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與神話相遇,獲得詩性的生存

與神話相遇,獲得詩性的生存

一個人,應該在最美好、最富於想像力的年華與神話相遇。不必去熟記宇宙的半徑尺寸,不必去了解地球在銀河系懸臂上的位置,不必去探索喜馬拉雅山的隆起歷程。與神話相遇,把知識放空,把靈魂放空,以敬畏之心感受時間深淵的壯美,在對神話細節的無窮擁抱中獲得詩性的生存。與神話相遇,體悟神話與科學在深層血脈中的相通與互補,讓被現代科技的橫暴撕裂的心靈得到安撫,並保持深醉的寧靜。

——嚴優

說起中國古代神話,你能想到的是「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嶽」的創世大神盤古,還是「煉五色石以補蒼天」的大母神女媧?是「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神農氏,還是「誅鑿齒,殺九嬰,上射九日」的大羿?……中國神話里有多少男神女神?他們是如何創世?又是如何造人?中國神族有沒有家譜?在女作家嚴優的《諸神紀》中,描繪了一幅神奇瑰麗、更具系統化的神話世界,為讀者了解中國諸神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用該書序言作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楊利慧的話說:「一冊《諸神紀》在手,便能知曉許多中國著名神話,省去了多少查找七零八碎的文獻的麻煩!」

楊利慧在二十多年的神話學教學和研究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該去哪裡找中國神話?」「古希臘有《神譜》,日本有《古事記》,我們有什麼?」「我們為什麼不能有體系化的神話?」嚴優在《諸神紀》前言中也坦承,「進入有意識閱讀神話階段後的第一個念頭,就是想要一張清晰、完整、系統的中國古代神譜」,尋而不得也會自然產生疑問:「中國完整的神話世界在哪裡?」經過多年的苦苦探尋,儘管嚴優認為,「終極版神譜是一把雙刃劍,沒有它未嘗不是一件幸事」,而且認定「本書也不會致力於呈現或者拼合出一個完整的神祇譜系」,但《諸神紀》還是力圖對這一困擾有所回應和解答,對大大小小的諸多神祇及其相關的神話故事進行了連綴、貫通和闡釋,使原本分散的、彼此不相關的甚至矛盾的碎片連接成為一個合理性的整體。用楊利慧的評價,《諸神紀》「是對中國神話的體系化做出的一個新探索」。

神話自人類的童年時期便開始產生,並伴隨著人類的成長。世界很多民族都擁有自己豐富多彩的神話,而中國的遠古神話,有著古中國獨特的風貌。在嚴優看來,古代神話不應該是精神創可貼、文化燕窩湯,而是「包含一切文化本原基因的骨髓幹細胞,是所有表達的元表達,是所有意義的元意義,是所有結構的元結構」。神話不僅原生性地表達著民族精神中最穩固最恆定的部分,承載一個民族一脈相承的文化基因,也和「人類內心底層的問題,人類內在的奧秘」相關。

與在史家和儒家典籍中被歷史化的溫文爾雅、「偉光正」的諸神形象不同,《諸神紀》里描繪的上古諸神大多充滿野性之美和偉岸之力:喜歡追著自己尾巴跑的混沌、半人半蛇的女媧、人獸共體的西王母、銅頭鐵額的蚩尤……這些樸野的形象和他們身上那種氣吞山河、震天撼地的力量體現了中國古代先民汪洋恣肆的想像力,對自然、生命、神性之力的崇拜和謳歌,對在科技文明的重壓下生命力日漸委頓的現代人不啻為精神的解毒劑;而上古神話中所體現的中國智慧,通過作者的「掰扯」,也得到了生動而不乏深度的呈現:混沌神話所體現的中國人混融無間的宇宙觀、上古神樹的故事背後體現的中國人萬物有靈的自然觀、南楚大司命神話背後體現的「方生方死,生死一體」的生命觀等等,對深陷環境危機、資源危機、倫理危機的現代社會,都是可資借鑒的精神資源。

可以說,中國古代神話擁有高遠而深刻的文化內質和精神內涵,理應成為一種優秀的國民教育資源,然而,迄今為止,優秀的神話教育、普及作品屈指可數。這一方面與中國古代神話自身碎片化、不成體系的存在形態有關,另一方面也歸因於深奧難懂的古漢語,使得普通大眾對諸神敬而遠之。怎樣讓普通讀者親近神話、體會到神話內涵的精神?在《諸神紀》里,作者對古漢語神話的現代重述和解讀進行了可貴的嘗試。書中的每個主題都包含幾個板塊:「故事導言」開宗明義,引導讀者在整體的框架中把握該神話的位置和意義;「故事文本」是作者體系化以後重述的神話故事,活靈活現又述之有據;「原文出處」列述各類相關文獻,便於讀者按圖索驥查找出處;「掰書君曰」則是對故事的解讀和闡釋,妙趣橫生又不失學理。筆者最偏愛的就是「掰書君曰」,靈動、俏皮和時尚的語言隨處可見,作者的慧心和專業功底盡顯其中,這些俏皮時尚的表達為古老的神話注入了新的活力,使高大上的諸神變得更「食人間煙火」。

《諸神紀》中,作者這種抱著「玩」的心態來「掰」神話,在一本正經的學術研究和東拉西扯的民間演義中,給出了自己的獨特發現和解讀,這種「輕學術」的表達方式,使整本書讀起來頗有「魚與熊掌,二者得兼」的雙重妙處:既有娓娓動人的故事可看,又有豐富風趣的學理闡發。相信這樣別具匠心的設計,能使不同層面、不同需求的讀者從中獲益。

如果說理性之美美在思辨,那麼感性之美,則美在詩情畫意。作為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的高才生,在嚴優眼裡,神話是詩情與畫意的完美結合,是共時與歷時的完美混融,是綿長無盡的時空隧道的驚艷起點。身逢一個科技理性至上的時代,即便我們在與科技暴力的撕咬中傷痕纍纍、四肢殘缺,即便我們迷失本心、找不到方向,神話始終「為人類提供返歸自身的航向與能力」。「只要回到神話那裡,我們終將獲得重塑與再造文化筋骨的力量;我們終將平心靜氣、修復瘡痍,放下包袱、滿血復活。」(梁傑)

《中國教育報》2018年02月26日第4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第三屆「馬雲鄉村教師獎」三亞頒獎 百名教師各獲10萬元資助
北京交通大學:交通出行預測研究取得進展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