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海行動》短評
《紅海行動》上映這麼久了,王九蛋終於下定決心去看一回。
之所以這麼難做決定,因為之前的《湄公河行動》王九蛋是看過的。
當時,我就對林超賢的導演能力持保留意見。這次去看《紅》劇,實是想去看看這段日子以來,林導演的功力究竟有否增長。並且我也想將《紅》與吳京大熱的《戰狼2》作一個比較。
先說結論吧。
《紅海行動》和《戰狼2》相比,「看起來更專業,更不那麼《蘭博》,更像那麼回事兒」。也沒有落入個人英雄主義的窠臼。這一點上,它是要比《戰狼2》強一些的。
但和《湄公河行動》相比,《紅》並未有顯著進步。
影片中有大量血漿飛濺的戰鬥場景,也較為真實地表現了現代戰爭中熱兵器對於建築物、載具和人體的毀傷效果,這一點值得稱讚。
影片在某些段落中,借鑒了某些著名戰爭題材影片——譬如《黑鷹墜落》的場景風格。
影片在對角色的詮釋上,甚至致敬了現實世界中某些軍事人員的真實事迹——
這一點也是值得玩味的,王九蛋在文末會做一個小小的補充說明。
但在場景節奏和配樂上可以說是用力過度——幾乎全程的激烈動作場面,幾乎永無休止的強節奏BGM到最後甚至會讓人心生厭惡、昏昏欲睡。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誇張的風格,和林超賢港式動作片導演的身份是有很大關係的,港式動作片在動作節奏的編排上與上世紀的美式動作片一脈相承,其特點之一便是對觀眾轟炸式地輸出動作場面。
這種不顧一切輸出的風格會導致那些對真實戰鬥影像有視覺經驗的觀眾的反感——拜萬能的網路所賜,王九蛋看過大量的現實世界中的交火視頻,現實世界中的戰鬥節奏沒有人們想像中的那樣充滿動感和刺激感,而是有不少時間冗餘的,但正是這種沉悶的、和交火看似無關的時間空白,加上現實視頻完全沒有BGM的特點,反而更能引起觀看者的焦慮與緊張。在這一點上,近年的一些國外戰爭題材影片表現得非常到位,譬如凱瑟琳·畢格羅導演的《拆彈部隊》
此外,在細節上,仍有一些不完善之處。
譬如車隊遭遇伏擊一戰中,過分誇大了迫擊炮的火力,過度運用汽油來做爆炸特效,導致爆炸效果失真——真實的爆炸效果是粉塵多於火焰的,尤其是在影片中的那種沙漠地帶。
譬如全程戰鬥下來,幾乎沒有看見雙方戰鬥人員換彈匣的場面,這不禁讓人想起吳宇森同學——如果配上鴿子的話,那就更像了。
又譬如,佟莉從運輸機貨倉中扛起一枚「毒刺」攜帶型防空導彈干翻那架「美洲獅」直升機的時候,連發射器上的IFF敵我識別天線都沒有展開。
影片中,佟莉是這樣發射「毒刺」的。
現實中,發射毒刺時會展開IFF敵我識別天線。
總體而言,和《湄公河行動》一樣,除去那些固定的主旋律說教之外,《紅海行動》的骨子裡仍舊只是一部舊式動作片,而不能稱作戰爭題材電影。
如今,《戰狼2》、《湄公河行動》、《空天獵》、《紅海行動》都已完成了它們的市場使命,接下來,必定還會有新的類似題材國產電影登場,這當中,林超賢必然會接手其中的某一部。
作為一個誠實的觀影者,我希望林超賢的下一部電影能有真正的突破。但如果屆時我們看到的只是《紅海行動2》什麼的,那這個香港人也就只能說是「技止此耳」。
影片中的致敬情節補充說明:
影片中,通訊兵庄羽在與武裝分子的戰鬥中,於陣亡前接駁了通訊設備的情節,參考自「紅翼行動」中陣亡的邁克爾·墨菲上尉的事迹:
2005年6月28日,隸屬於美國海軍特種部隊S.E.A.L(即人們常說的海豹特種部隊)的四人偵察小組在阿富汗南部庫納爾省執行一次代號為「紅翼行動」的先期偵察與監視任務期間,在處理偶遇平民的問題上出現了失誤,被大量塔利班武裝分子包圍,四人小組最終陣亡三人,僅一人生還。邁克爾·墨菲上尉是這支四人小組的指揮官,他在激戰中多處負傷,後為接通衛星電話信號,在敵軍火力下孤身向缺乏掩護的高地移動,最終陣亡。
影片中,隊員「石頭」在解救人質的戰鬥中面部遭到重創,仍然堅持與敵軍交火併最終陣亡的情節,參考自「紅翼行動」中陣亡的馬修·阿克塞爾森中士的事迹:
與邁克爾·墨菲上尉同組的馬修·阿克塞爾森中士在與武裝分子的交火中,頭部遭到致命重創,但他憑著毅力和本能,仍然在陣亡前打光了一個P226彈匣。
左起:邁克爾·墨菲、馬修·阿克塞爾森
紅翼行動紀念章
向這個世界上所有活躍在反恐前線的人們致敬!
歡迎來到
(往往在深夜更新的)
銀河系第三旋臂旅行者日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