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八面出鋒,應變自如——臨習米芾《蜀素帖》初淺體會

八面出鋒,應變自如——臨習米芾《蜀素帖》初淺體會

米芾(1051——1107年),祖籍山西太原,遷居湖北襄陽,後定居江蘇鎮江。他的行書八面出鋒,淋漓痛快,體態跌宕多姿,欹側勁險。為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

學米芾書法難度較大。他功底深厚,行筆較隨意,卻又筆筆合法,結合跳動不息的情調來展示自己的天趣。他用筆以「刷字」著稱於世,八面出鋒,應變自如,臨習時很難把握。所以必須多觀察,多分析,勤練習,勤糾正。在筆意方面多做些追求,在技法上多下功夫,逐步把握米體的規律。

下面是我臨習米芾行書代表作「蜀素帖」,在技法方面的初淺體會。

一、在基本點畫上下功夫,掌握千姿百態的要領。

1、橫畫寫法

橫畫變化很多,有右重橫和左重橫。右重橫為露鋒橫入起筆,用中鋒向右行筆,收筆處回鋒,筆畫左細右粗,左輕右重。反之為左重橫。有仰橫、俯橫。露鋒起筆後向右行筆,收筆處回鋒,兩端略向上翹,中為微凹,面朝上為仰橫。反之為俯橫。還有兩尖橫、下鉤橫、帶鋒橫、上挑橫等都要具體掌握其寫法要領。多橫字要注意其動勢變化。如「群」字左旁第二橫用仰橫,右旁用俯橫。如「青」字三橫之間,俯仰相映,變化多姿。

2、豎畫寫法

豎畫變化也很多。經分析有短豎、長豎、懸針豎、垂露豎、上尖豎、上重豎、左弧豎、右弧豎。對多豎字的處理,米芾很注意動勢變化,豎的長短粗細疏密不一,求得生動活潑。有的成相向之勢,有的成相背之勢。如「杜、作」二字。

3、撇畫寫法

有長撇、短撇、平撇、直撇、弧撇、曲頭撇、禿尾撇、帶鉤撇。一個字中有數撇時,每一撇都要有變化。如上一撇取直勢,下一筆取曲勢;上一撇藏鋒收筆,下一撇則露鋒收筆;上一撇短曲,下一筆長直。如:「物、後」字。

4、捺畫寫法

有斜捺、平捺、短捺、直反捺、平反捺、曲反捺。一個字中,上下有捺畫的,可分別寫成平捺和反捺,或寫成捺和長點。一個字中左右各有捺畫的,也應有變化。如「效」字左旁曲反捺,右旁斜捺。

5、點畫寫法

有撇點、仰點、橫點、俯點、挑點、帶鉤點、連點。一個字中數點並列時,須有俯仰、疏密、起伏、向背、呼應等變化。如「溪」字三點水上點俯下點仰;如「滿」字三點水,上二點用俯點,且上二點疏,下二點密。「泛」字三點水上二點用仰點。

6、鉤畫寫法

橫折短豎鉤,轉中有折,圓中有方,筆畫圓潤。如「滿、向、偏」字。豎鉤,米體豎鉤較難寫,有多種寫法,有斜鉤、直鉤、蟹爪鉤。如「菊、茱、前、有」等字。一個字有兩鉤並列,一鉤出,一鉤不出,如「謝、把」等字。

二、轉折用筆時必須加強提按。

由於楷書、隸書運筆速度較慢,提按頓挫轉換時間從容,在方圓轉折中容易掌握提按頓挫。而行書運筆動作較快,容易疏忽必要的頓挫筆意,造成字的輕飄、浮滑等毛病。

米芾在字的轉折中,用筆十分精湛,極具個性,主要是通過提按、頓挫的交替轉換變化得以完成的。而這些運筆動作或先或後、或明或晦,或強或弱、或快或慢的交替轉換,產生了各個不同的形狀姿態。如「古、獨、向、里、風」字。

三、結體在協調中注重對比。

米芾行書在要求統一,穩定的基礎上常常追求神采飛動的情趣,形成米體的特色。米字的結構多是借偏為正,偏中求正。有的字點畫偏重於一側,有的字形要取得開張之勢。如「千」字,中豎偏右,取得左右分量的均勢。也有似斜反正,斜中求正。如「今」字,在壓低左撇同時,盡量抬高右捺,一低一高,靈動之感油然而生。還有長短對比,粗細襯映。如「群、詩」字左旁短,右邊長。如「偏、居、前」字,筆畫有粗有細,虛實對比。再有俯仰向背,疏密變化。如「樓、清」字中橫畫之間構成俯仰之勢,生動多姿。如「重、會、緣」字結體疏密有致,黑白明顯。還有參差錯落,收放穿插。採用部位參差,結構錯位,能打破刻板劃一,增加字的動勢感。如「味」字,把左旁口抬高;「獨」字把右旁放低;如「後」字左豎收,右撇放; 「秋」字左撇收,右撇放,等等。準確把握米字的這些筆意和結字特點,是學好米字的關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米芾 的精彩文章:

古今中外的 作偽高手
米芾書畫藝術取得劃時代成就的訣竅

TAG:米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