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兩任兵部尚書,因害怕追究責任,狂吃瀉藥求死

兩任兵部尚書,因害怕追究責任,狂吃瀉藥求死

明朝曾經稱雄東方,鼎盛時期建立了東亞納貢制度,一派萬邦來朝的盛世局面。到了明朝晚期,國內流寇四起,邊境衝突不斷,最後倒在了國內、國外兩線作戰之下。晚明時,雖然出現了不少愛國救國的仁人志士,但更多的官僚卻是心懷鬼胎、渾渾噩噩,這才讓人有機可趁。

崇禎時的兩人兵部尚書,手握重權,一言一行能影響朝政大局,在位時卻政績平平,出事後不思亡羊補牢,竟然吃瀉藥求死以逃脫懲處,實在讓人可笑之餘又覺得可悲。

一人叫做梁廷棟,他的能力還算可以,年輕時也算有操守,因為不阿諛奉承魏忠賢,不隨當時的大流為魏忠賢修建生祠而被棄用。最後,他在朝中被閹黨打擊下,辭官養老。

崇禎上台之後,將魏忠賢下獄處置,並且清算閹黨,這樣梁廷棟才得以起複。不過,經過多年的蹉跎,這位曾經剛正不阿的大臣,也開始走上了不一樣的道路。

不過,他因為對遼東的局勢還是很清楚的,因此在向朝廷的奏摺之中,滔滔不絕,這讓崇禎刮目相看。(廷棟有才知兵,奏對明爽,帝心異之)

當兵部尚書申用懋被罷免之後,崇禎馬上任命了這位平時夸夸其談,分析問題頭頭是道的梁廷棟。梁廷棟就由出謀劃策者,被推到前台,全面負責對後金的作戰。

是騾子是馬,拉出溜溜。可惜,梁廷棟溜得並不好。他擔任兵部尚書期間,主要是兩件事。一是論及遼東形勢,往往大話空話連篇,實際操作性全無,崇禎帝說他「輕於發言」;二是面對烽火連天的國內國際形勢,他的主張是一味加賦,這讓天下百姓的日子更難過,跟隨李自成、張獻忠的人越來越多。

梁廷棟的人品還很差,被其他朝廷大臣所鄙視。(然頗挾數行私,不為朝論所重)後來經過一系列的傾軋鬥爭,他辭去兵部尚書,擔任薊遼總督。然而就是在他的任上,清兵由間道逾天壽山,克昌平,逼京師。

清軍是從梁廷棟所轄之地通過的,他自知有罪,奉命出兵回京援救。在行軍時,他害怕秋後算賬,便想到了吃瀉藥而求死。(度解嚴後必罹重譴,日服大黃葯求死)最後他求仁得仁,在清軍退出之後病死。

在梁廷棟病死的前幾天,當時的兵部尚書張鳳翼也以同樣的死法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如果說梁廷棟前半生頗有操守,張鳳翼則廉恥全無,他積極的給魏忠賢修建生祠。由於依附閹黨的人實在太多,後來崇禎清算閹黨時,不得不有一個潛規則,那就是邊關將領都免於罪責。這讓當時的保定巡撫張鳳翼逃過一劫。

因為當時戰局激烈,崇禎又急功近利企且猜疑心重,官員的新陳代謝速度非常快,這讓張鳳翼不聲不響混到了薊遼總督的職位。後來又當上了兵部尚書。《明史》中有張鳳翼傳,並且以孫承宗之口對其評價:

鳳翼才鄙而怯,識暗而狡,工於趨利,巧於避患。

有一個關於他的笑話,那是他在朝方中遇到給事中孫晉。此時李自成已經打到了江北,孫晉是安徽人,為自己的家鄉而擔憂。然而這位兵部尚書,竟然寬言安慰道:你是南方人,為什麼要擔心這些流寇。他們都是北方人,吃不慣南方的稻米,他們的戰馬也不吃安徽的草料。

就在眾同僚目瞪口呆之際,李自成並沒有「水土不服」,而是兵不血刃攻下了安徽,並將朱家皇帝的祖墳都刨了。張鳳翼的幼稚言行,只為昏庸無能的朝廷增加了一點笑談而已。

這樣一位庸臣,竟然在崇禎三年到崇禎九年擔任了兵部尚書。不過他的好日子也在己巳之變時到頭。由於他的處置不當,皇太極突破長城,直逼京師。崇禎盛怒,張鳳翼自知罪孽深重,自己請求去前線督師。

可是他又不懂帶兵打仗,在前線繞了一圈,什麼都沒看,眼睜睜看著清軍又洗劫了一番。張鳳翼深知日後追責,自己肯定落不了好下場。也不知道是和梁廷棟商量了,還是他們不約而同,張鳳翼也服食瀉藥來求死。可能他吃得比較多,他比梁廷棟早死幾天。

己巳之變後,崇禎果然開始清算。梁廷棟因為防守不利,朝廷判他死罪,不過因為病死了也沒有追究。張鳳翼卻因為後台溫體仁的力保,處理結果竟然是「無罪免議」。也就是說,梁廷棟倒是死得不虧,而張鳳翼卻自作聰明,白白送了性命。

參考資料:《明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此人被盟友所救,多年後,他的兒子滅掉了盟國
朝廷賜予的謚號不滿意怎麼辦?此人的家屬向皇帝上訴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