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當下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挑戰與對策

當下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挑戰與對策

資產負債業務是商業銀行經營發展的核心,資產負債管理工作事關全局。從外部看,資產負債管理是銀行落實國家調節經濟的重要工具;從內部看,資產負債管理是銀行核心的戰略規劃、價值創造和風險管理工具,是銀行生存發展的根基和生命線。因此,銀行資產負債管理與內外部形勢密切相關,經濟環境、金融格局和監管要求的變化都對資產負債管理提出新要求,資產負債管理也必須順應形勢,積極推進轉型與變革,有效應對各種挑戰。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錯綜複雜,與十年前相比,銀行經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也需因勢而變,不斷變革,引領商業銀行整體經營轉型。

1

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面臨的外部形勢

當前,我國銀行業發展步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變革期,全球經濟環境複雜化,國內經濟進入新常態,宏觀調控政策頻繁化、外部監管要求嚴格化、金融市場改革深化等多重因素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給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帶來全面深入的影響,對資產負債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全球經濟環境複雜化對資產負債管理提出新課題

從全球宏觀經濟環境看,經濟形勢日趨複雜,銀行經營管理面臨的不確定性因素日益增多。金融危機後的十年,世界經濟已經從長期停滯期步入穩步復甦期;IMF預計,2018年世界經濟將增長3.7%,不僅高於過去十年3.33%的年均增速,也高於1980~2017年期間3.48%的平均增速。在世界經濟復甦力度超預期的環境下,全球宏觀調控政策也發生了明顯轉向,突出表現在以美聯儲加息和「縮表」為標誌的全球貨幣政策邊際收緊,以及以美國大幅減稅為標誌的全球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加大。顯然,全球長期低利率環境已發生根本性變化,各國刺激經濟增長的手段也出乎意料,這將促進全球資本向發達經濟體流動,收緊全球流動性,推升全球利率水平,提高金融市場波動性,商業銀行在資產配置、流動性風險管理、利率管理等方面將面前諸多全球性的新課題。

國內經濟新常態對資產負債管理提出新主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根據這一重大判斷,我國經濟增長已步入新常態,這意味著在經過長時期經濟高速增長之後,一方面經濟增速將進入中高速增長,總需求低迷和產能過剩並存的局面短期難以改變,增速短期內會有起伏,但難以回到過去兩位數的水平;另一方面增長模式將從粗放型、數量型擴張,轉向集約型、質量型發展,經濟增長動力將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銀行業是典型的「親經濟周期」行業,經濟新常態對銀行的影響是長期而深刻的,經濟增長的複雜性不僅會使商業銀行盈利增速的波動性加大,而且會導致資產質量的不穩定性加大。如何通過資產負債管理推動銀行經營轉型,適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經濟轉型升級、技術創新變革等帶來的挑戰,都是經濟新常態下銀行資產負債管理面臨的重要主題。

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對資產負債管理提出新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加強宏觀調控工作,建立了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核心的調控體系。但目前國內經濟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持續加槓桿、擴產能模式刺激經濟的模式遇到挑戰;供求結構性矛盾突出,產能過剩與供給不足並存、需求不足與需求得不到滿足並存;部分領域資產泡沫凸顯,金融、房地產與實體經濟出現失衡,金融風險暴露增多。為此,國家近期出台多項宏觀調控措施,包括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發力房地產調控、實施穩健中性貨幣政策、加強貨幣信貸總量管控、落實減稅降費措施等,顯示出中央加強宏觀調控、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決心很大。作為我國金融體系的主體,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政策一直是國家調節經濟的重要渠道。為此,資產負債管理要合理把握國家宏觀調控政策要求,合理運用各種調控手段,有效協調宏觀調控要求與商業銀行股東的回報要求,這不但是確保實現國家賦予大型銀行參與調節經濟的責任,同時也是對經濟進步與銀行發展之間關係的最好詮釋。

金融監管趨嚴對資產負債管理提出新考驗

金融危機之後,加強銀行業監管已成為全球共識。2017年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提出金融機構業務發展要堅持「回歸本源、優化結構、強化監管、市場導向」的四項基本原則;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這為未來的金融監管明確了方向和基調。近期,新的監管政策陸續出台,對銀行經營行為監管明顯加強。例如,銀監會宏觀審慎監管更加深入、資本監管更趨嚴格、金融亂象專項治理活動持續開展、資管新規等創新業務監管政策快速出台、中國人民銀行的雙支柱調控框架日益豐富、MPA管控範圍不斷擴大。此外,資本市場監管更全面,互聯網金融、理財監管也日益趨嚴。作為銀行的宏觀調控部門,資產負債管理如何堅持資本約束和資本回報理念,合理平衡業務發展與監管達標間的關係,實現風險有效控制和資源優化配置要求,是監管趨嚴的環境下面臨的新考驗。

金融市場改革對資產負債管理提出新挑戰

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脫媒化是對銀行發展影響最大的兩項金融改革。我國利率市場化的制度改革歷程已經完成,但其對商業銀行的影響剛剛開始,十九大報告提出要「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未來十年將是利率市場化真正的深化過程。利率市場化對銀行的影響是全方位、系統性和長周期的,從發展模式、經營轉型等戰略層面,到存款組織、利率定價等操作層面都面臨極大挑戰。同時,十九大報告還提出要「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據此,基於銀行信用的間接融資比重降低,將是大勢所趨。這不僅會導致銀行信貸在社會融資總量中的比重下降,銀行資產組合管理面臨較大壓力,而且會促使銀行存款不斷流向基金、股票、理財產品等收益率較高的領域,對銀行資產負債管理形成雙重擠壓。金融市場改革對銀行經營管理的影響必將是長久的和深遠的,資產負債管理面臨的挑戰會不斷增大。

2

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面臨的內部挑戰

經濟環境、宏觀調控、監管要求和金融改革等領域的新常態、新變化、新要求,無疑給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帶來諸多衝擊和考驗,由此導致資產負債管理面臨的內部挑戰也更加嚴峻。

信貸高速擴張難以持續

為緩解2008年金融危機的衝擊,危機發生後我國採取了加大信貸投放穩定經濟增長的政策。2009年我國商業銀行信貸投放達9.59萬億元,增速高達31.6%。IMF(2017)研究顯示,過去5年,我國非金融部門的名義貸款增長了一倍以上,2016年非金融部門信貸佔GDP的比重上升60個百分點,至230%。不可否認,信貸快速增長對我國經濟復甦具有積極作用,但這也相應提高了經濟運行中的金融風險。例如,我國信貸缺口(信貸與GDP之比的歷史趨勢偏離度)約為GDP的25%,已高於日本經濟泡沫時期23.7%的最高值。同時,信貸激增也給銀行資產負債管理帶來挑戰。近年來,我國銀行貸款增長中中長期貸款佔比超過50%,並集中投向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行業,提高了銀行資產負債期限錯配風險。更重要的是,信貸激增與銀行資本約束下的集約式增長要求漸行漸遠,銀行業似乎在重回追求規模和速度的粗放式增長老路。

利差空間不斷收窄

長期以來,在利率管制背景下,我國銀行業利差保持相對穩定,規模擴張是提升盈利水平的關鍵。但隨著利率市場化影響不斷深化,規模增長對盈利提升的貢獻度呈下降趨勢。例如,2012~2016年間,我國商業銀行總資產複合增長率達17.32%,而凈利潤複合增長率僅為7.42%。與此同時,利率市場化提高了銀行存貸款定價的市場競爭力度,縮小銀行存貸款利差,傳統業務的獲利能力大大下降。2015年、2016年和2017年上半年,我國上市銀行凈利差分別為2.31%、2.02%和1.93%,凈利差逐步收窄的趨勢明顯。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我國銀行業貸款佔總資產的比重約52%,存款占負債的比重約80%,存貸利差占收入比重約76%。在利率市場化導致利差收窄的環境下,商業銀行長期依賴資產規模增長和高利差的發展模式已難以持續,定價能力和盈利能力將面臨巨大考驗,轉變傳統發展模式迫在眉睫。

資本約束長期存在

巴塞爾III的推出是全球金融改革的重要成果,其注重加強微觀與宏觀審慎監管的結合,對資本總量和質量提出更高要求。相比之下,我國新資本辦法的監管標準更嚴格,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和槓桿率的監管標準均要高於巴塞爾III要求;同時,從2016年開始實施的MPA管控也突出強化了資本約束,強調資本對業務發展的制約作用。然而,目前我國銀行業資產結構明顯「偏重」,對資本的耗用水平依然較高。例如,2017年三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風險加權資產總量佔總資產的62.45%;且擴張速度較快,近五年的複合平均增長率達到15.66%,比銀行業總資產增速高2.57個百分點。另外,我國銀行業的資本規模也在快速增加,國有四大行的資本凈額從2008年的平均不足5000億元,增長到2017年三季度末的近2萬億元級別,擴張了將近4倍。顯然,資本已成為制約銀行經營發展的稀缺資源和核心變數,在外部融資渠道相對有限、內部利潤增速趨於下降的情況下,我國銀行業的資本穩定和資本補充面臨較大壓力,資本約束將會長期存在。

風控壓力持續增大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增速趨於下行、「三去一降一補」持續推進,銀行業不良貸款暴露壓力不斷加大。銀監會數據顯示,從2014年一季度末至2017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從6461億元升至16704億元,增幅達158.5%,不良貸款也率從1%升至1.74%;而撥備覆蓋率則下降93個百分點,至180.39%。除了信用風險暴露增加以外,流動性風險和利率風險的防範壓力也不容小覷。一方面,當前全球性寬鬆貨幣政策正逐步退出,對全球流動性形成明顯的緊縮效應;同時,國內貨幣政策將保持穩中偏緊、金融去槓桿將持續推進,也會導致市場流動性趨緊。特別是隨著加強金融監管,資管行業監管新規等措施的出台,將限制銀行以做大同業業務為支撐的資產增長的操作模式,在負債來源受限但資產短期內無法調整到位的情況下,銀行流動性平衡狀態也將受到衝擊。另一方面,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我們要深刻認識到未來貨幣政策寬鬆空間的有限性和嚴格監管的長期性,不可低估當前市場利率上行的高度和持續性。因此,利率的上行幅度和持續時間可能遠超目前市場預期,商業銀行的利率風險管控壓力也將會超出預期,需要高度關注。

金融科技方興未艾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金融與科技實現了高度融合,正在重塑全球銀行業態。從國內看,互聯網金融已從最初的彌補銀行服務盲區,發展到全面滲透銀行存貸匯等基礎業務和資產負債管理等核心領域;已從最初的服務長尾群體為主,發展到大幅拓展高凈值客戶。2016年,我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交易規模達19.3萬億元,增長率為62.2%;2013~2016年間,我國互聯網理財規模由3853億元增長至2.6萬億元,增長5.7倍,預計2020年將達到16.74萬億元。隨著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和不斷成熟,互聯網金融企業通過打造場景化、個性化、智能化的平台,改變客戶金融消費行為習慣,造成對客戶和資金的分流,這對銀行是一種根本性和長期性的挑戰,必將對商業銀行的資產定價、存款組織、市場風險管理等資產負債管理行為產生重要影響。

3

新形勢下銀行資產負債管理的轉型與變革

面對外部形勢變化帶來的新環境、新挑戰,我國銀行業資產負債管理應加快轉型與變革,進一步改進管理理念和優化管理模式,儘快建立能夠適應新形勢和新趨向要求的資產負債管理體系,積極應對各種挑戰。

堅持資產負債管理的理念變革

建設現代商業銀行的核心是要根據宏觀形勢、監管政策、市場要求和發展戰略,著眼長遠發展目標,不斷更新經營理念,培育改革、發展、創新能力。

宏觀視野和全局理念。一方面著力培養宏觀視野,準確把握經濟金融形勢變化把握好銀行資產負債業務的經營發展方向,確保業務穩健發展;另一方面牢固樹立服務全行中心工作的責任意識,凡事從大處著眼,為全局著想,資金、計劃、價格、資本等管理政策要能充分體現銀行發展戰略。

資本約束與回報理念。對於銀行來說,資本永遠都是昂貴而稀缺的資源。資產負債管理必須牢固樹立資本約束理念,建立資本節約型發展模式,努力提高資本回報,最大化地發揮資本資源的效益。在確保風險資本覆蓋全部風險資產的前提下,通過資本的主動分配和調節,引導各業務線的合理擴張和收縮,獲取最大的經營效益。

價值最大化理念。銀行價值是收入、成本、風險、資本等要素的綜合,是銀行持續盈利能力的反映。商業銀行要把價值理念貫穿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資產負債管理更是要圍繞股東價值最大化目標,堅持以更少的資本槓桿、更少的成本投入、更少的風險補償,創造出更高的價值回報。

風險經營理念。商業銀行本質上是經營風險的企業,各項資產負債管理工作必須以風險管理為出發點,各項資產負債政策要以防範風險為導向,各項經營活動要在風險容忍度內開展。在實踐中,資產負債管理要以流動性風險、利率與匯率風險管理為重點,通過風險計量、風險限額和風險考核等主動管理,防範風險,實現收益與風險的平衡,推動銀行價值創造。

資源有償理念。資產負債管理工作負責統籌銀行信貸、資本、價格等核心資源的配置、監測與考核,在銀行經營中處於核心和樞紐地位。面對形勢下的盈利提升要求,資產負債管理樹立「資源有償,能者多得」的管理理念,抓好資源配置的統籌管理,優化資源配置機制,建設價值導向的配置體系,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發揮資源配置的經營導向和經濟槓桿作用。

主動性和前瞻性管理理念。資產負債工作要強化改革創新意識,增強工作主動性和前瞻性,創造性開展工作。具體而言,計劃、定價、流動性管理等工作,都要未雨綢繆,能夠事前看清形勢,提前做出預案,做到胸中有依據,行動有目標,工作有程序;同時,要主動開展管理機制、方法和工具的創新,及時適應形勢變化。

加快資產負債管理的模式轉型

面對宏觀經濟、監管政策、市場競爭等的新形勢和新挑戰,銀行資產負債管理需要加快管理體系變革,構建以資本約束、價值創造為導向的全覆蓋、立體型資產負債管理體系。

拓展管理範疇。在新形勢下,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業務加速拓展,特別表外業務、國際業務等的創新較快,延伸了資產負債業務的內容。同時,為滿足客戶金融需求的變化,綜合化經營逐漸成為我國商業銀行轉型發展的重要選擇,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資產負債管理的對象。銀行資產負債管理必須積極順應上述變化,建立業務經營全覆蓋的「全局觀」,從表內、本幣、法人內部的單一管理範疇,向表內外、本外幣、境內外、信貸與非信貸、集團與子公司的「全表」管理體系轉變。

轉變增長模式。「規模情結」在我國銀行業一直表現得比較突出,為搶客戶、爭規模、提份額而忽視資本成本、風險的情況時有發生,對於節約資本的概念和意識不強。隨著利率市場化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監管對於資本充足率和槓桿率的要求日趨嚴格,股東對銀行的價值創造要求不斷提高,商業銀行必須樹立節約資本、注重價值、兼顧長遠的科學發展理念,促進低資本佔用、高資本回報的輕資產型業務發展,實現業務發展從規模導向到價值導向的轉變,注重規模、結構、質量和效益的和諧統一,強調成本與收入、風險與收益、短期利益與長期價值的統籌平衡,走價值創造型的科學發展道路。

提升盈利能力。在新形勢下,商業銀行依靠規模擴張提升盈利水平來改變「增量不增收」的局面變得愈發困難。今後,資產負債管理必須要有效發揮業務經營的指揮棒作用,強化以效益為中心,提升銀行價值創造能力。一方面,要發揮經濟資本、FTP政策等的引導作用,全方位調整優化資產、負債、客戶、收益和渠道結構,大力發展資本節約型、抗經濟周期型、服務創新型業務,穩步推進綜合化經營和國際化發展,不斷提升中間業務收入佔比,加快業務經營轉型步伐,積極培育新的業績增長點;另一方面,要在保持銀行資產負債規模持續適度增長的同時,提升定價能力和議價水平,不斷提高凈利息收益率水平,並更加註重經濟增加值(EVA)、經風險調整後的資本收益(RAROC)等價值指標,把持續提高股東價值回報、實現銀行價值最大化作為根本目標。

升級管理方法。隨著外部形勢的複雜化、管理對象的多元化、競爭格局的白熱化,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也迫切需要改進管理方法、豐富管理工具。一方面,要從簡單的資產與負債配比管理,升級為資產負債組合管理,對資產和負債的規模、結構、收益、成本、風險等進行同步、動態規劃和控制,加強資產擴張與負債組織、資產配置與資本約束間的聯動,平衡好規模、風險和收益間的協調發展;另一方面,要加強管理系統建設加快從原始的手工和電子表格分析,轉變為電子化、自動化和模型化的信息系統管理,充分借鑒和利用金融科技、互聯網金融的思維和方法,以「互聯網+」推進資產負債管理系統升級,實現資產負債管理精細化、信息準確化、手段科學化。

(作者系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資產負債管理部總經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銀行家雜誌 的精彩文章:

數字貨幣:在「偽創新」與「新技術」之間突圍——金融科技法律政策觀察第1期

TAG:銀行家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