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彭呈軍:人類的三重進化:美好生活的源泉

彭呈軍:人類的三重進化:美好生活的源泉

新年說書

緊張繁忙的2017年已經過去,新的挑戰又要開始啦!2018年,我們又會帶來哪些好書呢?小編特別策劃在新年期間,每天邀請一位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的分社社長或部門主任,請他們分別說說今年正在籌備的新書和看點。

請注意啦,這也是一個福利貼:如果您喜歡本期推薦的圖書,歡迎您在文末評論區留言。我們會從每天的微信留言者中挑選一位精彩留言者,為您贈送文中推薦的新書1冊(如是未出版的新書,則在出版之後第一時間寄送)。

*評論留言截止日期:2018年2月28日24:00整。

*獲獎名單公布日期:2018年3月1日微信公布。

彭呈軍

(教育心理分社社長)

編輯代表作品

《心理學》(第三版),《社會性動物》,《兒童心理學手冊》(第六版),《當代中國心理科學文庫》,《當代心理科學名著譯叢》等。

推薦圖書

《精神的進化:美好生活的構成》

是否擁有快樂童年的人、擁有幸福家庭生活的人、最可能擁有積極情緒的人就是擁有最強大精神力量的人呢?

不,不是這樣的。

至少非常有影響的哈佛大學「成人發展研究」(The Study of Adult Development)歷時近80年的研究結果認為不是這樣的。

那麼什麼因素能讓人幸福?

美好生活是由什麼決定的?

什麼樣的人具有百折不撓的精神力量?

《精神的進化》將告訴你答案。

——彭呈軍

  人類的三重進化:美好生活的源泉  

早在1938年,哈佛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決定選擇一組共268名當時美國最精英的青年人作為研究對象——哈佛大學1939至1944年在讀的大學生,男性,身體健康,學業優良——想看看他們是否以及怎樣成為「人生的贏家」。後來其中一名成為了美國總統,他叫約翰·肯尼迪。

很快,研究團隊覺得只研究精英有缺陷,於是又加進另一組研究,研究對象為456名1940年至1945年在波士頓城區生活過的貧困男青年。

至少每兩年,研究人員就會聯繫這些被調查者,詢問他們的心理與身體健康狀況、職業滿意度、家庭氛圍、婚姻質量、個人成長等情況。

通常將前面的精英研究稱為「格蘭特研究」,將後者則稱為「格魯克研究」,兩者共同作為哈佛成人發展研究的組成部分,一直持續到現在。時至今日,研究對象大多經歷過戰爭、婚姻、為人父母,不少人已經死亡。

喬治·瓦利恩特(George E. Vaillant)是這個項目最主要的研究者之一,主持哈佛成人研究項目長達35年,直至退休。正是他傑出的研究與寫作才能,讓整個研究為世人所熟知,並影響了無數美國人的生活觀念、教育子女的方式。1977年,在整個研究進行到近40年時,瓦利恩特寫了第一本書,《怎樣適應生活》;2002年,大多數研究對象已經步入老年,他出版了第二本書,《良好的老齡化》;2012年,瓦利恩特教授寫就第三本書,《經歷的勝利》。這三本書,都是對研究項目的階段性總結,提出了一些看似平淡但又極具震撼力的研究結果:

酒精上癮對生活與婚姻質量有著極大破壞力

經濟上的成功與良好的人際關係而不是智力高度相關

童年時與母親的良好關係對成年後的幸福有很大影響

與父親的良好關係能夠減少成年後的焦慮

他的論據與建議足有幾百頁,但也可以簡單地總結為一句話:

Happiness is love. Full stop.

幸福,無他,就是愛。

瓦利恩特教授在研究項目進行到70年時,還出版過另一本書,《精神的進化:美好生活的構成》。如果說,以上三本書是對研究項目與研究對象的「就事論事」,那麼這本書則是他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俯瞰人類,關注人類命運的走向。借用皮亞傑的術語,如果上面三本書,是他對研究結果的「具體運算」,那麼,本書則是一次超越性的「形式運算」。

在這本書中,他提出了「人類的三重進化」理論。書中,他讓人信服地提出這樣一個觀點:人性的本質不只是一串「自私」的基因;擁有積極情緒不僅僅是對生活的錦上添花,而是對人類本身的存續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代最具影響的心理學家之一,積極心理學的開創者,Martin Seligman教授說,這本書「將顛覆我們對宗教和精神的認知」。

以下內容摘自《精神的進化》。

從自私的爬蟲類動物進化到具有仁愛之心的哺乳動物,需要經歷基因進化來實現掌管人類積極情緒的大腦邊緣系統的進化。從仁愛、頑皮、充滿激情的哺乳動物進化到具有創造性的科學家和充滿智慧的神學家,也需要經歷基因進化來實現人類面積巨大的大腦新皮質的進化,該部位是人類科學和宗教教義構建的生物學基礎。雖然大腦邊緣系統和大腦新皮質這兩個部位在神經學意義上的聯繫相當豐富,但它們也時常翻臉不認人,視彼此為路人。情緒和理性、精神和宗教教義之間經常難以溝通和相互理解。

人類要跨越「強權即真理」的階段進化到「撒瑪利亞人」(助人為樂者),四處散播同情、寬恕,還有無私的愛,則需要經歷文化進化。文化進化相較基因進化要更為迅速和靈活。誠然,進化之後的人類社會依然會像鐵器時代一樣存在各種罪惡,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積極情緒的科學認知將演變為一種文化意識,進而幫助人類種群得以存續。實驗結果已經證明,積極情緒有利於人類更好地適應群居生活、發揮其創造性並更為迅速地習得新技能。

第三種進化即個人生命歷程中的個體進化。回首我在哈佛大學成人發展研究中心擔任主任的三十五年間,親身經歷了我們這一輩人從自我中心的輕狂少年逐漸轉變為子孫滿堂的白髮老人的全過程,與此同時,也參與研究了我們的大腦逐漸成熟、社會意識逐漸豐滿的個體進化過程。

精神的進化不僅停留在基因和文化兩個層面上,還包括在我們的人生中,我們如何從醜陋、笨拙不堪的毛毛蟲蛻變為優雅、善於交際的花蝴蝶。我們研究中的一位四十五歲成員這樣解釋道:「二十歲到三十歲這些年,我想我學會了如何與我的妻子相處,三十歲到四十歲之間,我學會了如何在事業上取得成功,四十歲到五十歲這個階段,我已經不太為自己著急了,反而更多地為孩子操心了。」

我關注積極情緒,並不代表我要忽略邪惡的東西。大屠殺、謀殺、吸毒、酷刑、虐待兒童等種種惡行都會在本書中被涉及。同樣,我也不會否認那些「自私」基因和消極情緒如痛苦、憤怒、悲傷等都十分具有價值。例如,悲傷能感染到其他人,讓他們也體會到失去至親的痛苦。麻風病人外形變醜,只是因為其身體末端(尤指手和腳)的痛感神經遭到了破壞。憤怒可以讓我們免受侵犯。然而,悲傷、痛苦、憤怒給我們帶來的好處持續的時間較短,積極情緒則可以長期讓我們受益。一方面,人類時常面對各種挑戰和困境,全球變暖、原子彈、城市衰敗、人口過剩、自私的資本主義變得越發殘暴,自然資源受到破壞,這些都無時無刻不在威脅著我們的星球。令人驚訝的是,另一方面,我們也正在學習如何與越來越多的同類和平共處。

我寫《精神的進化》這本書的初衷在於,希望它能為讀者搭建一座連接精神家園與科學智慧之間的橋樑,並正視它們的存在。人類愛與同情的進化,作為一個自然選擇的過程,在好運和不斷的試誤中艱難前進,已持續了上億年的時間。

在1859年11月24日的一封信中,查爾斯·達爾文就讀劍橋大學時的地質學教授亞當·塞奇威克對達爾文這位高徒送給他的《物種起源》(第一版)完全不予理會,還嚴厲地斥責達爾文「這份禮物帶來的不是歡樂而是痛苦……有機科學的巔峰與榮耀正是它最終將物質與精神聯繫起來,而你卻對這種聯繫視而不見。如果我對你那一兩個懷孕的例子的理解沒有偏差的話,你確確實實打破了這種聯繫。」

積極情緒的進化起步非常早。大約兩億年前,那些毫無信仰、腦袋愚笨、多疑猜忌、無趣木訥而且冷血的爬行類動物就開始緩慢進化為血溫恆定、生兒育女、忠實誠懇、心懷希望且腦容量較大的哺乳動物,他們學會了遊戲、歡樂,與其他人建立起情感依戀,而且信任他們的父母能好好照料他們,不會把他們當作美味午餐一口吞掉。

當哺乳動物進化為靈長類動物時,另外一種導致形態變化的進化發生了。在哺乳動物王國一直保持恆定的大腦與體重的比例,又一次開始拉大了。最初階段,在遠古黑猩猩的大腦進化為南方古猿的大腦的過程中,這個增加的比例變化相對較慢。這種大腦成長進化很快引發了一輪良性的循環。為了從產道順利娩出,靈長類動物不得不在大腦尺寸尚未發育完全時就匆匆誕生。於是出生之後,他們還需要一個適宜的養育環境。下一步進化到無私的愛需要更大的腦容量,為實現這一點,兒童時期還需進一步延長。兒童期越長,父母以及該兒童所屬宗族對兒童大腦尺寸以及無私程度的期待就越高。

於是,我們祖先靈長動物的大腦進化速度驚人——每十萬年便增加約兩大湯匙重量的大腦灰質。「待到大腦進化最終完成之時,人類大腦皮質的體積會增加一倍多。」可以說,歷史上再沒有任何生命器官的進化速度能與其媲美。

由於人類的身體局限性以及對食肉動物的本能恐懼,現代智人變作非洲大草原上最喜歡群居的族群。現代人不僅通過「自私」的基因和適者生存的法則來保護自己,同時也會超越自身的利益去服務他人。無論是養育一個狩獵者還是21世紀的城市孩子,都需要舉全村之力或全社會之力,同時,食物分享關係的進化需要人們懂得在豐登之年將食物分享給他人,在災荒之時才能接受別人幫助和饋贈的道理。

在最後5萬年,人類力量和兇殘本性的進化對於生存的作用越來越有限。相反,有足夠的證據證明人與人之間交流方式的改進,能促使社會組織進一步擴大、組織結構變得更加複雜。這些變化使得人們能夠分享體積更大的獵物,並且更加主動關心和幫助身有殘疾或疾病的同伴。創造力較強、身材比較纖細的現代智人更願意長途跋涉,去幾百英里之外的地方與其他族群進行交易,從他們那兒學到新的知識,或者與他們進行婚配。而那些肌肉發達、長著大腦袋的尼安德特人,其身體特質不適宜長時間步行,於是他們按照古老的生活方式選擇紮根于山谷之中,於是他們的基因就被局限在他們狹小的親緣關係網路之中了。

直到公元前600年到公元700年變革的一千年間,佛教、儒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才開始逐漸建立起來。儘管現代人聽起來可能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但是當時那些新建的宗教的確是以愛和同情為宗旨,而非恐懼與統治。可能正是由於處於變革的千年這一特殊時期,許多大城市得以保存下來。與之前那些自行消亡的歷史古城不同,這些更為現代的城市之所以得以成功地延續下來,是因為它們擺脫了部落之間無休無止的競爭狀態,轉而以一種更為平等的方式過著群居生活。

在公元前600年至公元700年這近1200年時間裡,宗教領域的聖人們和先知們將有關積極情緒的認知領悟和情緒規律進行了整理和發展,使邊緣系統固有的積極情緒可以用來對抗外來思想的入侵。這些世界上最偉大的宗教將有關移情的修行轉移到現實生活中,使人們天生固有的、常常引發部落之間暴力衝突的仇外情緒和狹隘的領土觀得到舒緩和平息。

這個世界依舊處處充滿危險,但是我們對積極情緒的理解在與日俱增。最近這幾十年,科學技術的進步使我們更加了解和走近我們的精神世界。例如,本書中引用的大多數用以支持積極情緒的科學研究成果,其誕生的時間都不超過十年。過去十年間,美國的各大醫學院和生命科學研究一直在致力於避免精神研究這個小寶貝被人在潑宗教教條這盆洗澡水時連帶著拋棄了。在哈佛大學,最近有一門最熱門的課程就是關於積極情緒研究的。

那是否這種人類進化的奇蹟真的是由於孤單慈愛的上帝耐心等待而最終出現的神化人性?我們是否真的命中注定會變為神?我個人對此持懷疑態度。或早或晚,科學的發展會讓人們認識到這些感人至深的信仰究其本質還是一種隱喻,是強調強大真理的隱喻。我們有時能理性地控制左腦的自由意願,將那些美味的夾心奶油蛋糕、冰爽的可口可樂和馬丁尼酒都收拾起來,換成對健康有幫助的各種富含纖維的食物、水煮西藍花以及四種基本食物組合。如果能這樣堅持一段時間,我們可能會將嚴肅的科學、冷靜的人文主義或者來勢洶洶的負面情緒全部替換為那些為人類內心世界帶來溫暖的積極情緒。然而,長遠來看,人類的存在依賴的不僅僅只是內心的「善念」、精明的算計、毒品、性愛或者搖滾,保證生命和精神營養的各種基本規律其實更為重要。科學和宗教當然也可以讓我們存活下去,但是如果缺失了同情和謙遜,恐怕也難以長久。

除基因進化和文化進化之外,還有第三種隨著人類精神的成熟不斷發展的進化形式——成人發展。我們對積極情緒的把握其實也是隨著我們身心的不斷成熟而日漸完善。在描繪了近千年來人類積極情緒的發展演變史之後,讓我來繼續從個體發生學的視角來對人一生中積極情緒的發展過程進行一下梳理。

波士頓大學精神分析學家安娜·瑪利亞·里祖托進行了一系列非常有意義的實驗,她希望通過研究兒童如何構建他們心目中上帝的形象,來繪製前語言時期精神意念的發展過程。「大約三歲左右,兒童就已經在認知上成熟到可以考慮因果聯繫中萬物有靈的概念了……通過提問題,他希望能找到最終的答案,而且對所謂的科學解釋一般都不太滿意。兒童希望弄明白誰在推著白雲走,而且是出於什麼原因?如果大人告訴他,是風在推著白雲走,那麼他又會問那風為什麼會動呢?這類問題往往循環不斷,而且一般會以某種類似『超自然存在』才能終止各種原因。」

識字對兒童信仰發展的影響與字母和印刷術的發明對於人類發展的影響大致相同。兒童在幼兒園開始接受教育,讓他們不再相信萬物有靈,不再隨便哭鬧。自此,兒童的大腦不再為右腦「大權獨攬」。 各種整合的儀式是成人發展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但也有其負面影響。人類情緒發展的一個缺陷便是我們心底本來充滿生氣的東西,只要一套上文化中那些呆板的規約格式,我們對它的感覺立馬變得麻木起來。還記得維多利亞時代女性曼妙的身體是如何被束縛在那副帶子捆綁的緊身胸衣里吧,那個時代甚至鋼琴腿都要穿上裙子,以免激起人們不正當的性幻想。

當然,成人發展自然也有它的好處。隨著精神的進一步成熟發展,我們的積極情緒更傾向於為更多的人謀取福利,而不是僅僅為自己打算。在20世紀30年代一項針對成年人「願望」的研究中,在25歲這一年齡階段的受試中,有92%的願望是直接與自己相關;而在65歲這一組中,只有29%的願望直接與自己相關、32%直接與家庭相關,而另有21%的願望則是關於全人類的福祉。那些曾經歷過「大蕭條時期」、自我中心的25歲年輕人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成長起來,直到有一天,他們看到自己的孩子居然成為了20世紀60年代那批自我放縱的「嬉皮士」,他們內心的震撼可想而知。和所有的青少年一樣,60年代的「嬉皮士」口裡高談要無私、要利他,但是實際上他們自己卻做不到。有史以來,在所有50歲的中年人眼裡,那些20幾歲的毛頭小子都是自私狂妄的。不過,50歲的大叔,你們也別忘了,其實自私是青年人自我發展中的必經階段。發展主義論者卡羅爾·吉利根曾指出,如果我們從一開始就不「自私」的話,哪有「自我」讓我們去「無私」地給予呢?

另外有一種能力也是隨著個體成熟而不斷得到提升,即調節和辨別消極情緒的能力。例如,我們學會了辨別何時的眼淚是由生氣而來,這時我們會推開一切靠近我們的人;而何時的眼淚是由於悲傷所致,這時我們會渴望溫暖的懷抱。許多老年人對這種區別瞭然於胸,而20幾歲的青年人則常常對此摸不著頭腦。

隨著人腦進一步成熟,我們進入洛文傑提到的第二個階段,即良心道德階段。在這個階段,愛意味著你會將伴侶的需求置於你的性慾之上。你只有在擁有了照顧嬰兒的能力之後,人們才會相信你生育後代的時機已經成熟。你開始學會接受: 在1942年如果有人認為寧願去坐監獄,也不願意服兵役來謀殺無辜者的性命,這樣的人也應當受到敬佩。在這個階段,你學會了分辨自己的情緒,並掌握了皮亞傑提出的「形式運算」能力。

在老年時期,認知能力繼續發展可能會超越皮亞傑提出的「形式運算」階段,進入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米歇爾·康芒斯定義的「後形式運算」階段。後形式運算階段涉及對反語或悖論的理解和賞析。就「悖論」而言,我指的是學習去相信這個充滿悖論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上,不確定性原理應當是量子物理學的基本原理;在這個世界上,善與惡同時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無辜的兒童死於腺鼠疫;同樣也是在這個世界上,有些必須捨棄而你卻戀戀不捨的東西。就量子物理學而言,確定性是不存在的,只有信仰和信任才能留存。大腦額皮質作為社會道德的載體,可以同時是邊緣系統和大腦新皮質的組成部分。羅馬天主教經歷了兩千年的文化進化,梵蒂岡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個人經歷了80年成熟發展過程之後才掌握了這一悖論,且最終達成猶太人和穆斯林都是「兄弟」的認識。如果壞消息是人的成熟發展過程耗時較長,那麼,好消息則是我們高興地看到,學習騎自行車或認識到男女生而平等一樣,一旦學會,便永遠不會忘記。

在我看來,看重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積極情緒的信仰比其他僅由乾癟的字詞、嚴肅的禁令、呆板的教條構成的信仰要成熟得多。我有說清楚這兩者的優劣嗎?讓我來試試我自己的方法吧!我來畫一個圓,把我自己框進來,其他人都排除在外。蝴蝶其實與毛毛蟲有差別嗎?爺爺、奶奶與他們疼愛的孫輩有差別嗎?蝴蝶不過是毛毛蟲成熟過程中的一個不同的階段而已;情感和激情也不過是散文和信念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它們是由大腦不同的部位激發而已。那我們來試試將散文和激情聯繫起來吧!這才是人類發展進化的真諦。

隨著時間的推移,正如科學技術的發展能更好地保護還依然處於進化狀態的人類免受無常的饑荒和嬰兒無辜夭折一樣,信仰的傳統雖一度依賴慘兮兮的恐懼和裝腔作勢的義憤這些消極情緒為其提供保護色,但現在也紛紛讓位給諸如信仰、愛、希望、愉悅、寬恕、同情、敬畏等這些積極情緒了。

圖片拍攝|楊坤

FEB

24

喜歡本期推薦的《精神的進化》嗎?

趕緊在文末評論區留言吧,

思考一下,何為美好的生活?!

——ECNUP勤勞小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的精彩文章:

TAG: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