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在宣洩是在訴說,你懂嗎?

孩子的「分離焦慮」不是在宣洩是在訴說,你懂嗎?

GIF

「分離焦慮」既是一種心理反應,也是一種自我保護能力。所謂「分離焦慮」,就是指孩子離開父母或親密的照顧者時所出現的負面情緒,比如緊張不安、沮喪,或者特別黏人、哭鬧,希望照顧自己的那個人能一直留在身邊。

GIF

對學齡前的寶寶來說,分離焦慮有兩個高發期:一個從7月齡左右開始,持續到一歲半;另一個高發期是3歲左右入幼兒園時。儘管「分離焦慮」讓家長很是苦惱,但這完全屬於正常的心理反應。相反,如果寶寶對於家長的離開完全沒有任何反應,估計也會讓作為父母的我們感到很失落。而這份「甜蜜的負擔」從根源上來講,無論哪個年齡段的孩子產生「分離焦慮」,都是因為缺乏安全感。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分離焦慮症」呢?

一般來說,孩子6個月之後,已經可以自己區分熟人與陌生人,進而會對陌生人及陌生環境產生恐懼感、逃避感。所以,孩子總是表現得依賴家長。站在孩子的角度,他對家長的過分依賴,不光是情緒的表現,更是孩子進行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此外,孩子有限發展的認知力雖然使他已經開始熟悉自己的主要照料者,但是因為不能理解「客體永久性」這個概念,所以孩子並不清楚家長離開之後,還會再次回到他的身邊,以為家長就此永遠消失了,他自然而然就會感到焦慮不安。

GIF

最後,就是家長對孩子的過度保護。當孩子因為害怕分離而哭鬧的時候,家長往往會覺得難過和歉疚,並情不自禁地溺愛起孩子來,甚至還會因為孩子的情緒而放棄離開的念頭,回到孩子身邊。家長這樣的行為,無形之中會讓孩子形成一種錯誤的認識:只要採取哭鬧的方式,就可以使爸爸媽媽屈服。時間一長,孩子只會鬧得更加厲害,「分離焦慮」也會變得更加嚴重,從而對孩子身心的健康發展產生惡劣的影響。個別孩子的分離焦慮狀態可能持續發生在整個幼兒園時期,隨著孩子自身身體的發育、表達能力增強、探索範圍的擴大、自理能力的提高,父母應該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對他的日常活動漸漸放手。

為了讓孩子獨立起來,我們要從建立孩子的安全感、使孩子對環境和自我狀態的掌握越來越有信心等方面努力。

如何緩解「分離焦慮」的寶典

寶貝吖建議

01

幫助寶寶認識到「客體恆存性」

GIF

當寶寶還是小嬰兒的時候,可以和他玩些小遊戲。比如家長將寶寶熟悉的小玩具當他的面放進抽屜或者有蓋的盒子里,引導寶寶自己找出來;也可以用雙手蒙住自己的臉,再忽然打開;或者用一塊薄手絹,蓋在寶寶臉上,再迅速抽走手絹,讓寶寶意識到,「雖然看不見媽媽,但媽媽沒有消失」;或者兩位家長一起配合,帶著寶寶在不同房間玩躲貓貓的遊戲,在歡樂的氛圍里慢慢讓孩子理解「客體恆存性」。

02

逐漸拉長寶寶和媽媽分開的時間

分離之前、回來之後都給孩子一個擁抱

寶寶容易出現分離焦慮,可能是因為從來沒有和他熟悉的照料者分開過。給分離一個理由,找一個替代物和合適的看護人,一起循序漸進的跟孩子來嘗試分離適應訓練。倘若可以讓孩子感到和每位家庭成員在一起都有安全感,都能產生快樂,那麼孩子就不會故意地、特別地依賴某一位家庭成員了。比如說,微笑而堅定地告訴寶寶:「媽媽需要下樓買個東西馬上就回來,請寶寶帶著小熊和爸爸一起等媽媽。」然後擁抱他後離開,在你估算好孩子能夠承受的短暫的等待時間內回到他身邊,開心的給他一個鼓勵的擁抱,並出示之前告知他的那件買來的物品,強調媽媽離開了一下馬上就回來了,寶寶真棒可以帶著小熊和爸爸一起等媽媽了;慢慢地跟孩子做諸如此類的練習,分離的時間可以慢慢延長,讓寶寶理解暫時離開再回來的這個概念。

03

轉移孩子的注意

每一個孩子對情感的需求強度是不一樣的,在滿足孩子情感需求的前提下,媽媽不妨找一些能讓孩子感覺受到的關注度沒有減少而又能自己玩的方式。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媽媽在孩子的視野範圍內,讓孩子安心玩熟悉的玩具,她有時間也可以參與進來。比如孩子要和媽媽玩角色扮演遊戲,媽媽可以告訴孩子自己很樂意陪他玩,但也要做事。媽媽可以在自己做事的地方給孩子一個小凳子,讓自己始終在孩子的視線範圍內,引導孩子多用語言而不是具體的肢體表現來進行遊戲。

GIF

我們千萬不要和孩子說好了要陪伴他,但卻趁孩子玩得高興的時候偷偷地走開。這不僅不能制止孩子黏人的情況,反而會讓孩子更恐慌、更黏人。長期得不到足夠關愛的孩子還會出現漠視家人、不願交流的傾向。

04

認識到孩子黏人是情感發展的階段

理解並能接納孩子,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

很多家長應該也遇到過自己已經蠻獨立了的四五歲的孩子突然變得超級黏人起來,有時候寸步不離地纏著父母,稍對他有回應遲緩就會哭鬧起來,或者晚上也不願再自己單獨睡覺……。當孩子到了四五歲的時候,他的情感世界就會被父母喚醒,他對情感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所以,他就對父母特別依戀。父母如果發現孩子對自己非常依戀,當自己因為擁抱別人的孩子或給別的孩子分享食物時,孩子可能會很難過,會表現得很「小氣」,甚至會大哭大鬧,但這並不表示孩子任性,也不能認為孩子情感脆弱。實際上,這是孩子情感的一種正常表達。對此,父母不應該呵斥孩子,而應該去安慰他,比如可以把孩子摟在懷裡,告訴他:「媽媽很愛你!」「小妹妹是我們家的客人,媽媽給她分享吃的、抱抱她也是一種禮貌,但媽媽會永遠愛你的!」當孩子知道媽媽是愛自己的時候,他的心情才會放鬆下來。

GIF

孩子需要家長與他多一些身體的接觸,比如擁抱、親吻,給孩子更好的照料,多與孩子進行語言溝通和目光交流,無條件地接納和愛撫孩子。如果不得不離家外出也要經常給孩子打電話、視頻,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挂念,回家後可以送一些他喜歡的禮物,給孩子一個意外的驚喜,讓孩子體會到家長在外時依舊惦記著他,這樣一來,孩子就不會擔心父母出差而「不愛」自己了,能夠安心在家,不會緊纏著家長了。和孩子形成這樣的親子依戀關係,孩子的心理發展會更健康、更陽光。

05

孩子太黏人,家長要更好地引導,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有個性、活動能力強、會玩的孩子一般都很少黏人。相反,那些被溺愛、嬌生慣養、任何事都是由家人包辦的孩子,最容易對家長產生依賴的心理。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該注意孩子的一舉一動,儘快對孩子做出回應,讓孩子知道家長一直都在身邊守護著他,從來沒有消失過。倘若有什麼事,家長可以把孩子放在他可以看到你的地方,只要孩子確定你沒有消失,他就會輕鬆、平靜。時間一長,孩子的獨立性就會得到增強,也就不再黏著家長了。

GIF

父母可以通過打開孩子的世界,讓他們的生活空間更廣闊。家庭環境一般都比較單調,因此家長要多帶孩子接近大自然,參加戶外活動,多跟他的小夥伴一起玩,並鍛煉他的自主性,從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培養他自主獨立的能力。每個人都需要個人空間——當寶寶一個人在玩耍看書的時候,不要打擾他。日常生活中,不要過度保護、事事都給寶寶提供幫助,試著由他自行面對困境、解決問題,在他主動尋求幫助時再施以援手。

06

緩解分離焦慮,培養情緒平和寶寶的同時

家長的養育方式也要保持平和一致

GIF

家長有時候會因為孩子特別纏自己,影響了自己做事,感到很累或者不耐煩。希望家長能夠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給孩子更多的關愛,多一點兒理解,就能少一些煩惱。孩子對家長的依戀本來就是最本能最純真的。我們作為家長,一定要保證自己的情緒前後一致,對孩子不要太寵愛,也不要太隨性了。某些家長心情好時可以耐心地被孩子「纏」,而一旦心情不好時,就會一把將孩子推開,這種前後不一致的態度和行為,極易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甚至還會增強孩子的「纏」。家長需要多和孩子溝通,讓孩子相信家長的愛一直都在。

所謂成長,就是分離。家長也會有「分離焦慮」。

出現「分離焦慮」的家長,大部分都是平時親自照料孩子起居的人。與孩子依戀家長的心理相同,家長也十分依戀寶寶,尤其是全職母乳餵養的媽媽,因為體內激素的原因,對於寶寶的依戀更甚。自己臨時出門或者是孩子斷奶後恢復職場工作,都無法放心在家裡由他人代為照看的寶寶,而產生分分鐘想沖回家裡陪寶寶的意願。

GIF

其實家長起伏的情緒和過分擔憂的神情都有可能對正在跨越成長的孩子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為了讓孩子能夠快速接受並適應與家長的分離,家長們也要付出努力。情緒是可以傳染的,要想讓孩子在分離過渡期不哭鬧,家長首先就要學會微笑,平和、愉悅的陪伴孩子一起面對成長中的課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你擔心單身一輩子嗎?
晚安曲:不需休假?傻了吧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