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民主的十二怒漢

民主的十二怒漢

主這個詞語大家肯定不會陌生,它是新型社會的標誌,它是先進、平等、自由社會的代名詞。而說到有關於民主的電影就不得不提到1957年在美國上映的電影《十二怒漢》了。

介紹這部電影之前,我首先來和大家介紹一下美國司法體制內的陪審團制度。在美國的法庭上,除了大家熟知的法官、被告與原告之外,還有一個不可以忽略的角色,那就是陪審團。

庭上,原、被告雙方利用法律條文為自己進行辯護,法官負責維護法庭辯護中的公平,並對「犯罪嫌疑人」的罪行進行最後的量刑,而陪審團只負責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判斷這名「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如果陪審團判定這名「嫌疑人」無罪,這名「嫌疑人」即可當庭釋放。與我國的「法律至高無上」的觀點不同,「人」在西方國家的法律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見陪審團在其中的重要地位,而裁決人生死的陪審團,竟然是由在社會上隨機選擇的12名美國公民組成,這12人沒有文化水平、宗教信仰的限制,即使是一名沒受過高等教育的社會底層群眾也可以在法庭上做出對被告舉足輕重的裁定。

影《十二怒漢》就是在這個背景條件下開展的。

個在貧民窟長大的18歲少年因為涉嫌殺害自己的父親被告上法庭,證人言之鑿鑿,各方面的證據都對他極為不利。十二個不同職業的人組成了這個案件的陪審團,他們要在休息室達成一致的意見,裁定少年是否有罪,如果罪名成立,少年將會被判處死刑。

二個陪審團成員各有不同,除了8號陪審員之外,其他人對這個犯罪事實如此清晰的案子不屑一顧,還沒有開始討論就認定了少年有罪。8號陪審員提出了自己的「合理疑點」,耐心地說服其他的陪審員,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每個人不同的人生觀也在衝突和較量。最終裁定結果由原來的1:11認定其有罪,到最後翻轉為12:0認定其無罪。

篇是一部格局非常小的電影幾乎全部的戲劇衝突都發生在那個40平米的小屋內,可影片的精彩並沒有被空間束縛。十二人在辯論過程中,將社會各個階層、位置、文化水平的人們的心理全部都表現了出來,一氣呵成,雖然都是文戲,但是情節絲絲入扣,酣暢淋漓,爽就一個字,我只說一次!

討論的最開始,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那個小男孩兒有罪。「Guilty」,「Guilty」,「Guilty」,「Guilty」.....這個時候感性思維和盲從心理佔了主導地位!直到第8位陪審員說出了那個代表理性的「Not guilty」。他提出了對於這件案子的懷疑,他懷疑小男孩的作案動機、懷疑時間的合理性、質問在場的其他11位陪審團員!

一個個合理的懷疑下,11位陪審團員紛紛「倒戈」。

篇的重點其實不在那個小男孩兒是否有罪,而重點是在這個環境下探討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什麼是民主?」美國標榜的自由平等的民主社會到底是正義的曙光,還是一群惡棍的狂歡?

電影海報上有這麼一句話:「Life is in their hands ,Death is on their mind」,生命的去與留,都由他們所決定。讓一個人死很容易,讓一個人活也很容易,「民主也很容易」,可得到理性的「真理」卻很艱難。

許多人的心裡,民主還可以用狹隘的「少數服從多數」來代替。可是事實並非如此!假如,我們處在一個貧窮飢餓的國家,人人食不果腹,而小明則是這個貧窮國家最富有的人,在他家的寶庫中有無數的糧食和無數的金錢。而這時有一個人提出:假如我們把小明的家產平分,那麼我們就不會再受凍挨餓了,我們每個人就都過上好的日子了啊!聽到這裡大家都蠢蠢欲動,為了體現他們的「民主」,於是大家就通過投票來決定「是否瓜分小明的家產」。俗話說的好:三天不吃飯,什麼事都敢幹!結果可想而知,小明的家產被瓜分的一乾二淨。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民主!

而,這就是我們想要的民主嗎?顯而易見,這並不是!其實民主的真正含義不是我們印象中的「少數服從多數」,而是要運用理性和科學的思維決斷出真正的「真理」,要將多數人的利益關在人性、道德、法律的籠子里,這樣的民主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民主。

是一部部拍攝在1957年的黑白電影,即使在60多年後的今天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在代表中國觀眾觀影習慣的「豆瓣」上取得了9.4的高分,屬實值得一看。

果不喜歡看黑白電影的同學,也可以觀看我國許昂導演翻拍的電影《十二公民》,雖然在我國沒有「陪審團制度」的背景,但精彩依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福字到底該怎麼貼
日劇,有可以顛覆人審美的能力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