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什麼學中醫必讀黃帝內經?

為什麼學中醫必讀黃帝內經?

對於學過中醫的人來說,《黃帝內經》可謂是不可不知的,即便從來沒有看過原文,但在老師和名醫的熏陶之下,也知道這本書的地位可謂是無可撼動的。或許古代同時代有類似的有著相同地位的書,這就是《漢書·藝文志》上所記載的。

黃帝內經十八卷、外經三十七卷;扁鵲內經九卷,外經十二卷;白氏內經三十八卷,外經三十六卷,旁篇二十五卷。

可以看到,《黃帝內經》只是醫經七家中的一本,另外六本想必也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可惜啊,其餘六本都已經失傳了,而僅存的《黃帝內經》,也仍有所缺失。但畢竟是唯一留下來的,它的珍貴之處也就可想而知了。

當然,其餘六本是否真的失傳了呢?還是如我前面所說的當作真傳而未公佈於世呢?這也是無法得知的。或許多年以後,還能有機會看得到呢。

因此,這是我想說的第一點,物以稀為貴。

越是神秘,越是珍貴

談到一本書,我們常常最先關注的不是它的內容,而是它是由誰寫,也就是它的作者是誰?那麼《黃帝內經》呢?是否就如它的名字所寫的那樣,是黃帝所作呢?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關於這個問題呢,我們先不要得出明確的結論。直接說出我的答案,那就沒有意思了,先來看看別人是怎麼認為的: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故為道者,必托之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

————西漢·劉安《淮南子》

當然,這只是他個人的意見,有的人跟從,也有的人反對,在沒有明確的結果之前,一切說法都是有可能成立的,我們都應該保持尊重。同樣的,大多數人是這樣認為的:

《內經·素問》,世稱黃帝岐伯問答之書,乃觀其旨意,殆非一時之言,其所撰述,亦非一人之手。

—————明·呂復

這就很有意思了,按照他的觀點,一本書的作者並不是一個人,而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間所寫的內容彙集成了一本書,這個工程可謂是相當浩大的,且根據文獻研究,各篇的文風,觀點都不盡相同,有些甚至相差甚多,這就為這個觀點提供了證據,因此大多數人都認同這個觀點。

那麼,有沒有認為《黃帝內經》就是皇帝所寫呢?這也是有的。

乃與岐伯上窮天紀,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垂法以福萬世。於是雷公之倫,授業傳之,而《內經》作矣。

————北宋·林億

同樣持這個觀點的還有唐·王冰、南宋·史崧、明·張介賓,也都算得上是很有名的古代醫家了。那麼,我支持哪種觀點呢?

不可否認,內經一本非一人一時之作,這個說法很有說服力。然而事情的真相往往不是我們理所當然認為的那樣。因此,我和我林億的觀點是一樣的。所以堅持認為是黃帝所作,至於理由呢,就不便多說了,免得招來碎語啊。

我想說的就是,一個觀點、一個現象、一個事的出現,都不會是空穴來風的,必然有著其中的道理可言。哪怕看起來是多麼的不可思議,然而事情的真相,誰知道呢?

或許永遠不會有答案,那麼我的觀點,又怎麼會錯呢?往往隨著時間的推移,事情的真相會變得越來越不可捉摸。

其實,無論如何,不管是黃帝所作也好,眾人合作也罷,它的價值都是相當珍貴的,這是我要說的第二點。越是神秘,越是珍貴。

以道為貴

說完《黃帝內經》的作者,就該說它的內容了。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不講它的成書年代呢?

我想說的是,有意義嗎?成書年代,自然是跟作者有關了。根據一本書的成書年代,並不能獲取什麼重要的知識,重要的還是作者。社會背景呢?社會背景所造成的影響,在內容上可以很直觀的表現出來,為什麼不直接看內容呢?

《黃帝內經》所寫的內容,在我們今天看起來,並不是很全面,因此後世不斷的有醫家進行理論的補充,這就是一種創新,是值得鼓勵的。當然,正確與否就不便討論了。還是來講講內經的內容。

內經所講的理論內容,在當時來看,想來已經是非常全面的了。當然,也有可能只是滄海一粟,畢竟,醫家七書呢。《黃帝內經》一本書如果就把所有內容都講完的話,其他書講什麼呢?這是很吸引人好奇心的一件事,但是誰都沒有見過真書,也就無從談起了。暫且認為,《黃帝內經》已經很全面了吧。

那麼,黃帝內經講的是什麼呢?

明代李中梓所寫的《內經知要》把內經的內容分為道生、陰陽、色診、脈診、藏象、經絡、治則、病能八類,我覺得這個分類是很好的。

可能熟悉原文的人會問?為什麼不包括運氣呢?

眾所周知的是,《運氣七篇》是由王冰補入的,那麼它是否真的就是《黃帝內經》原文所缺少的那七篇呢?那是不一定的,我更傾向於認為那是《陰陽大論》裡面的文章,為什麼呢?直覺。其實運氣的層次比黃帝內經本身的層次還要高,不講不是因為不重要,而是不適合在這裡講,以後會單獨來講運氣學說的。

我們都知道,中醫學的內容包括四個方面:理、法、方、葯。為什麼沒有診斷?因為診法和治法都屬於法,因此就不單獨來講。那麼《黃帝內經》主要就講了理和法兩個方面,而方葯僅僅有所涉及,如內經十三方等,僅作了解。而內經在理法兩個方面就很是詳細了。

理、法、方、葯這四個部分是逐漸遞進的,就如同金字塔的形狀,前一個是後一個形成的基礎。因此理、法是方、葯的基礎,而理又是法的基礎。那麼這個理又是從哪裡來呢?

中醫的理論,當然是來自有中國古代哲學,如陰陽五行等,這點上次已經講過一部分了,那麼中國古代哲學又是來源於哪裡呢?一個字,來源於道。

易與天地准,故能彌論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查於地理,是以知幽明之故。

————《周易·繫辭》

為什麼要講這句話呢?因為這句話便講了道的來源,天文、地理即是也。這也是我的公會號的名字中文理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這句話也是我微信網名【幽明】的出處。就是這樣,簡單介紹一下。

而內經中也有同樣的論述:

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此之謂也。

————《上經》

這裡的《上經》,其實就是比《黃帝內經》更早的古書,因此《黃帝內經》便引用《上經》中的話來解釋道。

無論什麼內容,能夠歸到【道】這個層次,那麼它的意義和價值就很高了,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三點,以道為貴。

以用為要

以上三點呢,都是在講《黃帝內經》的珍貴之處,那麼一個知識珍貴,就一定要學么?這就不一定了。更重要的是它的意義和以及能給我們自身帶來的價值,這才是我們大多數人所關心的。

而我就不一樣了,只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是因為它珍貴,所以我就要學。至於能帶來什麼價值,即使不知道也沒關係,因為,學了總會用到的。當然,還是要講一下《內經》的意義和價值的。

它的意義呢,最簡單的來說就是指導臨床。就如前面所說,理、法是方、葯的基礎,知道了理論,才能開出合適的方葯。其最直觀的例子,便是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

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葯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序》

而《傷寒雜病論》得以和《黃帝內經》並稱為四大經典之一,它的臨床價值是眾所周知的,而《黃帝內經》作為其理論的一部分,也同樣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另一個例子便是著名的補土派的著作《脾胃論》了。不知道補土派?它的主要觀點就是講脾胃為後天之本,為此引用了諸多《黃帝內經》中的原文來印證自己的觀點。

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

————《黃帝內經》

由此而發展起來的脾胃學說,便解決了諸多的臨床問題,其中著名的補中益氣湯,至今仍為臨床所常用。

而事實上,《內經》中的每一句話,都有可能給我們帶來靈感,由此便可發展為一種治法,或者是一種學說。

如劉完素根據《素問·至真要大論》病機十九條中關於火熱的論述,便有了火熱論,提出「六氣皆從火化」。

而張從正則根據《內經》中關於病因的論述:

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靈樞·百病始生》

以及相關的治法,便有了汗吐下三法以祛邪的攻邪派。

而我們在學習《黃帝內經》的過程中,也應該有這種思考。這是我要講的第四點,以用為要。

結語

只有這些理由么?

不是的,想看一本書並不需要理由的。

或許你現在不會在,但以後也早晚會看的。因為如果你在學中醫,就免不了要去《黃帝內經》中找答案,你也會越來越明白《黃帝內經》的重要性,這一點並不需要別人多說什麼,那你也會去學的。

那我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呢?也只是推薦一本書罷了。

其實呢,我們學中醫的必看的書,又豈止是一本《黃帝內經》呢?

正如孫思邈所言:

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裡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並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備急千金藥方》

我們要學的內容還多著呢,任重而道遠啊,而《黃帝內經》則僅僅只是基礎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馬三騰聊養生 的精彩文章:

TAG:馬三騰聊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