,不僅不會對血糖波動產生很大影響,甚至因其含有乳酸、鈣等營養成分,還有助於平衡血糖。據介紹,目前市面上每100克酸奶的含糖量約為0克~12克。怎麼看含糖量呢?范志紅介紹,含糖量並不在產品包裝上直接顯示,而是要參照碳水化合物含量來看,碳水化合物含量越低,含糖量就越少。范志紅建議:「日常生活中,我們應挑選糖含量較少的酸奶,特別是糖尿病患者。」

選酸奶不能只看噱頭

酸奶因其酸甜的口感備受消費者青睞。但市面上的酸奶可謂五花八門,低溫、常溫、原味、果味……甚至有些廠家廣告中宣傳酸奶「添加了上百億益生菌」「能夠調理腸胃」。近日,某知名酸奶品牌就因乳酸菌含量與廣告不符的問題遭到消費者投訴。酸奶中的乳酸菌是否只是商家用來做廣告的噱頭?

「上百億益生菌」微不足道

近日,廣東省珠海市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技術中心對不同酸奶的乳酸菌總數、蛋白質和鈣含量等指標進行檢測。結果顯示,大部分低溫酸奶經模擬消化測試,含有的乳酸菌數所剩無幾,常溫酸奶的含糖量整體偏高,甚至有些酸奶幾乎未檢出乳酸菌。

酸奶是往牛乳里添加保加利亞乳桿菌與嗜熱鏈球菌,由這些菌將酸奶中的乳糖和蛋白質發酵成乳酸。酸奶在製作的過程中會把1/3的乳糖分解掉,從而減輕乳糖不耐受情況的發生,同時產生乳糖酶,有利於消化、吸收,酸奶的奶質普遍比普通牛奶要高,是對人體健康很有好處的食品。

但有些酸奶產品在廣告中宣傳自己的益生菌添加量達到上百億,並且鼓吹這些活菌的功效,其實並沒有依據。檢測報告顯示,大部分低溫酸奶模擬消化後,含有的乳酸菌數所剩無幾。

國家高級營養師蔣彤表示,其實此類宣傳並不科學。除了胃酸的分解外,事實上,每毫升大腸菌群中就有上千億個細菌,而腸道里的細菌總重約1.5公斤。就算全部抵達腸道,區區幾億個益生菌與其相比實在是微乎其微。

對於攝入多少益生菌可起到調節腸道的作用,營養學界仍未有定論。國家一級營養師劉璐表示,腸道可謂「細菌海洋」。如果進入人體腸道的有益菌數量很少的話,基本上起不到什麼作用。

每周吃魚 睡眠好,智商高

對於吃貨而言,魚肉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經常吃魚不但能降低血脂和膽固醇,還能降低心臟病風險。

最近,一份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結果,再度為「吃魚的好處」找到了「實錘」——每周至少吃魚一次的兒童,比很少吃魚甚至不吃魚的兒童睡眠更好,且智商分數高出四分之一。研究發現,魚類中富含的ω-3脂肪酸(omega-3s)與智力的改善有關,也與更好的睡眠有關。

研究數據發現,那些每周吃魚不少於兩次的孩子在智商測試中的得分,比那些「很少」吃魚或者「從不」吃魚的孩子高出4.8分;此外魚類攝入的增加還與睡眠障礙減少有關,等同於直接提升了睡眠質量。接下來,研究者希望能進一步補充目前的觀察性研究,確定吃魚是否可以導致更好的睡眠、更好的學習成績,以及現實生活中其他的實際成果。

鯽魚肉嫩味鮮 四類人要少吃

鯽魚雖好,卻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吃,以下幾類人要注意:

痛風病人。一般來說,常把食物按照嘌呤含量分成四等:超高嘌呤食物、中高嘌呤食物、中低嘌呤食物和低嘌呤食物。每100克鯽魚嘌呤含量為137.1毫克,屬於第二等食物。在痛風急性發作期,病人每天的嘌呤攝入量應限制在150毫克以內,此時應禁止吃鯽魚;在痛風緩解期,病人可限量吃鯽魚。

對魚類過敏的人。有些人屬於過敏體質,吃魚就會引起過敏,這部分人最好別吃鯽魚。

部分肝腎疾病患者。患有泌尿系統結石的患者要對尿酸進行控制,因為尿酸酸化過多和尿酸排泄過多與結石有關聯。因此,這類患者要限制嘌呤攝入,不能過多吃鯽魚。由於鯽魚富含鉀,急性腎衰竭的病人也不能食用,否則會加重腎臟負擔。在肝臟疾病的急性期,病人應減少蛋白質的攝入量,控制在每天20克之內,鯽魚富含蛋白質,因此,這類病人也不宜吃鯽魚。

出血性疾病患者。鯽魚中富含二十碳五烯酸,這種成分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抗血栓等作用。出血性疾病包括過敏性紫癜、維生素C缺乏症、血友病等,主要原因為止血機制異常,表現為不同部位出血,患有這些疾病的人群也不宜吃鯽魚。

幾種吃法招來口腔潰瘍

口腔潰瘍俗稱「口瘡」,多見於唇部內側黏膜、牙齦、舌面、舌腹、頰黏膜、前庭溝、軟齶等部位。於仁文告訴《生命時報》記者,現代人壓力大,生活節奏快,再加上飲食不規律,很容易得口腔潰瘍,以下幾種吃法會增加得口腔潰瘍的風險。

肉類等高蛋白食物吃太多。消化肉類食物需要消耗體內大量的輔酶,同時肉類食物的熱量和脂肪比較高,所以,吃肉多的人容易得口腔潰瘍。建議成人每天畜禽肉類的攝入量為40~75克,水產品的攝入量也為40~75克。

辛辣、熱燙食物吃得過多。辛辣、熱燙的食物對口腔黏膜刺激十分強烈,容易對其造成損傷。正常情況下,人體口腔和食道的溫度多在37℃左右,而吃滾燙的火鍋、湯鍋時,食物的溫度大多會在60℃~70℃之間,這個溫度不僅會促使口腔黏膜蛋白質變性、造成起泡、潰爛等口腔病症,還可能燙壞食道黏膜。另外,經常得口腔潰瘍的人最好對咖喱、辣椒和芥末等刺激性食物的食用量進行控制,否則會導致潰瘍加重。

吃得膩,喝山楂決明荷葉茶

春節期間,自然少不了各種大魚大肉,脾胃也受到輪番「攻擊」。《黃帝內經》指出:「飲食自倍,脾胃乃傷。」指的是暴飲暴食,胃腸就會受到損傷;食物滯留在胃腸間,不能及時消化吸收,會出現胃部脹滿、疼痛拒按、嘔吐、厭食等癥狀。中醫藥對此有辦法。

山楂決明荷葉茶適用於飲食不節引起的消化不良。取山楂、決明子各15克,荷葉半張;山楂切片、荷葉切絲,與決明子加水共煎,取汁代茶飲。方中,山楂能治療各種飲食積滯,幫助消化油膩肉食;決明子清肝明目,潤腸通便,善治肝火旺引起的頭痛眩暈,大便秘結;荷葉在《本草通玄》中記載有「開胃消食」的功效。三葯合用,可健胃消食、潤腸通便。現代藥理研究也發現,山楂決明荷葉茶有促進消化、擴張血管、降「三高」和減肥的功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映象網 的精彩文章:

法國普降大雪交通受阻 巴黎民眾市區內滑雪
小伙吃霸王餐淡定等警察:沒錢 也不想工作

TAG:映象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