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韓錫璋悅讀茶坊】漫話詩詞的立意

【韓錫璋悅讀茶坊】漫話詩詞的立意

題寫一首詩詞,首先要立意,即要確定你這首詩詞要反映的思想.情感.觀點或主張。明代戲劇家湯顯祖說:「大凡作詩,先須立意。意者一身為主也。」古人云:「詩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詞藻為兵衛也,意為詩之帥,統率全詩(師)也。」關於立意,古人有三種說法:一是「意在筆先」說:出於宋人韓駒《陵陽說中語》「作詩必先命意。」二是因境生意說:出自清吳喬《圍爐詩話》「心不孤起,仗意方生。」即觸情生情,緣物興懷。三是意在筆生說:出自明代謝榛《四溟詩話》「詩有不立意造句,以興為主,漫然成篇者,此詩之入化也。」

詩詞立意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詩以立意為主,這是傳統詩詞創作的一條重要原則。一首詩詞立意的好壞是詩詞寫作成功與否的關鍵。清代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說:「無論詩歌與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李杜所以稱大家者,無意之詩,十不得一二也。煙雲泉石,花鳥苔林。金鋪錦帳。寓意則靈。」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借林黛玉之口說:「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關於詩詞立意的重要性,從古至今論者頗多,可以說,人人都認為詩詞立意十分重要。這似乎已經成為一種共識。

但是,人們對詩詞立意的本質卻論者寥廖,或語焉不詳。其實,只有從根本上弄清楚詩詞立意的實質。與詩詞創作有關的其他問題才能迎刃而解。要解決詩詞創作的問題,我們首先得明白什麼是立意,詩詞立意的本質是什麼、立意有什麼要求與禁忌,在詩詞創作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然後才能找到解決辦法。

一、詩詞的立意及其重要性

詩詞的立意,又稱命意,即作者寫詩的意圖,「意」是理與情的融合,也就是詩詞所要表現的思想感情,人們通常把它叫作情志、情感、情思、情意、情趣等等詩詞的立意,是指詩人在構思過程中,根據想要表現的情思、景緻、事物、事件等題材,確立作品要表達的主旨、要揭示的生活真諦。台北的林正三先生在其《詩學概要》中說:「命意即先於心中醞釀出所欲表達之詩意,如作畫必始於構圖,心中先有丘壑,始能形諸筆墨。」

詩詞作品,貴在立意。〔北宋〕劉貢甫在其《中山詩話》中說:「詩應以意為主,文詞次之。或意深義高,雖文詞平易,自是奇作。」蘇東坡說:「善畫者畫意不畫形,善詩者道意不道名。」〔清〕阮葵生在其《茶餘客話》中說:意之於詩,如帥之將兵,「無帥之兵,謂之烏合。雲煙泉石、金玉錦繡、花木禽魚,皆散卒也。以意遣之,則無不靈。」總而言之,創作一首詩詞,首要的還不是考慮它的語言、節奏、韻律等,而是必須先確定立意。立意的正確與否,決定著詩作的主題思想是否正確;立意的高下、深淺,決定著詩作的思想性與感染力。一首好的詩詞作品,往往給人以開闊、豁達、大氣,且激情澎湃、產生共鳴、百讀不厭之感,其主要引發人們共鳴的關鍵是立意的高度和角度。如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傳世警句,之所以能成為千古絕唱,流傳千年經久不衰,主要是因為詩人面對當時世風不濟、賢能受貶或國破朝亡、或死或降的境遇,道出了很多人想說說不出的、飽含激情和正氣的感嘆,立意准且高。歷朝歷代也有很多為投合政要或迎合世俗而歌功頌德或釋放不滿的詩作,而流傳下來的卻甚少,其關鍵原因則是立意不準、不高、不深。

然而要做到詩詞的立意深遠並非易事。要善於觀察、想像、揣摩、提煉、升華,善於撲捉稍縱即逝的時空等等,這些都與作者自身的修養有關。其中,學習立意的有關知識,掌握必要的表達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古人對詩詞創作意圖有三種說法。

(一)詩言志。記得上次提過,最早提出這個問題是在先秦時期的《尚書·虞書·堯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

(二)詩緣情。始於西漢魏晉南北朝時期,西漢《毛詩序》中提到「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西晉陸機《文賦》說「詩緣情而綺靡。」南朝梁文學家劉勰《文心雕龍》載「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同時代的鐘嶸《詩品序》也載「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物詠。」

(三)詩表意。始於南朝宋時范曄《獄中與甥侄書》「常謂情志所託,故當以意為主,以文傳意,以意為主則其旨必見;以文傳意則其詞不流;然後抽其芬芳振其金石也。」清代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緒論》也載「無論詩歌或長行文字,俱以意為主,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

二、詩詞立意的本質

詩詞藝術理論和詩詞創作實踐告訴我們,詩詞的本質是抒情。情志、情感、情思等詩人心中之情是立意的出發點和歸宿。意境產生、形成、確立的過程就是一首詩詞立意的全過程。古人說,「意在筆先」。所謂「意在筆先」,實際上是意境初步形成在下筆之先。其實,不僅是意在筆先,而且是意在筆中、意在筆後。立意貫穿於詩詞創作的全過程。古人強調煉意,煉意貫穿於詩詞創作的全過程。這是符合詩詞創作實際情況的。陳良運教授在《中國詩學體系論》一書中指出:「一部文學作品、一首詩的產生過程。實質上就是作家的氣、才、性、情、志等主觀因素對象化實現的過程,作家的精神主體逐漸地或瞬間地轉移到實踐的主體,所有的主觀因素經過詩人的審美處理而在成形的作品中,呈現一種新的凝聚狀態。這種新的凝聚狀態,可概括為『意』。」

其實。意與境是同一個東西的兩個側面、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意境者,意之境也。正如哲學上認為任何具體事物都有其存在形式一樣,意境即境界、境是意的「存在形式」。借用黑格爾《美學》中的用語來說,境是意的「感性顯現」。通俗一點說,境是意的「化身」。境是意所化。意為境所凝。意中生境,境中寓意:境在意中,意融境中。正如文學作品中的主題離不開作品的題材一樣,離開境也就無所為意,「意」也就「立」不起來:離開意也就不成其為境,「意」同樣「立」不起來。意與境是密不可分的合一的東西。詩詞創作尋覓、產生、形成、完成意境的全過程,實質上就是一首詩詞立意的全過程。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詩詞立意的本質就是確立意境。

只有深刻認識、牢牢掌握詩詞立意的本質,我們在詩詞創作實踐中才不會誤將詩人心中的情志、情感、情思、情意等直接當作詩中之意直白地加以「抒發」;也只有深刻認識、牢牢掌握詩詞立意的本質,我們才不會置詩人的情志、情感、情思、情意等心中之情於不顧,而純客觀地毫無意義地描寫景物。總之,只有深刻認識、牢牢掌握詩詞立意的本質就是融情志於意境之中。我們才能創作出立意高遠、意境新美、詩味雋永的上乘之作。

眾所周知,詩詞是一種抒情藝術,是抒情言志達意的一種文學樣式。在詩詞中抒情言志達意。其實質就是表現思想感情。唐代白居易曰:「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清.葉燮《原詩》講:「我謂作詩者,亦必先有詩之基焉。詩之基,其人之胸襟是也。有胸襟,然後能載其性情.智慧.聰明,才辯以出,隨遇發生,隨生即盛。」葉燮說的胸襟,即作者的觀點.思想.見地,也就是詩詞的立意。

我個人認為,立意是一首詩的生命線,只有一個好的立意,詩才有生命力.感染力,有價值,才能得以傳播而流傳於世。意是理和情的融合,作詩必有立意,有意才能言志緣情。詩言志、緣情、表意是反映詩的本質,言「志」是講詩的表達內容,表「情」是詩的表現形式,達「意」才是詩詞的本質。否則,遣詞造句再好,韻律再和,也難出彩。

三、立意的要求

詩詞立意,必須有其要求,只有好的立意,才能成就好的詩詞。

1.立意求高。所謂高,即作者站位高、境界高、品格高,清沈德潛《說詩晬語》載「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所謂第一等襟抱,即寫詩人必須具有愛國憂民思想和正義、和平、博愛等高尚品格,人品決定詩品。

如屈原《離騷》「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白居易《新制布裘》「安得萬里裘,蓋裹周四垠。穩暖皆如我,天下無寒人。」

2、立意求深。詩意忌淺,淺則如飲白開水,淡而無味。詩意貴深,深則餘音繞梁,回味無盡;深則能由此及彼,展開聯想;深則蘊含哲理,讓人們咀嚼再三,品之有味而心怡。為了說明立意深的重要性。讓我們來比較詠黃鶴樓的幾首詩:

清代陳瑞林《黃鶴樓獨坐柬熊雨溟博丈》

樓上仙人去不回,樓前終古白雲堆。

無聊且作千秋想,有用方為一代才。

斜日遠浮襄樹出,大江橫截蜀江來。

詩成欲寄蒓灣老,浩浩天風又落梅。

詩中詩人觸景生情,贊崔顥一代英才,嘆自己無大作為。

明朝張維《前題一》:

黃鶴仙人去幾霜,空餘樓閣障江鄉。

草連芳徑迷鸚鵡,樹接青山逼漢陽。

去國常懸千里夢,攜觴贏得片時狂。

檻流不盡英雄恨,一度登臨一度傷。

詩由景而情,慨嘆千里懸夢、攜觴求狂之事,抒發英雄遺恨、登臨感傷之情。

元朝劉清叟《登黃鶴樓》:

西風吹我登黃鶴,白雲半在欄杆角。

題詩不同舊時人,惟見青山俯城郭。

萋萋芳草鸚鵡洲,江水滾滾無時休。

歲月俯仰成春秋,古人今人無限愁。

詩人睹物生情,表達如同古人的愁緒。

唐代崔顥《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崔顥《黃鶴樓》與前三首相比,深刻性宛如岳丘之別。其詩覽景生情,以輾轉起伏的文筆表達纏綿的鄉愁。詩的主旨深不可測、妙不可言,情在畫外、耐人尋味,餘音千繞,迴響不絕。以此比較為例,詩主題深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清袁枚《馬嵬四首之一》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是有銀河。

石壕村裡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此詩在白居易詩意基礎上更深化了思想境界。此詩緣於白居易《長恨歌》「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此恨綿綿無絕期。」句。

3. 立意求新。詩詞立意新穎,或需獨特的材料,或需獨特的視角,或需獨特的觀點,或需獨特的感受,或需獨特的剪裁……總之,它要求詩的主旨新鮮別緻,不落俗套。清朝的趙翼《論詩》已將立意新穎用詩歌的語言加以詮釋:「李杜詩篇百口傳,」肯定李杜詩歌的崇高地位和輝煌成就。「至今已覺不新鮮。」提出一味泥古將走入死胡同,詩歌貴於立意創新。「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則旗幟鮮明地告訴人們:歷史向前發展,詩歌同樣要隨之變化,詩歌主旨當然也要隨之變化,才能傳世。。

作翻案詩是常用手法,從思維方式看,這是一種求異創新的逆向思維。讓我們看看歷代詩家「詠西施」各持的不同觀點:

李白《烏棲曲》:

姑蘇台上烏棲時,吳王宮裡醉西施。

吳歌楚舞歡未畢,青山欲銜半邊日。

銀箭金壺漏水多,起看秋月墜江波。

東方漸高奈樂何!

是抨擊吳王與西施在宮力紙醉金迷、荒淫無度,以至造成喪身亡國的歷史悲劇,是古代「紅顏禍水」論的再版。

羅隱《西施》: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則是批判女人亡國論、紅顏禍水喪國的觀點,是為西施抱不平的。

明鄭獬《西施》

若論破吳第一功,黃金只合鑄西施。

則是讚揚西施破吳立功的巾幗行為。

呂詩《西施故里西施殿》

螓首娥眉美若仙,風流絕代憶當年。

以身許國荒唐事,自古紅顏足可憐。

則是憐惜女人大多作為統治集團之間爭權奪勢的犧牲品,否定西施以身許國的主動性,還歷史本來面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你見過最奇特的茶壺長什麼樣?
喝茶對婦科病有好處嗎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