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解密細胞結構的秘密——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

解密細胞結構的秘密——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

申申說《黑科技》

你知道怎樣把「物理」、「化學」、和「生物」這三種基礎理科聯繫在一起嗎?201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就為我們帶來了這個答案,這是一個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物理學家生物學做出巨大貢獻的故事……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長久以來,研究生物體的結構一直是人類探索自然的一大主線,從解剖學到如今的分子學,從宏觀到微觀的研究,無一不是偉大的發現。而201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項目「冷凍電子投射技術」無疑成為了這一領域的一大里程碑,今天的《黑科技》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

冷凍電子顯微鏡,就是應用冷凍固定術,在低溫下使用透射電子顯微鏡觀察樣品的顯微技術。冷凍電子顯微鏡是重要的結構生物學研究方法,是獲得生物大分子結構的重要手段。

具體操作時,先將樣品冷凍起來然後保持低溫放進顯微鏡,高度相干的電子作為光源從上面照下來,透過樣品和附近的冰層,受到散射。再利用探測器和投射系統把散射信號成像記錄下來,最後進行信號處理,得到樣品結構。

圖像是我們理解一切事物的關鍵所在。將那些人眼不可見的物體成功地可視化,通常是科研產生突破的基礎。但是,生物化學領域的成像技術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一片空白,原因在於,已有技術很難對生命的分子機制進行太多圖像化描述。是冷凍電子顯微技術改變了這一切。現在,研究人員可以將活的生物分子進行冷凍,並將那些以前無法看見的生物變化過程實現可視化——這對我們從化學角度了解生命以及研發藥物帶來決定性的影響。

長久以來,人們認為電子顯微鏡只能用於觀察死去的生物,因為電子顯微鏡的電子束會殺死活體。直到1990年,Richard Henderson成功地利用一台電子顯微鏡生成了一種蛋白質的3D圖像,圖像解析度達到原子水平。這次突破奠定了冷凍電子顯微技術發展的基礎。

Joachim Frank則讓該項技術獲得廣泛應用。在1975至1986年間,他開發出一種圖像處理技術,能夠分析電子顯微鏡生成的模糊2D圖像,並將其合併,最終生成清晰的3D結構。

Jacques Dubochet則將水這種物質引入電子顯微鏡中。液態水在電子顯微鏡的真空管里蒸發,從而使得生物分子瓦解。在上世紀80年早期,Dubochet成功實現水的玻璃化——迅速將水冷卻,讓其先以液體狀態將生物樣本包裹,之後立刻變成固體,從而使得生物分子在真空管中仍能保持其自然形態。

從左往右,觀察物質從以前到現在的變化

根據這些發現,電子顯微鏡的每個螺母和螺栓已經被優化。2013年達到理想的原子解析度,研究人員現在可以定期生產生物分子的三維結構。在過去幾年中,科學文獻充滿了從抗生素抵抗的蛋白質到Zika病毒表面的各種圖像。生物化學正在面臨爆炸性的發展,一切都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未來。

以上信息均整理自互聯網,僅用於公益傳播,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公眾號ID

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

長按識別左邊二維碼關注我們

我們期待您為自然貢獻的力量,哪怕簡單的關注和轉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 的精彩文章:

汪中貴族,鏟屎官們,你們家有嗎?

TAG: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