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紅海行動》,我們是否需要「強者無敵」

《紅海行動》,我們是否需要「強者無敵」

《紅海行動》看完了,整個人感覺是很刺激,但是這種刺激很短暫,很疲軟。

回來刷豆瓣和知乎,大半的帖子是軍迷對片中武器的分析,裡面夾雜著幾個國際法學者,分析「決不許進入別國領海」是不是不懂「無害通過」的常識。還有說劇情爛尾的,四個軍人怎麼可以不報上級批准就去干涉別國內政。

我產生的疑惑是,為什麼這部片子從技術上來說已經成熟不少,戰爭場面拍攝很真實,故事邏輯也自洽了許多,卻仍然激不起我內心的感觸。

我記得去年看完《血戰鋼鋸嶺》走齣電影院的那一刻時,我從心底痛恨戰爭。我並不是痛恨戰爭所帶來的血肉橫飛的屍體,而是戰爭讓一個信仰和平的人必須為了和平而進行戰爭。為此,身邊的戰友嘲笑他,說他懦弱,逃避戰爭;國家審判他,說他違背軍人的天職。他所遭受的一切折磨讓我感到戰爭的殘酷。

同樣,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讓人心碎。一群戰爭中的勝利者回到人間後,變得木訥,遲鈍,易怒。他們無法再回到戰爭前的樣子。他們將永遠活在殘肢斷腿的記憶中,再多的酒精也無法洗掉。

但看完《紅海行動》,我的腦中卻只記得這四個字,「強者無敵」。這四個字讓我覺得膈應,它沖淡了影片的人性色彩,也沖淡了戰爭的悲劇色彩。正是這四個字,讓影片中的楊隊違反上級命令,冒著整個團隊罹難的危險也要解救全部人質,甚至在已經有幾名隊員因為自己的「大義」喪命的情況下,還冒然帶著僅僅三人直潛恐怖分子的狼窩。這讓我覺得他很不可愛,也覺得這四個字充滿罪惡。戰爭沒有讓戰鬥者珍惜生命,反而讓他們變得愈加自負,這讓我覺得儘管這部電影的主題是反戰,卻仍舊是在宣戰。

《血戰鋼鋸嶺》是信者無敵,《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是強者「有敵」,而我們是強者無敵。

這也是為什麼我看完這部電影后感到爽、刺激、提氣,卻感受不到對和平的渴望。我們在這部電影中看到了戰爭的殘酷,卻愛上了這種殘酷,因為強者無敵。因此可以推斷出我們還會有戰狼3-10,還會有藍海行動,黑海行動,黃海行動,我們會痴迷於戰爭,而不是學會怎麼去厭惡它。

由此一來,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中國一拍個人英雄主義就讓人覺得彆扭,因為它根本不是個人英雄主義。個人英雄主義表現的恰恰是個人的渺小和脆弱,於是需要設想一個無所不能的英雄,但這些英雄身上最令人感動的卻恰恰又是他們神性之下的人性。而在中國電影的語境下,我們卻在過分渲染人性之上的神性,這便是對人性的犧牲。這種神性有時候是集體主義,有時候是民族主義,它所掀起的狂熱,有時候恰恰是戰爭的根源。

戰爭的價值不在勝利。戰爭本來就是一場失敗。強者弱者均如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的精彩文章:

TAG: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