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被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一生收到近18000封情書

他被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一生收到近18000封情書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國作家,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作家,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法國文學史上卓越的資產階級民主作家,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在法國及世界有著廣泛的影響力。 雨果在16歲時已能創作傑出的詩句,21歲時出版詩集,聲名大噪。

圖片來源:Kean Collection/Getty Images/視覺中國

1845年,法王路易·菲利普綬予雨果上議院議員職位,自此專心從政。 雨果的創作歷程超過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詩歌、20卷小說、12卷劇本、21卷哲理論著,合計79卷。其代表作有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九三年》和《悲慘世界》,短篇小說有《「諾曼底」號遇難記》.

圖片來源:Fototeca Storica Nazionale./Getty Images/視覺中國

1753年,雨果的畫。 1832年,30歲的雨果與26歲的女演員朱麗葉·德魯埃邂逅,並墜入愛河,朱麗葉·德魯埃每天都要給雨果寫一封情書,直到她77歲去世,50多年從未間斷,共寫了將近兩萬封的書信,近18000封信保存在法國國家圖書館。他們的愛情故事成為法國人津津樂道的浪漫事迹。

圖片來源:Photo 12/Getty Images

1848年法國二月革命爆發,法王路易被遜位。

圖片來源:adoc-photos/Corbis via Getty Images/視覺中國

1885年,雨果辭世,於潘德拉舉行國葬。 1831年,雨果的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問世,這部小說是雨果最富有浪漫主義小說。小說通過描寫善良的吉普賽少女愛斯梅拉達在中世紀封建專制下受到摧殘和迫害的悲劇,反映了專制社會的黑暗,反動教會的猖獗和司法制度的殘酷, 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題。

圖片來源:Bettmann/Bettmann Archive/視覺中國

1885年5月22日,維克多·雨果在巴黎與世長辭法國人民為雨果舉行國葬,雨果的遺體被安葬在專門安葬偉人的先賢祠。

圖片來源:Mondadori Portfolio via Getty Images/視覺中國

雨果的畫。 1862年,雨果的長篇小說《悲慘世界》問世,書中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尖銳矛盾和貧富懸殊,描寫了下層人民的痛苦命運,提出了當時社會的三個迫切問題:貧窮使男子潦倒,飢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猛烈抨擊了資產階級法律的虛偽。小說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歡迎。

圖片來源:Photo 12/Getty Images

1753年,雨果的畫。 1819年4月,雨果和阿黛爾·富歇相戀。1822年10月12日,雨果與阿黛爾在巴黎結婚。二人婚後育有二子二女:1823年7月16日,阿黛爾生一子,但不幸夭折。1824年8月28日,長女萊奧波爾迪娜出世,1843年她和新婚丈夫在度蜜月途中雙雙溺亡。1826年11月2日,長子夏爾·雨果出世。1828年10月21日,次子弗朗索瓦—維克多出世。1830年7月28日,次女阿黛爾出世。

圖片來源:Photo 12/Getty Images

1753年,雨果的畫。

圖片來源:Photo 12/Getty Images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視覺中國圖話歷史 的精彩文章:

巧克力憑藉什麼成為情人節代表?細說巧克力的發展

TAG:視覺中國圖話歷史 |