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青春期的孩子會令你抓狂嗎?

青春期的孩子會令你抓狂嗎?

我的孩子今年15歲,哥哥的孩子今年也15歲,好友的孩子今年13歲,我們常常在一起聊得最多就是,青春期的孩子,太令人抓狂了!

朋友群在一天上午接到老師的電話,13歲的女兒談戀愛了,不僅戀愛,而且在公眾場合和男孩親密。接到電話的媽媽當時就暈了,也很震驚,當媽媽第一反應「天啊,她還是個孩子?」

我的孩子上高一,一向不關注自己的孩子,突然也喜歡帶耳環了,開始減肥,控制體重,我的內心一陣慌亂,卻什麼也沒說,眼前這個還是我的孩子嗎?

哥哥的孩子那更是一言不合就發飆,一旦激怒便無法無天,孩子的想法變化的太多,媽媽爸爸猜不透他心裡到底怎麼想的。

女兒同學的媽媽告訴我她已經不知道怎麼和高一的孩子對話,兒子告訴她,「不要再給我物質上的東西了,能不能從精神上關心一下我?」媽媽試圖去理解孩子,但是突然有點不認識他了。

好友樊的女兒已經離家出走了兩次,以前確是出了名的乖乖女,青春期的孩子到底怎麼啦?

關於青少年的大腦和行為,社會上還流傳這很多根深蒂固的錯誤認識:他們之所以衝動和情緒化,是因為大量激素在其體內涌動;他們之所以叛逆、不聽話,是因為想顯得與眾不同;

這些認識都是錯的。青少年大腦處於一個非常特殊的發育階段。無論是機能、大腦結構之間的連接性,還是具體能力,成人和青少年都存在顯著差異。

但大多數家長,至少是那些沒有神經科學專業背景的家長並不了解這些科學新發現。許多家長和老師被孩子搞得暈頭轉向。和我一樣,他們被氣壞了,並感到困惑、受挫。

無論是和兒童比,還是和成人比,青少年的大腦機能以及大腦對外界的反應模式都有所不同,這與他們經常表現出來的衝動、不理性和執迷不悟大有關係。

我們對青少年的了解並不徹底,這部分歸咎於我們給年輕人發出的信號相互矛盾。

男孩長出了鬍子,女孩胸部漸漸隆起,大人們想當然地以為,體貌和成人差不多的青少年也應該具備和成人一樣的行為能力,所以也就順理成章地把他們當成年人來看;但也有不少時候,我們依然把青少年當作孩子,至少覺得他們不像成熟的大人那樣,具備完全的行為能力。我們就是這樣發出矛盾信號的。

在面對他們的時候,我們不該嘲笑,不該動不動就拒絕、否定、批評他們,而是應該進行充分的換位思考。

孩子會碰到很多問題,大多數時候,他們只是有些混亂,注意力不夠集中,忽略了周遭一些事情的重要細節。

很多人認為,青少年應該可以,或至少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惱人行為,以為他們是故意心不在焉,把大人的話當耳旁風,其實這些認識是錯誤的。

要知道,孩子自己也會因為自己的變化而感到困惑,他們也搞不清自己腦殼裡那個布滿褶子的重要器官是怎麼運作的。只是孩子不會把這些困擾告訴大人罷了。

青少年很注重自我形象,不希望自己丟臉,而且不具備自省和自我批評的能力。所以,期望他們完全靠自己規劃好時間、高效完成作業,多少有點不切實際。

了解他們的局限,幫助他們渡過難關。我希望各位能牢記一點:不管孩子們說了什麼或做什麼,先不要發火,平復一下心情,從一數到十。

你要在頭腦中把自己想說的要點挨個過一遍,並努力猜測對方可能做出的各種反應。預測反應能幫你想清楚,該對他們說什麼,做什麼。

如果你自己也頭腦發熱,思維混亂,那麼無論對方是同事、下屬還是孩子,你的話都會成為耳旁風。

對於家長來說,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恆,保持參與力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太願意接受家長的建議,但如果你不在他們身邊,也不試圖理解他們的想法,那麼提出建議根本就無從談起。

最佳選擇是提出有用的建議,給出合理的解釋,並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如果你非要問,青春期的孩子讓我懂得了什麼,我的回答是:無論他們看起來多麼心不在焉,多麼混亂,無論他們多少次忘記把作業帶回家,孩子們總在看我會怎麼做,總在觀察他們的母親以及周圍的成人。

如果我們真想好好培養孩子,首先必須清楚,我們是否能在自己身

上下點功夫孩子的成長和改變,離不開爸媽們的言傳身教,還有

適當的方法。

我們一直相信,父母才是孩子私人定製的教育專家。

孩子的成長,源於父母的修行。

作為父母,我們的成長,將深刻的影響到我們的孩子,如果你手中拿著光明的鑰匙,孩子就將會推開一扇光明的大門。

今天,我們所付出的所有時間和精力,就在為孩子的未來,甚至整個家族的未來投資!

輕鬆育兒,關注教有愛正面管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教有愛正面管教 的精彩文章:

孩子,你可以像媽媽一樣嗎?

TAG:教有愛正面管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