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研究型學者的十項技能

研究型學者的十項技能

[20180224]研究型學者的十項技能

四棲教授等於研究型學者+教學+政策諮詢,其中研究型學者是做研究搞學術的本底內容。自己當了將近40年的研究型學者,覺得有十項技能應該成為研究型學者的看家本領,每個方面都需要有兩次以上的證明,因為一次成功免不了有偶然因素。前面四項是基本技能,如果有其中之一不到位,就難說是現代意義的專業研究者;後面幾項是延伸的功能,涉及的面越廣,就說明出類拔萃程度越高。

(1)在同行評議雜誌發表論文。搞學術做研究,論文是硬通貨和敲門磚。沒有在研究領域高等級同行評議雜誌發表過2篇以上論文,談不上是這個領域的專家。做研究應該對本領域3-5本最出色的刊物知根知底,知道他們的特色,在他們上邊發過論文。資深專家只要沒有退休,應該每年在這類雜誌上有一篇論文,保持可見性,同時應該爭取有高的引用率和H指數。

(2)發表國際期刊論文。在同行評議雜誌發表成果,不能只有中文論文,也需要有英文論文。否則即使有多篇論文,也只是國內專家,而不具有國際可見性。我自己的感受是,討論中國問題可以發中國論文,討論國際意義的問題就應該發英文論文。比較欣慰的是,我這幾年帶出來的博士研究生,都可以直接在本領域高影響因子的國際刊物發論文了。在國際期刊上發英文論文,除了英語表達之外,中國學者特別需要能夠沉住氣對待各種尖銳的評審意見。在發表中英文論文的情況下,學者既要關注自己在CNKI上的論文情況,也要關注research-gate上的論文情況。

(3)申請基金課題得到資助。國內申請基金課題,主要是國家自然科學和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會寫申請書,表明掌握了做研究的鑰匙,對自己的研究有了系統性的思考,一定程度上也學會了如何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去解釋有創新意義的思想。因此通過這個門檻是必須的。如果能夠獲得兩次以上國家基金面上課題,就證明在研究領域站住了腳跟。我當博士生導師最欣慰的是,帶出來的博士研究生,出去後用博士選題申請國家基金課題,有多人得到了資助。

(4)學術會議做報告。研究型學者要善於在正規的學術會議做30-60分鐘的報告,包括在有國外專家參與的會議上做英語報告。所謂正規是指會議邀請做報告有嚴格的同行評審制度,經過學術委員會的審核。學者會寫論文並不一定會做出色的報告,學術會議對做報告有一定的規範要求和表達要求,製造PPT需要有創新性和工作量支撐,而不是國內許多所謂的學術會議隨心所欲的發言。研究者能夠在學術會議上作報告的機會不是很多,有了這樣的機會,就需要充分準備,最大程度地把自己的水平展現出來。

(5)申請重大重點課題。做研究不能滿足於只拿面上的國家基金課題,這是邊際收益遞減的。主持過2-3個面上項目之後,就要爭取上一個台階申報重點課題和重大課題。重大課題更多地是考驗對一個大題目的體系性構想,以及協調各個子課題的科研組織能力。

(6)參加panel研討。參加學術會議,除了作為基調發言(keynote speech),現在經常出現的形式是4-5人的專家研討。半天的會議常常不是安排1-2個基調發言,然後是幾場專家研討。專家研討的關鍵是要能夠在5-8分鐘之內,針對主持人的提問發表自己的看法,同時參加後面的討論回答聽眾的問題。

(7)評審期刊論文。在研究領域發過多篇論文或者有了5年以上的經歷之後,就有可能被邀請評審論文,特別是被評審的論文提及了你的工作的時候,有高知名度的學者甚至可能成為編委。學者參與評審是應盡的義務,當然可以控制一定的數量。但是一旦答應承擔評審任務,就需要認真對待,不能馬馬虎虎,否則就會讓自己的學術聲譽受到損失。

(8)評審基金課題申請書。與評審論文一樣,從事研究工作有了知名度,經常會被邀請擔任基金課題的評審人。評審課題需要應該有比評審論文更大的責任心,因為在中國基金課題對於年青學者常常具有大於論文的意義。評審意見無針對性、缺乏深度或者根據不足,會使自己的信譽嚴重受損。

(9)主持學術會議。在研究領域有了知名度和可見性之後,常常會有機會在國內外會議上擔任主持人,特別是當然分會場的支持人。這個時候就需要了解作為支持人的套路,懂得掌控時間。會議發言者總是要超時間的,只有好的支持人才能既有效益又有效率地達到目標。

(10)介紹研究感受。在前面四個方面有優秀成績的研究者,常常會被邀請給年輕人講授如何做研究的經驗。這是學者到了資深狀態的榮譽,當然也是重要的義務。學者應該能夠總結自己的體會,用自己的事例講出一些給人有啟示的看法。成功的學者常常是可以有獨到見解和致勝砝碼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諸大建學術筆記 的精彩文章:

學者以寫作為生

TAG:諸大建學術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