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949年同為社會主義大國,南斯拉夫和蘇聯為何「水火不容」?

1949年同為社會主義大國,南斯拉夫和蘇聯為何「水火不容」?

1941年4月初由於巴爾幹半島西南部南斯拉夫王國在答應跟納粹合作後,依舊和英蘇保持「曖昧關係」,出於「懲戒」以及絕後患的需要希特勒出兵將其平推。

但南斯拉夫民族的抵抗並未消失,1941年7月7日在南斯拉夫王國正規軍幾乎完全土崩瓦解之時,南斯拉夫共產黨在塞爾維亞區域毅然成立游擊隊,扛起了「為民族獨立而戰」的反納粹大旗。

無數的南共黨員拿起武器走進了叢林,在那裡他們經過短暫的軍事訓練後,「喊著還我山河」的口號走出綠蔭殺向納粹。

靠著一股為了民族而戰的「無畏」犧牲精神,游擊隊突破納粹軍隊的嚴密打擊,硬是在7月底建立起了第一個「解放區」烏日策。

且依託著南共打響的反抗槍聲,此類「解放區」如同雨後春筍一般遍地開火,不完全統計截止1941年底南斯拉夫境內三分之一的土地獲得了「解放」。

1942年年底在約瑟普·布羅茲·鐵托的領導下,游擊隊從最初的游兵散勇變成了身經百戰的「王牌」戰師,且人數超過了20萬,成為一支較強的反納粹力量。

1944年9月在幾乎沒有盟軍和蘇聯的直接幫助下,由游擊隊蛻變而來的南斯拉夫解放軍對駐紮在南斯拉夫地域的法西斯力量進行了全面大反擊。

約瑟普·布羅茲·鐵托

1945年5月21日南斯拉夫全境得以「解放」,並建立以鐵托為首的南斯拉夫民主聯盟,而此時的南斯拉夫解放軍數量已經逼近80萬人。

南斯拉夫一下子就「蛻變」為當時僅次於蘇聯的社會主義第二軍事國家。且因蘇聯並沒有大規模的進入南斯拉夫作戰,那時的南斯拉夫民主聯盟雖然奉蘇聯為老大哥。

但是區別於大多數完全依靠蘇聯反攻才重新建國的社會主義國家,保留住了完整的「政治獨立性」,跟蘇聯非政治上的「從屬關係」,而是能夠「平起平坐」的兄弟國家。

且由於戰後南斯拉夫恢復的非常不錯,國民生活水平位列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前茅,因而南斯拉夫一度在社會主義陣營中被稱為次於蘇聯的第二個中心。

古話常說「一山難容二虎」,這對於戰後一直奉行「社會帝國主義」的蘇聯來說萬萬不可以的,按照斯大林的想法南斯拉夫應該像絕大多數東歐國家一樣加入蘇聯,成為建立偉大蘇聯構想的一部分。

而斯大林的構想對於一直追求「民族獨立」的南斯拉夫共產黨來說是極其不願意接受的——二戰他們付出巨大傷亡不是為了成為某強勢集團的一部分,而是要爭取「民族獨立」。

因而南斯拉夫更願意建立一個以南斯拉夫為主導的「巴爾幹聯邦」,為此他們的領袖鐵托還四處出訪,且獲得了不錯的進展,社會主義陣營因此出現了「蘇派」和「南派」之分。

但蘇聯國力畢竟要比南斯拉夫強大太多,當南斯拉夫被判定有威脅蘇聯地位的危險後。1949年在蘇聯的主持下,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完全斷絕了與南的關係。

南蘇矛盾進入「水火不容」的階段,二者一度在邊境陳兵數萬,用當時媒體的話說就是大有打一架的態勢。

配圖來源網路,沒發現版權申明,版權人若覺不妥,聯繫我們

參看資料: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和南斯拉夫的關係 《國際論壇》 , 1995 (3) :26-3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袁載譽 的精彩文章:

埃卡特為何被希特勒視為「最優秀的人」
日本討要南千島群島的依據是啥?日本網友:蘇聯沒簽字

TAG:袁載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