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論語》中孔子為何讚賞「訥於言」的人?

《論語》中孔子為何讚賞「訥於言」的人?

論語 孔子 訥於言

孔子在《論語》中經常誇讚「訥於言」的行為,說是「仁」,是「君子」,而討厭「巧言」的行為。我們來看一看孔夫子為什麼會這麼說。


1.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這句話出自於《論語·里仁篇》,釋義:君子言語要謹慎遲鈍,工作要勤勞敏捷。毛澤東給自己的女兒起名為「李訥」,就是出自從這一句。人的辦事能力和語言能力往往是不相稱的,會說的人不一定會做,會做的人不一定會說,既做得好又說得漂亮的人實不多見。所以孔子對「訥於言」的人特別推崇,稱「訥於言而敏於行」的人為君子、仁者。


這句話出自於《論語·顏淵篇》,全文是: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 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釋義:司馬牛問仁德。孔子說:「仁者,他的言語遲鈍。」司馬牛說:「言語遲鈍,這就叫做仁了嗎?」孔子說:「做起來不容易,說話能夠不遲鈍嗎?」從這裡可知為什麼孔夫子覺得,說話遲鈍的人是「仁」——事情做起來都不容易,說起來能容易嗎?說起來不容易豈不就是表現為遲鈍。


這句話出自於《論語·學而篇》,釋義: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朱熹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好其言,善其色,致飾於外,務以說人。則人慾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善於巧言令色,面目偽善之人,他的仁德之心是沒有多少的。這裡孔子講仁的反面,即為花言巧語,工於辭令。儒家崇尚質樸,反對花言巧語;主張說話應謹慎小心,說到做到,先做後說,反對只說不做,停留在口頭上。所以「巧言令色」不符合儒家質樸謹慎的思想,是孔子所厭惡的。

孔子之所以說「仁者,其言也訒」,講仁的反面「巧言令色」,是因為儒家注重人的實際行動,崇尚踏實和質樸,特彆強調人應當言行一致,力戒空談浮言,心口不一。「說話謹慎做起來很難,難道說話不應該再謹慎一些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柯西洗襪子 的精彩文章:

孩子早期教育父母應該做好這幾點

TAG:柯西洗襪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