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未出土時先有節,到凌雲處總虛心——高雅淡泊、巧而不媚的竹雕技藝

未出土時先有節,到凌雲處總虛心——高雅淡泊、巧而不媚的竹雕技藝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製品的國家,所以竹雕在中國也由來已久。竹雕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上獨樹一幟,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藝術財富。

歷史溯源是比甲骨文還早的原始竹雕。自後從先秦到明清,歷代傳承與發展,竹雕技藝在眾多技藝中始終牢牢佔據一席之地。

我國在遠古時期就已經開始用竹製造生產和生活用具。出於愛美的天性,在竹製品上施加裝飾,與雕花的玉、石、骨、木器原無差異。因此若在原始社會遺址中發現有雕飾的竹器,不足為奇。惟竹材易壞,很難保存至今。

竹雕也稱竹刻,是在竹製的器物上雕刻多種裝飾圖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種陳設擺件。竹雕是一種藝術,自六朝始,直至唐代才逐漸為人們所識,並受到喜愛。

趙汝珍在《古玩指南·竹刻》中這樣概括:「竹刻者,刻竹也。其作品與書畫同,不過以刀代筆,以竹為紙耳。」

竹雕早期通常是將宮室、人物、山水、花鳥等紋飾,刻在器物之上。而且存世的竹雕製品也很少,目前所見的多為明清兩代的傳世品。明清時期的竹雕製品,雕刻技藝的精湛,早已超越了前代。

明代的竹雕風格大多渾厚質樸、構圖飽滿。刀工深峻,而且線條鋼勁有力,圖案紋飾布滿器身。清代前期的竹雕製品帶有明代的遺風,但表現技法更為豐富多樣,淺刻、淺浮雕的技法同時並用。

明清的雕刻作品有的雕刻簡練、古樸大方,有的精工細作、紋飾繁密,變幻無窮,雕刻的方法主要有陰線、陽刻、圓雕、透雕、深淺浮雕或高浮雕等。

明清的雕刻作品有的雕刻簡練、古樸大方,有的精工細作、紋飾繁密,變幻無窮,雕刻的方法主要有陰線、陽刻、圓雕、透雕、深淺浮雕或高浮雕等。

縱觀中國竹雕發展的歷程,真正的竹雕藝術在宋代已初露頭角。明清時期,竹雕藝術品達到鼎盛,出現了百花爭艷的景象。

自明清兩代始,這時文人開始參與進來,使竹雕與書畫、雕塑藝術結合,導致竹雕藝術的空前發展。

自明代正德、嘉靖之後幾乎每個時期都有一些傑出的藝術家湧現出來。當時大部分竹刻高士都集中在江蘇嘉定和金陵一帶,於是根據其雕刻技法和風格特徵就產生了兩個竹雕流派,一派始於嘉定朱鶴,一派始於金陵濮仲謙。

早期的竹刻製品遺存很少,到今所見多為明清傳世品,一般渾厚古樸,構圖飽滿,布滿器身刀工深峻,常做深浮雕或透雕,線條剛勁有力,轉角出棱。

清代前期還有明代遺風,但表現技法更加多樣,淺刻、淺浮雕、留青、圓雕等同時並行;品種擴大,除筆筒、香筒外、臂擱、竹根人物,動物與山石具備,製作精緻工整,細巧秀雅,而像張希黃的留青山水樓閣、鄧渭的淺刻小字行楷等都是個人風格特徵十分鮮明的作品。清代後期面目不暇接較為單一,用刀平淺,常作陰刻。

任何藝術發展到一定階段總會形成流派。中國竹雕藝術於明末清初成熟後,流派也逐漸形成並展示出來。中國民間收藏的竹雕器件,也不乏明清時期的流派名家作品。

主要有嘉定派、金陵派、浙派、徽派和其他流派等。明清兩代的竹雕,除了地區形成的流派藝術之外,還有一些雕刻家在繼承前人、推陳出新方面做出了貢獻,發明了有別於地區流派之外的新技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耀、張步清、馬根仙、鄧孚嘉、尚勛、時學庭和時鈺兩兄弟等人。

明清時期的竹雕家,所用竹材都取自於生長二至四年的竹子,竹的紋理結構細密,嫩老適中。所以雕刻成器之後,經打磨,其光潤,平整,不亞於平整的木紋。早期的竹刻作品往往表現出竹的肌理,後期作品則精工細作,很少見到竹的粗糙肌理。

明清時期的著名竹雕大師,基本上都沒有在作品上留名的習慣。然而,贗品仿造名人的留名、印章,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手段。

一般說,明代的竹雕表現出質拙渾樸的藝術風格,很少有小巧的小型器件。清代竹雕,康熙時期的沉實幽雅;乾隆時期的絢麗富麗。到了清後期,作品的風格趨向平淺單一。但這只是從總體上看。明清時期有很大一批作品,都是文人藝術的一種體現,文人有著自己獨立的藝術特點。因此,竹雕鑒定中不能太絕對化。正確的方法是從總體上把握,具體鑒定時,則注意一般與個別兩者之間的聯繫和區別。

———— END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臻藝術網 的精彩文章:

千載繁華皆是夢,漫將歲月任雕鎪:一覽中國手工藝發展史

TAG:大臻藝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